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仰的时候,请你相信自己

没有信仰的时候,请你相信自己

人生是一段循序渐进的旅途,所以很多事都是从无到有再重归于无。在这种变化之中,对于内心的淬炼会伴随我们一生,不同的人也会在不同的生活轨迹中日渐超脱,逐渐变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样。但是在人生早期,我们的生活环境会变换,会由无忧无虑到崭新而陌生,而当现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之时,大部分人都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人就会迷茫,会感到不知归处。

很多过来人告慰我们,再过几年很多事就不这么难了,都会有各自固定的生活轨迹,不过要在你做出选择之后。但他们有意地忽略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如当初经历这个时期的他们,也只是在朦胧中做了选择,然后糊里糊涂得走了下去。所以今天他们无法给你答案,毕竟没有人能预知未来。

我是在接触这些人时发现这个事实的,因为我是那种喜欢见好的人。当我欣赏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想要搞明白他为何那么优秀。在经历了充足时间(充足:因个人审阅能力而定,不具备一般标准,底线是你知道如何做到像他一样优秀,可以做不到,但是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观察和相处之后。我发现人的优秀是有界限的,也就是他现在的高度是由他自己、适逢的机会以及身边可接受的帮助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的,假如没有这些综合条件,这个人可能会有另外的故事发展线。但还有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达到现有的高度之后,享受这样的状态,并愿意安分得将既成的节奏保持下去。

所以就这两点而论,迷茫的人应当懂得,要适时分析自己的现有综合条件,并要向可能属于自己的机会积极靠拢,因为机会是双向的,它在满足你的同时也满足了对方,这也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这一点对于眼下的现实而言具有重大意义,而后面一点则对我们的理想、也就是更长久的发展路线更加重要。谁还没点想法呢,是吧?所以后面一点强调的就是你在得到这种结果之后,也就是你在进入了稳定期时自己的心态。你是愿意心态平和得将这条路走下去呢,还是脑子里会不断蹦出另外一个声音,要你放弃重新选择。

我个人对后面一点更为重视,因为在心理学上有位叫马斯洛的专家做过研究,并得出了一个流传广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是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就是最简单的生存需求,比如我们需要水和食物保障生存,需要睡眠保障身体的持续运作等等。安全需求是指我们生存下来之后需要的生活保障,因为没有人想在凉风刺骨的户外被冻得瑟瑟发抖,也没有人愿意在一个随时会被袭击的空间长久停留,我们都需要让自己身处安全的环境之中。社交需求则是对情感,归属和爱的需求,人类组建家庭、结交朋友和参与社会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内心对外界关怀的需求,当这些需求被满足之后,我们将感到幸福。

尊重需求包含对自尊和外界尊重的共同追求。人是社会性动物,这意味着我们会和其他同类常打交道,于是我们需要自己修炼能力,认可自己,这是自尊。同时,我们取得成就又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认可我们,承认我们的能力就是来自外界的尊重。这些对于尊重的需求象征着人类发展超脱了普通动物的需求,用普通话来说就是我们穿上衣服了。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的一种境界,暨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也就是说,人必须干合适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就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成为心里所期望的人物。

不过这个世界上能真正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少数,包括体验那种最大的快乐,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付出才会迎来相应比例的回报,所以自我实现也并非对大众的一般要求。因此,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非常重要,否则再长的人生也禁不起肆意挥霍,有了自己要去的方向,再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衡量自己所能付出的努力以及能够争取或有幸得到的机会,那么你的选择其实没有那么难做,难的是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否则只会回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过来人的命运,稀里糊涂上船,懵懵懂懂靠岸。

事实上,人生的选择无非两条路,信仰或艺术。普通人可以选择信仰宗教,从佛教到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每一种宗教都为我们所想不通的地方提供了去处,宗教信仰者将其概述为神灵力量,是一种将精神寄托于我们能意象化的所在,它确实能让精神幻失的人内心平和下来,继续生活,这是宗教的价值。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信仰自己,即我们前面提到的自我实现需求中——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成为心里所期望人物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实践上会比上一条路更难。区别在于前者有外界依赖,而后者的依赖是自己,不过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高峰体验”也会让人感到超越一切的快乐。此外,我们当然还可以相信他人并随时变换自己相信的对象,这种相信本身是一种对价值的信仰,哪里有利益就到哪里去是其最显性化的特征,而它唯一的局限之处是:当所有的利益实现之后,人就无所依托了。这种人的结局一般会有三种,一种是胃口越来越大,利益永远得不到满足,一种是满足之后只能去投奔宗教信仰的怀抱,在那里他们能重新找到寄托,否则便只剩下无尽痛苦。

