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的刀削麵、兩廣的伊府麵、四川的擔擔麵、北方的炸醬麵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是武漢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據說,上個世紀30 年代初期,漢口有個叫李包的人在關帝廟一帶賣涼粉和湯麵。一個夏天的晚上,李包還剩下許多面沒賣完,他怕發餿變質,就把麵條煮熟後撈起來晾在案板上。在收拾東西的時候,李包一不小心將油壺裡的麻油潑在麵條上了。他當時靈機一動,索性把麻油拌和到麵條裡,然後將麵條扇涼。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過麻油的麵條放在沸水裡燙熱,再濾幹水放到碗裡,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芝麻醬、辣椒醬、榨菜、蔥、姜、蒜、醬油和香醋等佐料,頓時香味撲鼻,惹得人們爭相購買。吃過麵條後,有人問李包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以後,李包便專門賣起“熱乾麵”來了,還教了許多徒弟。幾年後,有個姓蔡的徒弟在漢口滿春路開了一家熱乾麵館,店名叫“蔡林記”,漸漸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老通城三鮮豆皮

豆皮本是黃陂的鄉土風味小吃,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裡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老通城”酒樓的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制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膾炙人口,人稱“豆皮大王”。毛澤東品嚐四次,次次讚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湯包

離“老通城”不遠的江漢路口附近,有一家叫“四季美”的小吃店,被武漢人譽為“湯包大王”。“四季美”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捲,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裡,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薑絲醬醋,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製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和什錦湯包等。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煨湯

如果要想品味一下武漢的煨湯, “小桃園”是最好的選擇。這個小店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人稱“煨湯專家”,是來自湖北美食之鄉黃陂的祖傳秘方。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甲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著名,其原料為產於黃陂、孝感一帶的肥嫩母雞。將雞塊入油鍋爆炒,再倒入盛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煮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汁原味,營養豐富。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豆絲

“福慶和”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在六渡橋一帶,以經黃陂風味的豆絲著稱。粉質欽滑,味鮮可口。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三大傳統小吃之一(其他還有黃陂三鮮、黃陂餈粑)。吃客唐魯孫:“談到吃牛肉,黃陂的牛肉豆絲,固然遠近知名,上海弄堂汽油桶的牛肉湯,倒也貨真價實,腴而不膩。是長江中下游區域的農家傳統食品,主要分佈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及江西。豆絲是用大米、綠豆等按一定比例打漿攤成餅並切成條狀此時為軟的溼豆絲,當然為了便於保存可切絲晾乾成為幹豆絲。一般吃飯溼豆絲可以炒食或煮食,最好吃的是與牛肉或臘肉一併炒或煮,幹豆絲就只能夠煮食了。在湖北黃陂豆絲是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做豆絲,飄出濃濃的年味。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糊湯粉

糊湯粉,著名武漢小吃,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必賣油條。被譽為“武漢一絕”的鮮魚糊湯粉泡油條,是經典的漢味名吃。它是武漢人的羊肉泡饃,其傳統意義、歷史內涵,絲毫不比羊肉泡饃遜色。一碗飄著鮮美魚香味兒的糊湯粉,撲面而來的是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氣息和味道。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燒麥

漢口花樓街、交通路交匯處的“順香居”是一家有著近五十年曆史的老店。該店製作的重油燒麥,油重而不膩人,味道鮮美,而且形如銀菊,看一眼就叫人胃口大開。燒麥的製作方法是將肥膘豬肉、饅頭、橘餅、花生米、冰糖、葡萄乾等切成小丁,略微一炒,再用桂花、紅綠絲、白糖調合成餡。麵粉加水適量,放少許精鹽揉和成麵糰,擀成一張張荷葉形薄皮,放入餡心,加少許麻油包成。燒麥或炸、或烤、或蒸,皆香甜可口,令人食之不厭。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面窩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面窩,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

別在吃野味了,讓我們嚐嚐武漢的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