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厭倦、以偏概全,這些特點恰恰是寶寶富有創造力的表現

這屆寶寶的培訓項目清單上,除了琴棋書畫各門課業,又多了一個新的項目:編程。

家長突然感受到計算機編程的重要性,這跟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有極大的關係。每逢產業升級時,總會帶來焦慮,本來已經很焦慮的家長,就會對孩子的未來更焦慮。

因此剛剛6、7歲的寶寶,也趕了會時髦,要學習一樣新武器,以免失去未來的競爭力。

走神、厭倦、以偏概全,這些特點恰恰是寶寶富有創造力的表現

一、學習能力,才能幫寶寶贏得未來

你想的太簡單了,所謂人工智能就是自己會學習、會思考的電腦,未來還將會自己編程,如果只是簡單的編程,一定會被淘汰。

科技的發展具有指數效應,迭代非常的快。我們沒法提前佈局,讓寶寶提前學編程,想法是好的,但很可能是沒用的。計算機出現的早期,那些編程語言,比如DOS,Basic,C語言都只是曇花一現,很快過時。

從前認為人工智能會取代底層的大部分工作,比如司機、售貨員、賣票員、收銀員等;現在看來大部分白領的機械性工作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的記憶能力強,不會出錯,沒有情緒化表現,文檔、表格的處理效率高;辦公室文員、秘書、會計,甚至是隻會看報告開處方的年輕醫生,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大量的程序員也會因為重複標準化的工作流程,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76歲,車禍後臉部受損嚴重,機器人手術精確度很高,一年後,我仔細觀察也沒有發現臉部有縫合的痕跡。看來外科醫生也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

美國白宮的報告預計會有47%的現有工作被取代,麥肯錫的報告則預計有49%,不管怎麼說,那些標準化、重複性的簡單腦力和體力的工作都將被取代。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全面超過人類的時間在2025年。那麼孩子學什麼,怎麼學,未來才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當然是學習能力,人類寶寶和人工智能都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想要不被人工智能淘汰,就要有超越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


走神、厭倦、以偏概全,這些特點恰恰是寶寶富有創造力的表現

二、寶寶的學習能力在哪些方面是超越人工智能的呢?

按目前好學生的標準衡量,我們可能會很絕望。記憶力、勤奮、聰明、智商高、聽話,哪一樣是電腦做不到的?

阿爾法狗戰勝了代表人類智力的圍棋頂尖高手李世石,它的計算能力和謀劃佈局能力無人能比。文藝方面,電腦可以翻譯、寫文章、寫詩作畫,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什麼樣的培訓班,可以培養出比電腦更優秀的孩子?要是電腦可以參加高考,肯定是狀元。更不用說,此類電腦是可以大批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

拯救我們的恰恰是我們眼中壞寶寶的特點:以偏概全、走神、厭倦、出錯、依賴情感、叛逆等。

1、以偏概全——小數據學習VS大數據學習

日本將棋程序PONANZA的開發者三本一成,在研究電腦識別圖形“杯子”時發現,世界上杯子的數量是無限的,再怎麼讓電腦記錄圖片,也無法記全所有的杯子,總會有難以識別的新杯子出現。

然而在隨機剪短電腦神經元之間的鏈接點後,電腦反而能記住出杯子的特徵,識別出所有的杯子了。山本稱之為黑魔法,意為無法解釋原理的現象。

這種記憶特徵就是以偏概全——人類寶寶生來就具備的能力。通過看一兩張杯子的圖片,寶寶就可以認出大部分的杯子,舉一反三,學會總結和概括。

為防止寶寶以偏概全,我們可以給寶寶看到更多、經歷更多、體驗更多。總之,思考和總結能力是學習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走神——聯想學習VS邏輯學習

你在頭條上搜索了育兒類的新聞,機器檢索到你的喜好,就會給你推送大量的育兒相關信息。這就是電腦在學習了大量數據後,推算的結果。

然而這種結果未必是你真正想要的,你也許只是因為標題的某個點觸動了你才打開育兒新聞的。機器按嚴格的邏輯思維,不斷推送同一領域的內容,反而會引起你的反感。

嚴謹的機器人邏輯完美,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推導出來的,小寶寶卻可以運用本能輕易獲得。

寶寶的思維方式是跳躍性的,他總是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毫無邏輯可言。這被很多家長認為是嚴重的問題,因為缺乏專注力。

