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爺張雲雷的泛Z世代“新綠”聲援(原版增改)

​​張雲雷,1992年生於天津,弟子中排行第二,德雲社四公子之一,現任德雲演出八隊隊長。

走萬里路,認天下人。郭德綱曾言:徒弟分幾種。一種是兒徒,一種是學徒。7歲天津結識郭德綱,9歲至北京學習曲藝,11歲正式拜郭德綱為師。張雲雷當屬前者。


二爺張雲雷的泛Z世代“新綠”聲援(原版增改)


O

談及相聲中的「唱」「學」基本功,張雲雷算是弟子中佼佼者之一。作為較早一批被收入門下的弟子,在太平歌詞及在傳統戲曲方面,張雲雷受到郭德綱更加細緻的口傳身授,而今“柳兒活”(學唱弦子書,什不閒兒、竹板書,京、評、河北梆子、小調等)已頗具造詣。

在公開的表演中,《照花臺》《探清水河》京韻小曲兒;《華容道》京韻大鼓;評劇《乾坤帶》;太平歌詞《遊西湖》《白蛇傳》;宗教歌曲《大悲咒》、及流行歌曲等順手拈來,皆叫好不停,在這不一一贅述。


O

2005年,張雲雷因嗓子發育,出現“倒倉”,為避免過度用嗓而退出德雲社。

郭德綱義子陶陽,兒時被稱為“京劇神童”,也曾出現“倒倉”,唱戲對肉嗓要求更高,亦是為避免過度用嗓,“倒倉”期間郭讓陶陽學了相聲。面對戲迷質疑,曾說:孩子嗓子沒聲啦,你們誰管飯?”此為另話,但也足見郭愛徒之心至深至切。

白駒過隙,時隔六載,2011年張雲雷結束倒倉期,迴歸德雲社;4月8日,在郭德綱單口相聲專場,張雲雷正式復出。此後隨著舞臺經驗的積攢,相聲水平及書生氣的特有表演風格日趨成熟,攬粉絲無數。

O

除卻德雲社光環,很多人第一次知曉張雲雷,無非有二:其一,南京「十米無水跳臺冠軍」,算是社會新聞,今兒不八卦。其二便是張雲雷將《探清水河》進行吉他改編,添民謠之風,存古韻之氣,火爆網絡。

如今張雲雷每逢商演唱起《探清水河》:“太陽落下山秋蟲兒鬧聲喧日思夜想的……“臺下觀眾總會將其後的”六哥哥“合起改唱成”辮兒哥哥”。(同“小辮兒” “二爺” ,“辮兒哥哥” 是粉絲給張雲雷的愛稱。)

O

無論是商演時現場的滿倉滿谷,還是微博、抖音等平臺的粉絲大集聚,為何說這麼多說相聲的,張雲雷就這麼頗具“偶像氣”?


二爺張雲雷的泛Z世代“新綠”聲援(原版增改)


德雲社有那麼幾個顏值不錯的相聲演員,張雲雷算其一,經常一席長袍大褂,書生氣十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四句,拿來形容張雲雷正好,總結下來,兩個字“清秀”。

O

除去顏值,還得說下他的時潮創新力。正如前文所說,他很早便將前朝經典賦予今人時潮,例如將《探清水河》改編,使之更大範圍的人群被圈粉。

不由讓人想起前人創作的那首《說唱臉譜》(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其不算京劇,但讓更多的人瞭解了京劇。

張雲雷對《探清水河》這樣的京韻小曲的普及,與《說唱臉譜》又有何異呢?

我想他的“偶像氣”正源於他對於相聲的一種「活泛運用」,在既有的規矩中,進行適合年輕人口味的創新。這或許正是一個他所特有的標籤,也是他真正能和粉絲玩到一塊的原因罷。

而今,一大批泛Z世代(泛95後)的群體喜歡二爺,逢其專場,定擎著綠色熒光棒與二爺合唱知名曲目。有人質疑,沒想到飯圈文化浸染到了相聲圈,徒留一聲嘆息。


二爺張雲雷的泛Z世代“新綠”聲援(原版增改)


可是,相聲帶來的影響遠比讓他們去聽口水歌影響深遠,譬如:古漢語、古曲、小調、民歌等相關的學習,是口水歌手遠不能及的。

據我所知,有些德雲女孩已經自學了快版等技藝,雖不能以技傍身,但足以在以後的生活愉悅身心,即便那時他們已不粉張雲雷。

相聲向死而生,我們為何現在這個階段打壓粉絲文化呢?即便是打壓,請先打壓口水歌手的飯圈文化吧。

O

正所謂「人不通古今,襟裙牛馬;士不知廉恥,衣冠狗驢。」

郭德綱不遺餘力地將相聲之古今見聞傳授張雲雷,使其免為“襟裙牛馬”;張雲雷此刻正唱著小曲,知那師恩且正還。

希冀師徒相伴,日遠年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