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前途?值不值得做?

來源: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由之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企業家,他是廚師出身,在上海建了一家中央廚房,專門為高端餐廳生產急凍預製菜。

什麼是急凍預製菜?

一份紅燒肉,在中央廚房做好,然後用急凍技術冷凍之後,配送給高端餐廳。

餐廳拿到這份做好的紅燒肉,只需要按流程花5分鐘加熱擺盤,就可以直接上菜給顧客了。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前途?值不值得做?


圖為急凍紅燒肉,我在家按照餐廳的SOP用5分鐘製作,果然和餐廳一樣好吃

見了這位企業家,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驚人的事實:

今天你去很多高端的連鎖餐廳,其實已經很少能吃到現做的菜了,大約60%都是急凍預製菜。

可是,冷凍後再加熱的菜,畢竟沒有現做的菜新鮮,我們怎麼會吃不出來呢?

是的,你根本就吃不出來。

因為現在的急凍技術甚至可以做到,把一條活魚冷凍,解凍之後,還是活的。

把一盤加熱後的急凍預製菜,和一盤現做的菜放在一起,讓你盲測口味,你根本吃不出來,哪一盤是現做的。

今天的食品工業和餐廳供應鏈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了。

讓人驚歎。

未來的餐廳,依然會很好吃。

但是可能,你只有在街邊小館子,才能嚐到“鍋氣”了。



1

我問這位企業家,你的中央廚房具體做什麼菜呢?剁椒魚頭做嗎?清蒸刀魚做嗎?

他說,我們不做那種簡單的菜,比如清蒸刀魚,在餐廳蒸一下就好。

這種菜對於餐廳的廚師來說,並不需要佔據他太多時間。

而我們做的話,還要冷凍,還要配送,成本太高,沒有任何優勢,餐廳自己做反而更便宜。

那我們做什麼?

我們做一些工藝很複雜,在前期需要大量準備工作的菜。

比如紅燒肉,比如糖醋小排,比如獅子頭。

這種菜花費的時間很多,又要佔用冰箱的庫存,餐廳的人工成本很高。

我在中央廚房做好,比餐廳自己在現場做的成本,要便宜得多。

我們永遠不賺客戶的錢,我們只做一件事:幫客戶省錢,然後從省掉的錢中間拿走一點點。

聽到他如此自信地說出這句話時,我心頭一驚。

這不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消費者獲益”嗎?

我相信,他過去一定經歷過很多賺錢和不賺錢,最後終於總結出這條樸素的真理。

是啊,他的大邏輯是非常對的。

只有當你幫用戶省錢的時候,你才能真正賺到錢。

不管商業世界多紛繁複雜,所有好生意背後的邏輯,歸根結底,都是如此簡潔而樸素。



2

我們永遠不賺客戶的錢,我們只做一件事:幫客戶省錢,然後從省掉的錢中間拿走一點點。

細細品味這句話,它其實可以用在很多行業中間。

一個企業真正的利潤,到底從哪裡來?

如果你跟競爭對手一樣,生產一件商品的成本都是3塊,那麼你其實沒有真正的利潤。

大家的成本和售價都差不多,用戶為什麼要買你的商品呢?

你說,別人都賣5塊,那我可以降價啊,我賣4塊!

可是,你降了價,用戶都跑你這來了,競爭對手也會跟著降價。

最終,你們的售價一定會穩定在比成本高一點點的程度上,比如3塊3。

大家都不會再降價了,因為再降價就活不下去了。

這個時候,你賺到的3毛錢,其實只是社會付給你的辛苦費。

它並不是你真正的利潤。

你真正的利潤,一定是通過某種創新,做到你的成本比別人更低,能夠用同樣的成本,獲得更多的價值。

當整個行業的成本都要做到3塊的時候,你有沒有本事,把成本做到1塊?

當你把成本做到1塊,別人學都學不來的時候。你比別人便宜的這2塊,才是你真正的利潤。

這2塊錢,我們把它叫做“價值空間”。

其中1塊錢分給用戶,1塊錢留給自己。

這個時候,同樣的商品,別人成本3塊,賣3塊3;而你可以只賣2塊錢。

用戶一定會從競爭對手那裡,投入你的懷抱,因為你幫用戶省了錢。

只有當你幫用戶省錢的時候,你才能真正賺到錢。



3

所以,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前途,前途有多大?

就看這件事情,有沒有創造“價值空間”。

當你一頓創業猛如虎之後,整個交易鏈條,有沒有用同樣的成本,獲得更多的價值?

