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為什麼講述都市生活的電影總能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因為在後工業時代

,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過程為新一代青年人提供了相似的生活空間,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記憶的人們在消弭了各自的差異性之後,以一種共同的“都市法則”在城市中踐行著同質化的生活方式。如何面對現代都市的“機械牢籠”與“水泥叢林”給人帶來的壓抑與孤寂、冷漠與疏離?是現代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也正因如此,都市題材電影總是讓人感同身受。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中,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冰冷堅固的街頭巷尾,每一個心懷熱情的都市人都在渴望被愛中包裹、遮掩自我,陷入了一種“愛”的失語;在呂克·貝松的《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金錢的利誘與慾望的膨脹滋生了都市的罪惡,在冷漠的情感荒野中,殺手與小女孩建立了信任與依戀才顯得格外動人。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左:《女煞葛洛莉》吉娜·羅蘭茲 右:《重慶森林》林青霞

約翰·卡薩維蒂執導的影片《女煞葛洛莉》,毫無疑問是一部在“都市題材”電影發展史中舉足輕重的作品,電影曾獲得第3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昆汀·塔倫蒂諾在解讀《重慶森林》時也曾談到:林青霞飾演的金髮女殺手,與《女煞葛洛莉》的吉娜·羅蘭茲是一種潛在的“互文”。因此,《女煞葛洛莉》與《重慶森林》可以作為東西方文化代表性的“女性都市遊俠”、“城市漂泊者”範例一窺彼此的共性與差異。

01

為何電影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金獅獎,卻僅僅在奧斯卡上提名了最佳女主角?這個問題也透射出兩種獎項評判體系的審美差異。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女煞葛洛莉》作為“獨立電影”,追求作者性與風格化的表達 ,這與80年代奧斯卡保守溫和的價值取向是相悖的。而“獨立電影”的誕生與發展,正是與“片廠電影”相伴相生的。

“片廠電影”作為好萊塢電影產業的主流產品,高投資、商業效益為首的目的性,造就了類型化的特點。就拿《女煞葛洛莉》所處的80年代初期而言,“片廠電影”是高度趨同的,從《礦工的女兒》到《普通人》,奧斯卡的獲獎電影中,溫情片佔據主流。或許是用中產家庭的和睦、美好、忠誠、信念來製造一種安逸,或許是用一種田園詩式的質樸與寧靜來呼喚一種純真,本質上卻是風格趨同,並無突破之處。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好萊塢大片廠製片雖然工整精緻,卻刻板保守缺乏對社會人性一針見血的洞見力,逐漸使得很多觀眾感到審美疲勞與厭倦,此時,“獨立電影”便應運而生。它們彼此互為補充、互為對照,沒有高下之分,為電影類型的精細化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思路。

約翰·卡薩維蒂,作為獨立製片的先行者、美國獨立電影的教父,一直致力於反應都市中的普通人與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用即時反應、即興表演體現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困境。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女煞葛洛莉》中的紐約,不再是《華爾街》等商業職場電影中的精緻華麗,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接近生活真實的粗糲與破碎。後工業時代的大都市紐約,擁擠的地鐵公交、陳舊的旅館、骯髒的街頭、逼仄的隧道、琳琅滿目的便利店,長焦攝影與景深構圖構建了一個普通人生活的公共空間。 手持攝影與虛化背景的拍法,更強化了都市中無所適從的漂泊者內心的迷惘、不安、焦慮、困頓。

這在以後王家衛、婁燁的“都市影像”中都能找到相似的表達手段。

02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電影的主線與《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少女與殺手形成一種性別反置,為保護被黑手黨殘害的6歲小男孩菲爾,女殺手的良知與正義感開始逐步地驅使她走上反抗之路。在與菲爾逃離追殺的過程中,女殺手與菲爾建立起了一種超乎朋友親人的依賴與信任感。

影片女主人公的名字“葛洛莉”首先是導演對比利·懷德經典“黑色電影”《日落大道》女主角葛洛麗亞·斯旺森的致敬。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她沿承了那種玩世不恭又憤世嫉俗、集強悍凌厲反叛抗爭於一體的“黑色氣質”。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葛洛莉形象的魅力,首先在於她的離經叛道的抗爭精神與不受擺佈控制的獨立人格。從影片的開頭,葛洛莉便是一個遊離在主流話語、家庭秩序外的現代女性,一個遊走在都市中的自由靈魂。她沒有家庭、孩子,不需要被束縛在母親與妻子的角色之中,她與貓為伴、煙不離手,我行我素、不受約束。

