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性侵案牽出網絡送養黑市

鮑毓明涉嫌性侵養女一案熱度不減,又牽出網絡送養黑產鏈,引發網友熱議,甚至爆料國內黑市送養孩子10萬起。一時引發大眾恐慌。黑市是否存在,數據是否真的如此觸目驚心?本律師作為中國政法大學反對人口販運國際合作與保護中心負責人,同時也是2019年國家打拐專項行動的倡議人,也是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中國顧問,在此做如下回應:

一.何謂網絡送養黑市

因為重男親女、養兒防老以及經濟困難或個人隱私等原因民間送養長期存在。民間介紹送養受傳統思想影響甚至認為是做好事做善事。

民間送養和拐賣犯罪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分辨清楚。《收養法》對送養有嚴格的條件設置和程序要求,但幾乎不為人知。因此,民間送養長期存在,似乎被認為不合法也不違法。

二.民間送養違法甚至屬於犯罪

民間送養中存在感謝費、營養費的問題,有的高達數萬甚至數十萬元,這一現象引起政府關注。2009年我向國家有關部門建議的全國打拐專項整治得到肯定。2009年4月29日公安部啟動全國打擊拐賣兒童婦女專項行動。大家注意到此次專項行動將兒童放在首位保護,正是國家對拐賣兒童現象的明確回應。

為了堅決打擊拐賣犯罪,特別是釐清民間送養的灰色地帶。2010年兩高兩部聯合出臺了《關於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其中,明確規定:以送養為名義,收受明顯不屬於感謝費營養費的錢款,一律按照拐賣兒童犯罪處罰。從此,民間送養的灰色地帶從法律上基本已經堵死。

隨著全國打拐專項行動的迅速推進,拐賣犯罪得到有力打擊。但拐賣犯罪並未徹底消失,一些傳統方式通過中年婦女以公共交通方式送運被拐兒童大量被民眾檢舉揭發,一時人人喊打,拐賣無處存生。

三.打擊初見成效

2010年南京一對老夫婦帶著五歲孫子外出,因孩子調皮哭鬧,兩位老人竟兩次被熱心群眾報警送往派出所核查。全民打拐迅速升溫,包括我們與於建嶸等人士發起全民微博打拐行動,有力的配合了公安機關對行動,收效明顯。一些人販子開始變化運輸方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了逃避打擊一旦通過網絡電話確定所謂送養後,孕婦立即被送往收養人家中待產,只到生下孩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特別是互聯網興起之後,大量中介機構在網上辦論壇建群,實現民間送養互聯網化,增強了隱蔽性,打擊難度加大。因此,客觀的說,民間非法送養的黑市確實存在,公安機關也有針對性的開展過打擊。但網絡浩瀚,徹底消除卻不是易事。對此,央視社會與法制頻道《夜線》也曾多次關注。@夜線

四.如何送養是合法的?

合法送養,我國收養法對送養人,收養人、被送養人及送養程序都有嚴格規定。比如按照法律規定,1.關於被送養人

(1)被送養人年齡不能超過14週歲;

(2)必須是棄嬰或者孤兒;

2.收養人條件

(1)無子女;

(2)有扶養教育能力;

(3)未患有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

(4)年滿30週歲。

3.送養人

(1)應當是兒童監護人或社會福利機構;

(2)有特殊困難。

收養法實際上早已經考慮類似鮑毓敏案的危險性,因此明確規定: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兩人年齡應當相差40歲。李星星的情況,無論從送養人還是收養人及被送養人條件來看都是不符合收養條件的。

收養法還規定收養必須到當地民政機關登記,但事實上民間大量送養並未履行登記手續,而每次的全國人口普查又恰恰給這些來路不明的孩子提供了上戶口的合法機會。因此,民間存在大量事實上的收養關係被司法所認可。也就是說,法律上不符合規定,但事實上構成了收養關係,因此比照養父母子女關係對待。

五.打拐不容懈怠

根據相關數據,2009年以來的打拐專項行動解救被拐賣兒童數以萬計,拐賣兒童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盜搶類拐賣兒童犯罪每年也就幾十起,幾乎消亡。實事求是的說,打拐問題中國公安部門創造了奇蹟。但而以民間送養名義存在的灰色地帶也仍然存在。鮑案不排除也存在類似情形。

此次事件的曝光和媒體的深度挖掘,也讓公眾再次關注到這個“隱蔽戰線”群體和市場,看來打拐之路路漫漫,政府和社會力量還需不斷努力。

期待販賣兒童黑市被徹底剷除,期待早日實現“天下無拐”!

上市公司高管性侵案牽出網絡送養黑市


上市公司高管性侵案牽出網絡送養黑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