我舉個例子。

在過去,100斤花生能榨25斤油。

你說,我通過某種創新,改進了壓榨工藝,在品質不變的前提下,100斤花生我能榨出40斤油。

別人的25斤和你的40斤之間,多出來的這15斤油,就是你的“價值空間”。

有了“價值空間”之後,你就可以考慮如何分掉這些“價值空間”。

你可以拿出5斤油分給用戶。

用戶用同樣的價格,以前只能買25斤油,現在在你這裡可以買到30斤油了。

你幫用戶省了錢。

他們會非常高興地從競爭對手那裡,投奔你的懷抱。

然後,你可以拿出5斤油分給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也非常高興,用同樣的進貨價,可以進到更多的油了。

你也幫合作伙伴省了錢。

這樣就有更多人願意幫你賣油了。

還剩下5斤呢?

留給自己。

這是你應得的部分,是你真正的利潤。

有了價值空間,每個人都會幫你,盼望你成功。

而如果你說,今天不管誰榨,都只能榨出25斤,但我還是想做這個生意。因為這是我的情懷。

我知道花生油的價值,我希望中國人都能用更健康的花生油炒菜。我相信,別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也能做好。

你可能會很激動。

但我會在心裡皺起眉頭。

因為你的情懷,並不是價值空間。

沒有價值空間的事情,難有大成。

消費者不會幫你。在誰那買都一樣,我為什麼要換人?

合作伙伴不會幫你。進貨價都一樣,我為什麼要跟你合作?

你可能會很辛苦,也許能勉強活下來。

但是,這不是創業。

這只是在以創業的名義,為社會打工。



4

去年12月,我們自己做了一款茶葉,叫做“小洞茶”。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因為這件事情,能夠創造價值空間。

茶葉是非常典型的低信任行業。

在低信任行業,消費者獲得真實信息實在太困難:

你的茶葉真的是好茶嗎?真的幹倉儲存了10年嗎?你不會拿假茶騙我吧?

消費者不知道怎麼判斷假,商家也不知道怎麼證明真。

這種極度的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極度不信任,就是我們常說的:水太深。

那怎麼辦?

品牌商為了建立信任,花費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開線下門店,請大師鑑茶。講故事,投廣告。極盡奢華的包裝,禪意十足的茶室……

於是,從批發商那200元一餅拿的普洱茶,5000元一餅賣給消費者。

交易成本極高。

消費者也沒有辦法,只能挑貴的買。

一分價錢一分貨。越貴越值得信任。至少從概率上來說,越貴的東西,商家越捨得成本。送禮可不能犯錯啊。買貴事小,買錯事大啊。

所以,越是在“低信任行業”,消費者買到的真東西就越貴。

這個時候,如果你有辦法降低巨大的交易成本,那你就能創造一塊很大的“價值空間”。

這就是我們做“小洞茶”的原因。

因為有願意相信我們的讀者,我們就能節省一切可以免去的交易成本,創造價值空間,讓大家可以買到真正便宜的好茶。

從去年12月底開賣,到春節之前,不到一個月,“小洞茶”已經賣掉一噸了。

我的主業是給企業做諮詢,茶葉並不是我的主業。

從運營的角度來說,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專業,也沒有那麼細緻。

比如,一開始我們找不到特別便宜的快遞,也沒法說服包裝廠商給我們最便宜的價格。

我們作為茶葉新人,不像別人可以1毛1毛去摳這些運營成本。

但是,因為我們創造了巨大的價值空間,這就允許我們在運營上犯一點錯誤,浪費一點成本。

同時,消費者還能買到便宜的好東西,而我們自己還能分到一些錢。

當一個行業裡沒有價值空間的時候,大家只能靠摳成本來獲得利潤。

而有了價值空間,一個外行就有機會進入一個新行業,在更大的世界裡創造價值。

做生意靠摳成本,只能獲得小成功。

而找到價值空間,才能獲得大成就。



最後的話

“我要做的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前途?”

這是很多人一直在問我的問題。

我說,你們都問錯了。

正確的問法應該是:在商業註定輝煌的前途裡,有我嗎?

商業有它註定輝煌的前途,就是不斷用新的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發現價值空間。

而所謂的商業模式,只是怎麼把新的價值空間分掉而已。

你給自己多分一點,我會覺得你是一個激進的人。

你給自己少分一點,我會覺得你是一個願意分享的人。

僅僅是這個差別而已。

所以,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前途?值不值得做?

就看這件事情,有沒有創造價值空間。

創造了價值空間,才會重構交易網絡,然後才會有新的生態位出現。

眼裡看到價值空間,手上抓住成本結構,這個時候你才能有所大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