與此同時,她的強勢與自主的同時又是極度敏感與孤獨的,她處於極度的情緒化之中,對外界的可能存在的任何威脅與壓迫抱以十足的戒備與敵視心理。因此,她總是用槍彈來做自我保衛。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其次,比之男性英雄的自我捍衛與尊嚴追求,女性英雄神話的構建,更依託於內心的良善與仁愛。這無疑是對女性英雄的一種精確詮釋,比之男性對暴力的熱衷,女性的天性更熱愛和平與美好。影片中的小男孩喚醒了葛洛莉內心潛在的母性——保衛世俗秩序中無暇顧及的孩童生命與尊嚴。也正因如此,女性英雄形象沒有淪入一種刻意反抗的陳腔濫調,而是具有更合理的行為依據。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從《醉酒的女人》到《首演之夜》,吉娜·羅蘭茲塑造的女性角色,總是處於一種精神高度不安的惶恐之中,情緒富於波動反覆無常,性格複雜、曖昧、多面,而那些近乎於神經質又歇斯底里的即時反應,正是她表演中難以取代的細節魅力。這也正是約翰·卡薩維蒂注重表現拍攝現場演員的“即興表演”所帶來的一種真實的震撼性。

《女煞葛洛莉》中的葛洛莉,對於小男孩菲爾而言,一直處於姐姐、媽媽、親人、保護者、親密戀人的多種關係微妙的變換之中。正因如此,影片中的人物關係十分簡單,卻為女性角色提供出了多層次的表現空間,影片也為吉娜·羅蘭茲贏得了第5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03

“你是我的媽媽,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全部的家人,你甚至是我的朋友,葛洛莉,你甚至也是我的戀人。”

如果說在《重慶森林》中,王家衛表達的是一種萍水相逢的感動——林青霞飾演的金髮女殺手,金城武飾演的代號223,他們彼此的落寞、自閉、孤寂達成了一種共鳴,縱使他們習慣於自說自話、自問自答或是自我掩飾、自我偽裝,但內心潛在的熱情終歸使得彼此在冷漠的都市中感受到了一絲溫存,即便轉瞬即逝,卻依舊值得珍視。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那麼《女煞葛洛莉》裡,葛洛莉與小男孩菲爾,他們之間的情感已經超越了常規意義上的親情、愛情、友情,被賦予了一種超越世俗情感的神性。在冷漠壓抑的現代都市,正義與良知被遮蔽,人性被扭曲與異化,兩個無所適從隨處漂流的孤獨者,儘管彼此的年齡處境存在很大差距,但在互相撫慰、互相關懷中,在彼此的理解與包容之中,建立起了一種絕對的信任與依靠。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這正是影片試圖喚醒的一種現代都市人的相處方式。傳統田園社會的父慈子孝的天倫之樂、相互寒暄慰藉的友鄰之情,在工業時代城市文明的衝擊下,已經無法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寄託。當新一代青年人在城市中追求自我的同時,逐漸淹沒在都市牢籠之中,成為一個無處安頓的失落漂流者。如何建立起一種屬於都市人的“親密關係”?如何在疏離與冷漠中尋找到內心的溫情與安穩?這正是影片所呼喚的包容與理解。

正如葛洛莉在與小男孩菲爾的相處過程中,自身也經歷了成長。因為驚恐與畏懼,她總是試圖用暴力摧毀一切潛在的威脅,但終究無法與所有陌生的人對抗。比之對抗與排斥,如何更好地融入都市世界才是更需要面對的。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女煞葛洛莉》的思想深度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感性的情感層面,而是具有更深的社會反思性。女性漂泊者與父母離世的兒童作為都市世界的弱勢群體與邊緣人物,遊離在主流秩序之外。而西裝革履的男性本該成為正義與捍衛者,非但沒有匡扶正義,卻一直侵犯著女性與兒童的生活自由與生命安全。

這種象徵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都市精神是值得警惕並反思的:文明的外衣仍舊無法徹底馴化人性中的貪婪,弱肉強食的“金錢法則”滋生了都市的罪惡、墮落與迷失,現代化的進程仍舊需要秉持一種信守正義的良知、理解他人的包容與良善。

《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另一方面,個體的抗爭或許無法完全改變一種僵化、保守的思維觀念,但葛洛莉的反叛與抗爭,仍舊會使她更好地看清了自我。因此,與其說是女性主義視角的“女性自我意識”覺醒,不如說是當代都市人的一種精神迴歸——從文明世界的繁文縟節、龐雜的信條枷鎖精神桎梏轉向一種單純的信任與包容。而在信賴與理解中,才會更為清醒地尋找到自我價值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