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醫院有位“細”管家

——記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宋彩萍

重報集團武漢報道組記者 李星婷

火神山医院有位“细”管家

宋彩萍在檢查藥品。通訊員 高濤 攝

從軍30多年,她用真情溫暖每一位患者。同事、患者都贊她心細如髮,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問題一抓一個準!

在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以下簡稱“醫療隊”),有位“細”管家,名聲很大。她就是火神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宋彩萍。

日前,重慶日報記者來到武漢市火神山醫院,走近這位傳說中的“細”管家。

細中出安全

不放過每個防護細節

細碎的捲髮,聲音裡都帶著笑,儘管口罩和帽子遮住了宋彩萍大半個臉,但她依然讓人感到十分親切。這是記者在火神山醫院見到宋彩萍的第一印象。

彼時,已接近晚上8點,她剛從“紅區”(汙染區)出來,額頭上是護目鏡留下的深深壓痕。“她細得很,每次查房,得好半天。”一旁的戰友悄悄告訴記者。

細,是所有戰友對宋彩萍的評價。

宋彩萍帶記者到醫療隊員進入“黃區”(緩衝區)前的更衣室。從脫外套的區域到換鞋的房間,最後是穿衣間……進入“紅區”前,醫療隊員要整整經過19道防護程序。

“出來時,鞋底要消毒3次,每次15秒;總共洗16次手,每次洗手時間要20-30秒。”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二病區護士長彭渝說,如果哪位隊員哪道程序時間沒做夠,被宋彩萍從監控裡發現,得挨好一頓批評。

“只有保障自己的安全,才能好好治病。”曾4次參加國際醫療救護活動、6次參加海上、高原衛勤任務的宋彩萍,擁有豐富的烈性傳染病防護經驗。

在她看來,忽略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讓戰友被病毒感染。因此,當醫療隊收治病人前,她帶著曾一起在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骨幹隊員,研究病區結構、繪製傳染病防護流程路線圖,在短短1天內改造出“三區兩帶兩線”的專業傳染病病房。

“她對每一個細節都反覆琢磨,一張圖紙得改十幾遍。”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毛青說。

細中有大愛

不忽略每個病人的感受

“火神山上雪花飄,鬼門關前心緒糟;千年春秋生與死,我信天使奪屠刀。”這是70多歲的患者甘先生出院時,為宋彩萍帶領的護理團隊寫下的一首詩。

宋彩萍的“細”,還體現在她對患者的細心上。“甘先生牙不好,胃口也不好,剛進醫院時不想吃東西。”彭渝告訴記者,宋彩萍通過耐心詢問得知他的情況,加上病房裡老年患者居多,就特意交代食堂給每位患者加一碗雞蛋羹。

“在查房之前,宋姐姐會把病人的詳細資料先過一遍,比如家庭情況、年齡、職業、病情變化、甚至愛好等等。”感染一病區護士白秀梅說,她會特別細緻地提醒她們病人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20床的病人全身水腫,需要鼻飼營養液,她會詳細吩咐多長時間打一次、每次量打多少,甚至連抬高床頭都要囑咐;19床的患者偏癱,她就示範如何給她翻身,避免壓瘡和血栓等。

在宋彩萍的言傳身教下,醫療隊員都細心關愛著患者——看到患者藏在床底下的便盆,護士詹思源悄悄端去清理乾淨;得知患者生日,護士劉曉青想辦法給他送去長壽麵,還特別囑咐“要加一個荷包蛋”;在護士黃文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下,患者張大爺日益好轉,說黃文“比兒子還親”。

細中悟真情

不放過每一次培養機會

宋彩萍的“細”,還體現在培養團隊上。“咱們5個再次並肩作戰,要發揮好老隊員的骨幹作用。”這是宋彩萍給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支援的護士長唐棠發的微信。

“再聚不易,必定全力以赴。”同樣深夜未眠的唐棠迅速回復。這5人,便是陸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的宋彩萍、張麗敏、彭渝、唐棠、羅春梅5位護理骨幹,被大家稱為“五朵金花”。從抗震救災到抗擊埃博拉,數次重要衛勤任務中,都有她們並肩作戰的身影。

“每個人性格特點不一樣,宋姐姐都會細心挖掘。”彭渝告訴記者,比如,雷厲風行的張麗敏懂很多生活常識和技巧,就像一本《生活大百科》;羅春梅臨床功底紮實,科研能力強;乖巧的唐棠很有靈氣,對穿脫防護服流程等海報設計會有很好的點子。

她們曾一起在非洲抗擊埃博拉。這一次,“五朵金花”再次齊聚抗疫一線,發揮各自特長互相配合工作。在泰康同濟醫院搭檔的羅春梅和唐棠,甚至被隊員親切地稱為“羅媽媽和唐爸爸”。

“她們懂得我想做什麼,達到怎樣的效果,心意相通。”宋彩萍說。

不止“五朵金花”這代中堅力量,讓宋彩萍感動的是,她所在的陸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當時需選派27名護士出征,“有80多人報名,好多是年輕的90後。”

“70後作表率,80後是主心骨,90後有擔當。”護士白秀梅說,在這樣的戰疫大戰中,年輕一代正是在前輩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得到鍛鍊和成長。

“《上甘嶺》電影中,衛生員王蘭是我的偶像。軍人、護士,是我最夢想的兩種身份。為祖國、為抗疫奉獻力量,帶領下一代成長,才不枉我作為一名軍醫,不枉此生。”採訪結束時,宋彩萍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