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跌落懸崖,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女性跌落懸崖,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理性錯誤比認知錯誤更可怕

讓我們走近一位漫步在懸崖邊的女士。三種場景,三個故事,可惜每個故事都是以悲劇收場。希望大家思考如何對每個故事中的死亡原因進行解釋。

場景A:一位女士沿著海邊懸崖散步,忽然一股勁風吹過,將她吹落懸崖,女士重重地撞到海邊的巨石上而死。

場景B:一位女士沿著海邊懸崖散步,她試圖爬上一塊巨石,然而她所爬的並不是石頭,而是一道深淵的邊緣,她不小心跌落,撞到巨石而死。

場景C:一位女士試圖自殺,飛身躍下海邊懸崖,撞到海邊巨石而死。

試問,導致上述三則故事中女主角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

三個故事的答案相同。在場景A中發揮作用致使這位女士死亡的物理法則(萬有引力),同樣適用於場景B和場景C。

可是,我們會隱隱覺得僅僅用萬有引力似乎無法給場景B和場景C一個完整的解釋。沒錯,如果想究其死亡的本質原因,需要從不同層面對三個場景進行解釋。

對於場景A來說,僅僅用物理法則(風力、重力和衝擊力)即可對死亡原因做出清晰的解釋。但僅僅用萬有引力並不足以解釋場景B和C。

從物理學層面對死因進行科學解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分析場景B時,心理學家傾向於這樣進行分析:當她對眼前的刺激進行加工時(看起來像巨石的深淵邊緣),信息處理系統發生紊亂,給反應決策機制發送了錯誤的信息,導致她做出了災難性的動作反應。以上過程被認知科學家稱為算法層面的分析。在這個方面,認知心理學家做了大量工作,認為我們可以假定大腦中存在特定的信息處理機制(輸入編碼機制、知覺登記機制、短時和長時記憶存儲系統等)。例如,一個簡單的字母發音任務也許會涉及字母編碼、短時記憶存儲、與長時記憶中的已有信息進行比較等過程,如果經過比較後發現能夠與已有記憶配對,則做出決策,執行動作反應。對於場景B中的女士死亡原因,從算法層面進行解釋最為恰當。由於她的知覺登記和分類機制功能發生紊亂,給決策反應機制提供了錯誤的信息,導致她不慎跌落懸崖。(場景B是主體的認知錯誤)

然而,對於場景C來說,就絲毫不涉及算法層面的信息加工謬誤了。這位女士精確地知覺到了懸崖邊緣,動作指令中心下達了操縱她身體的準確指令,讓得她縱身一躍,跳落懸崖。單從算法層面來說,她的計算加工過程執行堪稱完美。算法分析運行正常,無法為場景C中的女士死因提供解釋。導致她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她的目標以及她對所處世界的信念與目標的交互作用。(理性錯誤)

場景B中的女主角存在算法心智問題,而場景C中的女士則有反省心智方面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理解場景C這一類案例,需要對個體的目標、慾望和信念進行分析。如果僅從算法層面進行分析,很難完美地解釋場景C這類問題。因為算法層面提供了大腦如何加工特定任務(如何跳下懸崖)的解釋,而沒有解釋為什麼要執行這個任務。如果想更深入地瞭解系統計算(系統試圖加工什麼?原因何在?)的目標,那麼,就要把關注點轉向反省心智層面了。

簡而言之,反省心智關注於系統目標、與目標相關的信念以及基於當前系統目標和信念的最優化的行動。只有在反省心智分析層面,理性才會參與其中。更為重要的是,算法心智的效率可以被量化評估,但理性的效率卻無法被評估。

經由智力測試評估的算法心智決定了場景B中這位女士的命運,但是,卻無法為場景C中的死因提出充分解釋。如果想深入全面地瞭解場景C中的女士死因,我們不僅要知道她的記憶加工過程和模式識別速度,還需要更多額外的信息。我們還需要知道她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她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最為迫切想知道的問題是,她跳崖自殺的意義何在?我們對她在跳崖時的認知效能是否最大化並不感興趣(算法層面的問題),我們真正關心的是:她的自殺是否經過了理性思考?

才子去做和尚的,或者學霸去自殺的,多屬於理性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