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神烈山碑”遭人為塗抹 字被抹成紅色

南京“神烈山碑”遭人為塗抹令人痛心——

碑背後有明朝一段大歷史


南京“神烈山碑”遭人為塗抹 字被抹成紅色

碑體下方的“山”字已被描紅。墨楠 攝

今天下午,位於南京下馬坊東南方的“神烈山碑”突遭人為塗抹,位於碑體下方的“山”字已被塗料抹成紅色。據現場目擊者稱,警方已當場沒收作案工具,被描紅的石碑已經圍擋。警方已鎖定嫌疑人。

神烈山即鐘山,“神烈山碑”這個名字是1531年明嘉靖帝所改。據譚希思《明大政纂要》,這一年二月,嘉靖帝下詔改定四陵山名:

“文皇既封黃土山為‘天壽山’,今又擬顯陵為‘純德山’,而獨鍾山如故,於理未安。朕惟祖陵宜曰‘基運山’,皇陵宜曰‘翊聖山’,孝陵宜曰‘神烈山‘。”

這段古文翻譯過來,意思是說,文皇朱棣登基後,親選黃土山為自己的墓地,將名字改為天壽山,同時擬將顯陵所在的地方改名“純德山”,如此一來,獨獨鍾山名字沒有改,於理難安。我認為,祖陵叫“基運山”比較適宜,皇陵叫“翊聖山”,鐘山改為“神烈山”。如此一來,基運山、翊聖山、神烈山、天壽山、純德山便合成明代的五陵山。

嘉靖帝改名後,下馬坊區域便樹了一塊“神烈山”標誌碑,同時建有碑亭。

歷史學者、三峽大學副教授胡丹認為,嘉靖改名,其實質,是為了進一步抬高自己親生父親的身份,鐘山、祖陵、皇陵不過是為了陪襯。在這背後,其實是持續三年之久的“大禮議”之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曾就“大禮議”問題採訪過胡丹教授。他告訴記者,嘉靖帝未曾做過皇太子,他是由藩王即位。1521年,明武宗駕崩,因其無嗣,皇位又不能虛懸,最後前朝後宮共同商定,由武宗堂弟、藩王朱厚熜繼承皇位,即嘉靖帝。

以楊廷和為首的保守朝臣要求朱厚熜改換父母,尊奉正統。用老百姓的話說,你是過繼給別人當兒子,才有當皇帝的機會的。當然要尊奉武宗的父親明孝宗為父親。所以朱厚熜剛進京城,大臣們就想讓他行皇太子即位禮。但朱厚熜拒不行太子禮。朱厚熜認為他是來繼承皇位的,不是來當皇太子的,不應行太子禮。這次較量,以他勝利告終。

即位五天後,下臣開始商議怎麼給朱厚熜的父親追贈一個皇號。但以楊廷和為主的大臣認為,朱厚熜應該以孝宗為父考,自己業已死去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應為為皇叔父。朱厚熜大怒:父母可移易乎?!雙方堅持不讓,半年之後,楊廷和委曲求全,只好說,皇帝生父母宜稱興獻帝、興獻後。

又過兩年,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提出應實事求是,興獻帝應為皇考,在宮內立廟祭祀,孝宗應為皇伯考。結果這個提議遭到250多名官員的反對。這次皇帝也不退讓,大臣們幾乎都受到了責罰,其中17名臣子被杖責而死。皇帝威權得到確立,此後,嘉靖帝為父母上尊號、立廟的事再也沒有障礙。

這是史上有名的“大禮議”。

嘉靖十年,鐘山改名為神烈山,其實只是陪襯,朱厚熜想將生父的顯陵改為純德山,並將它地位拔高,這才是重點。果然,改名後,嘉靖帝將五陵山列入國家重大祀典,終明不改。


南京“神烈山碑”遭人為塗抹 字被抹成紅色

“神烈山碑”幾十年前的樣子

關於這座“神烈山碑”,南京大學考古專家賀雲翱曾勘探過,發現此碑為一塊整石雕鑿而成:坐北朝南,方向210度,通高4米,碑座邊緣不甚整齊,正面寬1.47米,背面寬1.44米,左立面厚0.69米,右立面厚0.74米,碑額高1.05米。碑額中部以篆書刻“聖旨”二字,邊飾雲龍紋。碑身中部用楷書豎刻“神烈山”三字,三字淺刻,字體邊緣再加以線刻,右上部豎刻“嘉靖十年歲次辛卯秋九日吉日”13字,左下部豎刻“南京工部尚書臣何詔侍郎張羽立石”15字。碑座系用一塊巨石中部鑿槽以鑲碑石。

又,根據《棗林雜俎》記載:“辛巳(崇禎十四年)孝陵曾重立神烈山碑石,戶部給石價四千金,石出宜興山中,實七百金。”神烈山碑可能後來重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