信仰大体是上述三种,每种信仰也都在现实中有其广泛的信徒,它们也确实帮助信徒们更好得生活。就像前些日子遇到的一位北大75岁高龄的教授,老人家身体很健硕,手不抖,眼也不花,提着一袋子馒头慷慨地请我来吃。是在打印店里遇到的,她手里拿着起诉文件要复印,虽然没有学会现代支付手段,但是思维却是异常清晰,好了,不过多介绍细节。谈谈我们的聊天,在等待途中,我们谈到了信仰,她说自己信佛,吃素,不杀生等并询问我的信仰。我也算唐突,提自己信仰人间正道,并粗鄙地谈了些对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一些浅见。

因为之前在上海的国际教堂听过礼拜,也读过圣经之类的一些相关书籍,所以感觉基督教所倡导的具有非常的实用指导价值,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近,为信仰的基础版本。然后因为家中母亲信仰道教,对《道德经》与《周易》也浅读过几遍,所以对道家的仙修以及其普世规律的揭示也表示深深的崇敬。

还有老人家信仰的佛教,前面说了佛教对她健康的帮助,也是由此缘起的谈话,而我对佛教感悟最深的两次来自一位家中亲人的过世和在玉佛禅寺的一次诵读。亲人过世时是佛家诵经,让我感受到佛家的空灵。在玉佛禅寺诵读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数不多,两个小时就可读个大概,感受到的是佛家的普世之心。而在我为佛祖诵读的厅堂外面,游人或信徒们纳头便拜得实是不绝如缕,不禁感慨一声“有所求者真太多”。我没有拜,只是为佛祖诵经,因为我相信“求佛不如求自己”,哈哈,各有所信。不过客观来说,佛教倒是离死亡最近的一个,虽然大家都会死。但可能很多人会凭借对佛教的杖持,对死亡少很多畏惧,也是一件好事。

上述这些就是我关于宗教信仰的一些浅见,而关于对自己的信仰,是属于一些生来带有使命的人的选择。从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些人的肩上就肩负着别人不需要思虑的任务,这些任务多数都与改变世界有关。比如艾萨克·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人,当人类被困滞于某一时空,他们便会出现,然后帮人类找到前路,同时也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我一直认为,对价值的信仰在信仰的范畴之中可能不算信仰,因为无所信则无可不信,无所不信则无可信。把为钱为名而奋斗当作追求目标和人生路途的人,在正常向前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旦当他们获得的物质极为丰富,而精神又相对匮乏,不足矣填补内心空白的时候,每一天都将是折磨。巨大的现世成就已经让他们不愿意退回——继续以家庭为基平淡度日,但欲进一步却又无所进。所以聪明人这时候可能会投奔宗教信仰,带点智慧的人也许会后退一步,回归家庭,否则便只剩下极端的动物性来折磨生命了。有人也许会说信仰自己呢,可能你大概忘了物理学有个概念叫惯性,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找不到自己的,因为在最开始追求价值的时候,他们丢掉的第一件物便是自己。

说完信仰,我们谈谈人生的另一条路——艺术,其实很多人离它很远,因为艺术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去触及的,艺术需要天赋。就像那些能做到自我实现的人一样,这个世上有一些人生来就带有某些不同寻常的天赋,而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天赋尽兴发挥,然后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认识很多这样的人,诸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张国荣、梅兰芳等等艺术家,他们都是天地的宠儿,也为天地划过绚丽的彩虹。他们终身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最终也倒在了艺术之途。像信仰一样,艺术也能让人变得丰盈。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说信仰是从外界寻找精神慰藉,填补内心,那么艺术就是在内心之中诞生源源不绝的生长力。

生而为人,我们应当对信仰和艺术保持敬畏,这种敬畏本身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塑造。而身处迷茫时也不必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属于你的东西往往不是你想找就能找到的。成功要素的比例是七分靠老天,三分靠自己。把属于自己的三分百分百得做好,剩下的七分迟早会来,虽然我们不知道是何时,也不知道是不是会有七分(可能只有三分或五分),但我们确实应当先明确自己想要的,然后相信自己,并把脚踏在地上,铿锵前行。

没有信仰的时候,请你相信自己

至于如何明确自己想要的......嗯,这得自己想。

至于如何相信自己......先相信一次试试,成功了之后继续,失败了之后再试。

至于脚踏实地,不脚踏实地的话还能踏哪里呢?乘风破浪需要打造船只;翱翔天空需要组装飞机;倒是都可以试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