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小皇帝逃難路過廈門,743年前一段軼聞掌故

南宋末年,9歲的宋端宗趙昰在元兵的追逼下,與弟弟趙昺、母親楊太后等人在忠臣陸秀夫、張世傑帶領下逃難至泉州府,由於泉州市舶司蒲壽庚降元不納,只得沿小盈嶺(南安與同安交界處)驛道進入同安地界,後從廈門(時稱嘉禾)五通口岸登陸,再取道海滄嵩嶼由大擔出港赴潮州,一行人在鷺島留下了許多軼聞傳說。清代道光版《廈門志•舊事志》載“宋景炎元年(1276)冬,張世傑駐師嘉禾嶼,元兵逼,世傑、陳宜中等備海舟,奉帝及衛王航海入泉州港,招撫使蒲壽庚閉城叛、降元。帝遂至嘉禾嶼,登五通,由大擔出港,赴潮州。”這便是皇帝過境廈門的整個過程。

南宋小皇帝逃難路過廈門,743年前一段軼聞掌故

左:宋端宗趙昰(shi ) 右:衛王趙昺(bing)

《廈門志•山川》《宋季三朝政要》等史籍均有提及宋幼帝登“鷺”處。即一行人先是在五通古渡頭登陸,行經五通嶺時,陸秀夫在山間題字“龍門”,以示皇帝從此經過。“五通古渡頭”日後被人們稱作“龍門渡”;離開了五通,一路向南,來到了嘉禾嶼中部的董內巖(今紫竹林寺)。趙昰口乾舌燥,掬飲巖中泉水,其泉甘甜如醴,趙昰飲後風塵褪盡,方才上路。而這口泉水也因為被皇帝飲過,日後成為“廈門三大名泉”之一的“寶山聖泉”;趙昰在“廈門”的“第三站”是位於五龍嶼(鼓浪嶼)的“港仔後”,並準備經由鼓浪嶼西面的航道,前往廣東。正欲過渡,突然狂風大作,把龍船掀得上下顛簸,趙昰急中生智,解下身上的金腰帶投入波濤中,霎時風平浪靜。所以後來“鼓浪嶼港仔後海域”又被人們稱為“金帶水”。船隊順利起航,行駛在平靜的洋麵上,這時眾大臣突然想起一件事——皇上的生日要到了。於是趕緊就近登岸,並臨時抽調民工建築行殿,等到了趙昰誕辰,群臣跪拜,三呼萬歲。因為這種儀式古代稱作“呼嵩”,所以後來建造臨時行殿的地方被改名為“嵩嶼”。因為被元軍追殺,生日草草過了。這時他們很需要當地“嶼頭村”那些熟悉海道,善於馳船的村民配合,為他們駕船,前往廣東。沒想到竟然遭到村民們的拒絕。皇帝很生氣,突然發動軍隊殺入“嶼頭村”中,把村子屠得乾乾淨淨,只剩下一兩個人。經過這樣的“殺雞儆猴”之後,周邊其他村的村民再也不敢拒絕為皇帝駕船,於是趙昰他們才得以到達廣東。可能因為殺戮太重,他們招“天譴”了,前腳剛到廣東就遇上了颶風。趙昰落水,因此染病,沒多久也跟著一命嗚呼。趙昰的弟弟衛王趙昺被眾臣擁立為帝,也就是“宋末帝”。到了廣東新會,他們終於被元軍大部隊追上了。張世傑在新會崖山組織人馬與元軍展開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崖山海戰”,結果一敗塗地。趙昺這時由左丞相陸秀夫守護著。戰敗消息傳來,陸秀夫知道君臣都難以脫身了,於是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八歲的趙昺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以及廣東新會的十餘萬人民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紛紛投海殉國,南宋自此宣告滅亡。

南宋小皇帝逃難路過廈門,743年前一段軼聞掌故

陸秀夫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八歲的趙昺躍入大海,以身殉國

那麼這次宋帝南逃為什麼會登陸鷺島呢?據考嘉禾嶼,在唐大中元年(847年), 朝廷就在鷺島設立行政管理機構“嘉禾裡”,到了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港設立市舶司,嘉禾嶼成為泉州通行廣州及南洋的必經之地和過往船舶的中途停泊點。有關學者認為此次宋軍登嘉禾嶼目的是淡水補給和糧食、藥品等軍需物質採徵,同時又可進行考察、部署、整飭、休息。 因此宋帝過境廈門是可信的,至於由此衍生的諸多傳說軼聞,不妨就作為地方掌故,世代相傳吧!

南宋小皇帝逃難路過廈門,743年前一段軼聞掌故

南宋小皇帝逃難路過廈門,743年前一段軼聞掌故

“董內巖”即“紫竹林寺”,位於今火車站南廣場附近,“聖泉”清初毀於兵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