“萬惡之源”普魯士,光輝地走向毀滅溶解在德國之中

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把“萬惡之源”普魯士推向了巔峰,卻成全了德意志帝國。他是故意的還是歷史的必然。

“萬惡之源”普魯士,光輝地走向毀滅溶解在德國之中

清乾隆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紋章紋盤

自從納粹德國於1945年戰敗、覆亡,普魯士便成為了禁忌。美、蘇、英、法四國援引丘吉爾的論調“普魯士乃萬惡之源”,給普魯士開立了死亡證明。紐倫堡大審結束4個多月後,“盟軍管制委員會”在1947年2月25日簽署《第46號法令》,宣佈“普魯士國家歷來是德國軍國主義和反動作風的支柱,它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為求“維護各民族的和平與安全”,以及“在民主基礎上進一步重建德國的政治生活”,即日起“解散普魯士”。其實普魯士早已不復存在,盟軍解散了一個不復存在東西。

“萬惡之源”普魯士,光輝地走向毀滅溶解在德國之中

17-18世紀普魯士的興起

俾斯麥以德意志帝國創建者的身份,一直活在德國人的心目當中。人們反覆爭論,並且爭論不休,俾斯麥的建國行動對德國來說到底是福是禍。相比之下卻很少有人思考,建立德意志帝國一事究竟給普魯士帶來了什麼?是好處還是災難。更奇怪的卻是此事本身,因為俾斯麥當初毫無疑問主要是從普魯士的立場來看待和執行建國行動,進而把它當做普魯士的政治措施來加以完成。

“萬惡之源”普魯士,光輝地走向毀滅溶解在德國之中

俾斯麥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

俾斯麥並非德意志民族主義者,而是一位普魯士政治人物。不僅在從政之初,就連當年他擔任普魯士首相的那些年,也都時常不經意的把“德意志民族主義騙局”這個用語掛在嘴上。1866年的時候,他毫無民族顧忌的跟大多數反普魯士的德意志邦國打仗,就如同對奧地利作戰一般。他在開戰之前曾與威廉一世國王持續進行令人精神虛弱的辯論,結果國王禁不住絕望的喊了出來:“那麼,您難道不是德國人麼?”然而每當俾斯麥談論起普魯士的時候,總是可以聽見他的肺腑之言。他曾在一封私函中寫到:“只有上帝曉得普魯士該存在多久。可是萬一普魯士不復存在的話,我將會非常難過,這是上帝所知道的!”

“萬惡之源”普魯士,光輝地走向毀滅溶解在德國之中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

然而,俾斯麥自己更甚於其他任何單獨的個人,促成了普魯士的“終結”。其中弔詭的是,那並非出自政治上的失敗或失誤,而是由於成功過度。他引領普魯士登上巔峰,可是普魯士在那裡久留之後將無法呼吸。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普魯士在德國而德國在歐洲變成了霸主,或許俾斯麥於此過程中讓德國變得不堪負荷。儘管此事可以讓人吵個不停,但毋容置疑的是,俾斯麥已經給普魯士注入了致死的因子:普魯士同事置身於統一的德國旁邊和裡面,不可避免的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自己的身份,最後還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它變得多餘,成為帝國架構當中的異物,最後淪為德意志“世界政策”失敗品下的犧牲品。那種政策是普魯士純粹以普魯士的身份所無力進行的,甚至根本不會打算進行的。

“萬惡之源”普魯士,光輝地走向毀滅溶解在德國之中

勃蘭登堡門

當俾斯麥與那個世紀的主要驅動力民族主義理念結盟的時候,他想為普魯士國家帶來益處。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他同時也替一個民族國家的事物效勞,而民族國家正式其政治對手心心念唸的問題。我們還可以把它表達的更加尖銳一些:普魯士國家理念與德意志民族理念的聯盟,是火與水之間的聯盟;即便乍看之下烈火能夠把水化為水蒸氣,到最後烈火仍然會被水熄滅。俾斯麥建立帝國一事,在當時人們眼中是普魯士最偉大的勝利;到頭來卻證明它是普魯士結束的開端。但“結束”並不曾讓“勝利化為烏有。畢竟難得有幾個國家能夠以更甚於俾斯麥的普魯士那般,光輝地走向毀滅。

“萬惡之源”普魯士,光輝地走向毀滅溶解在德國之中

德意志帝國建立三大功臣俾斯麥、羅恩、毛奇

1932年7月20日的“普魯士政變”,標誌著普魯士國家地位的真正結束的時間。德意志帝國總理巴本在總統的全面授權下,在當天罷黜了普魯士邦政府,各個政府部門被國防軍佔領,部長們則在暴力威脅下,被迫離開自己的辦公室。普魯士從那天起成為一個國家直轄地,沒有了自己的政府,德意志帝國政府順便一起統治。這是其自主地位的終結。這個短暫又可敬的普魯士共和時代結束了,同時整個的普魯士歷史煙消雲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