根據哥德爾不完備定律:一個領域內總有一些基礎公理是不能自我推導的。換句話說,就是有些基本假設,要憑空想象出來,無中生有,從其他領域中聯想而來。

這種本能在3-7歲為高峰,此後就慢慢減少。因此在寶寶幼年期,鍛鍊他的聯想和跳躍思維能力,在長大後平衡邏輯思考和跳躍思考能力,終其一生都極為重要。

3、厭倦——習慣化學習VS重複學習

三分鐘熱度是小寶寶的特性,喜新厭舊也是人類創新能力的體現。俗話說好動的寶寶聰明,就是因為大腦對於新鮮刺激會興奮,對於習慣了的事物就會厭倦。

人類的大腦會自動把注意力從熟悉了的舊事物上轉移到新事物上,這就是創新。

人工智能的最大優點就是安靜、專注,你讓它重複學習下棋多久,只要不停電,它就會不斷學習下去。不會厭倦舊事物,也就沒法開始研究新事物。

如何才能讓小寶寶能堅持一樣事情的學習呢?太簡單了,就容易厭倦;太難了,又容易放棄。

最好選擇難易適中的,不斷有新的刺激和挑戰,就像打遊戲升級,一級一級,不斷挑戰新的任務,習慣後就開始下一個冒險。

走神、厭倦、以偏概全,這些特點恰恰是寶寶富有創造力的表現

三、提升寶寶的學習能力,才是未雨綢繆

人類經歷了幾萬億年的進化,保留的很多特性,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利用好這些特性,培養出富有學習能力的寶寶呢?

我以為,要向人工智能學習,按照人類設定的目標,不斷試錯,不斷調整學習方法,達成目標。

和機器學習相比,人類的嬰兒階段也是不斷積累存儲的過程,父母就是寶寶的程序員:設定目標,教會學習方法,然後放手讓寶寶去試錯。

在寶寶必須掌握的學習能力中,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必須後天習得的。所以重視寶寶的語文和數學學習能力,是培養寶寶學習能力的重中之重。

1、閱讀能力

郝景芳說,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真實世界與符號之間的聯繫。數學符號對應著物理世界的理解,語言文字符號對應著人情世故的理解,藝術符號對應著情感和美的理解。

這種符號和真實世界的聯繫,就是抽象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來自於閱讀能力。

寶寶從出生就擁有豐富的直覺,對於真實世界的感知很容易,對於符號世界的理解卻很難。這種抽象思維能力,必須靠教才能學會。

對於數學,計算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感知數字符號和物體之間的對應關係。準確地說,數學也是一門語言。

閱讀能力就是讓寶寶掌握文字符號和真實世界之間的對應關係。引導孩子閱讀,就是為了讓他感知到文字之間的世界。

縱觀歷史上博學多才的科學家,他們都閱讀了相當大量的書籍。幼兒階段的學習,會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習水平;小學階段的閱讀能力,會影響孩子在中學階段的持續學習能力。

2、邏輯思維能力

人類的優勢在於,我們可以很快理解生存的這個世界,推理出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建立龐大的常識體系。

飛機誤點了乘客會發火,天上魚鱗雲地上就會下雨,這些普通人都懂,機器卻不能理解。

關於自然、政治經濟、人類發展、心理等學科的知識體系,人類已經積累了龐大的基礎,人類寶寶在這個平臺上繼承和發揚,不斷提升,這些也不是人工智能短時間能理解的。畢竟,人工智能是人類發明創造的,而人類至今還不瞭解自己大腦的學習過程。

牛頓看到蘋果落下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這在於他的豐富的聯想能力,也因為他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所有的事物內在都存在一個相同的法則。

這種總結概括的能力,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從孩子的數學學習中獲得。


走神、厭倦、以偏概全,這些特點恰恰是寶寶富有創造力的表現

想要在未來和人工智能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就要了解寶寶學習的特點,利用人類學習的優點,提前在0-7歲間幫助寶寶提高學習能力,培養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今後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芝加哥大學的海克曼教授做了多項大規模跟蹤調查,結果令大多數家長失望:智力對預測孩子未來的學業和人生成並不起關鍵作用。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並不是孩子智力上的高低,嬰兒早期大腦的發育在3歲達到高峰,在7歲成熟,很多用不到的功大腦細胞突起連接,就會脫離。

如果我們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幾年,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多思考、多學習、多經歷,這種好處將會使我們的孩子贏在起點。

養育寶寶是寶媽、寶爸最大的任務。再也不要責怪寶寶走神思想不集中、容易厭倦、以偏概全等,因為這些才是寶寶富有創造力的表現。

如果你的寶寶擁有這些特點,千萬要好好培養,也許他就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