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道“五一”開放 白雲山新門崗“一門一景”

雲道“五一”開放 白雲山新門崗“一門一景”

雲道“五一”開放 白雲山新門崗“一門一景”
雲道“五一”開放 白雲山新門崗“一門一景”雲道“五一”開放 白雲山新門崗“一門一景”

花果山空中雲道。

云道“五一”开放 白云山新门岗“一门一景”

白雲山柯子嶺門崗

近一年來,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開展得如火如荼,變化每天都在發生。隨著白雲山麓湖越秀山連通工程6.2公里主體工程、配套綠化基本完成,絕美空中步道和嶺南特色門崗在蜿蜒山林間露出真容,並於清明期間試開放。

除了“五一”正式開放的雲道,典雅大氣的新門崗也十分搶眼。白雲山山門的提升改造工程可謂匯聚了嶺南建築界的“最強大腦”。4月13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州市第76場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活動,由何鏡堂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介紹了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階段性進展,深入白雲山新門崗,見證嶺南特色“一門一景”。

雲道體驗:

全新視角體味廣州

被稱為廣州首條“空中步道”的雲道試驗段,即白雲山麓湖越秀山連通工程,6.2公里主體工程、配套綠化已基本完成,實現了越秀山“牽手”白雲山。連通工程已於清明期間試開放, 市民遊客可提前體驗“雲道”樂趣。

4月13日,廣州迎來豔陽天,記者來到已經試開通的“雲道”越秀公園北門至花果山公園段,雖然是週一工作日,不少市民已經前來嚐鮮。踏上雲道要過兩道關,測量體溫同時出示穗康碼即可進入園區。白雲山空中步道人氣頗高,許多人戴上遮陽帽和口罩,興奮地在爬山過程中與朋友們互相拍照。由於“雲道”在花果山附近有一段圓形的引橋設計,正對著越秀山和花果山兩座電視塔,讓不少市民都是第一次站在這樣的角度,欣賞廣州熟悉的景觀。

據悉,雲道“五一”正式開放,市民可以步行從傳統城市中心的中山紀念堂、越秀公園、花果山到達麓湖,將來可以步行暢達廣州花園、“綠肺”白雲山。

山門亮相:

一門一策 一門一景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白雲山還綠於民的一系列改造工程從去年開始啟動,包括大門的提升改造、拆違、廣州花園建設、主入口建設等項目,預計會持續幾年。

除了雲道,典雅大氣的新門崗十分搶眼。這次對白雲山門崗進行優化設計,建設規模約20萬平方米,包括7個主要門崗和10個次要門崗,提升改造工程集聚了嶺南地區建築界的“最強大腦”,白雲山主要門崗由何鏡堂院士領銜4位建築大師團隊,組成臨時工作室,按照一門一策、一門一景思路,打造彰顯嶺南特色的標識性門崗。發佈活動上,這些設計大師團隊一一介紹了他們的作品。

在何鏡堂看來,廣州的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既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也是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具體舉措。“廣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最大的資源環境特點就是雲山珠水,通過改造,讓美好的環境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令人耳目一新。”

西門崗

此處看山不是“山”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州市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郭明卓介紹,新改造的西門崗尊重原門崗建築“山·門”概念,傳承歷史文脈,不過,新的設計提高了門崗的建築形象和觀賞度。“我們設計的出發點是——白雲山是廣州人背後的‘靠山’,歷史上也有很多故事,因此首先想表現歷史文化的沉澱。”

“西門崗在白雲大道上,前面比較開闊,地勢平坦,在設計的時候我們採取了比較傳統的坡頂,但是用現代的結構和材料來演繹——上面是玻璃頂、整體是鋼結構。由於體量夠大,我們也想將西門崗做成標誌性的建築。”郭明卓說。

郭明卓說,原門崗配套設施不足,服務功能不完善,廁所和電瓶車候車棚等設施陳舊,無法滿足市民需求。本次改造新建遊客服務中心180平方米及附屬功能建築330平方米,擴容入口公廁至170平方米,佈置景觀亭廊和樹池坐凳,完善配套指引和標識。

此外,原門崗建築被鬱閉綠化遮擋,景觀雜亂,廣場標識性較弱,缺少吸引遊客駐足逗留的空間。本次改造將鬱閉綠化帶改造為慢行景觀帶,市民廣場由4458平方米擴容至11245平方米,完成綠化面積6000平方米,建成具有體驗性和層次感的集散空間;同時優化交通組織,實施人車分流,將白雲山西門打造成優質旅遊觀光點。

柯子嶺門崗

行雲流水把手牽

在大金鐘路上的柯子嶺門崗,曾一直因為地形導致門崗門戶界面狹窄,山門又正好又直面立交橋,讓人很容易忽略。不過,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勘察設計大師陳雄團隊卻恰恰以此作為改造原點,因山就勢、因地制宜,新建了242米的輕盈流暢景觀迴廊,讓人耳目一新。

陳雄介紹,柯子嶺門崗的設計理念為“行雲·流水”,以雲作為場地的肌理元素, 塑造雲廊,打造似流水般的步道和展現山谷間緩緩流水之空間意境。而云廊的設計,也絕不僅僅是為了美觀。陳雄說,廣東地區雨水比較多,天氣也比較熱,有這樣的半室外空間,既可以遮風擋雨,也能遮陽防曬,還通風透氣,景觀與周圍的自然連成一體,讓整個活動場地實現很好的品質提升。

更讓人驚豔的是,原本狹長的遊客通行通道,如今卻成為一處別緻的社區公園。陳雄介紹,本次改造後移門崗,擴大前廣場,拓寬入口敞開面至110米,重塑柯子嶺山路前導空間,設置多層次立體活動平臺,提供集娛樂、運動、交流於一體的場所,增強市民參與感和獲得感,真正實現“還綠於民、還景於民”的願景。“門崗的面積增加了一倍多。”

有趣的是,從空中俯瞰柯子嶺門崗,蜿蜒的迴廊像是羊角一般,讓這個新山門看上去既像五羊雕塑,又像一隻羊頭,似乎在默默訴說著廣州與五羊城的歷史淵源。不過,陳雄笑言,其實這只是一個巧合。“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並沒有要做出羊頭的效果,從設計上我們還是主要考慮怎麼與環境結合提升品質,希望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可以進行公共活動的空間。”

南門崗

“雲間花海”此處現

位於廣州雲臺花園附近的白雲山南門,接下來將迎來整體改造,這處山門背後的團隊正是由何鏡堂院士領銜。

“白雲山南門是白雲山公園的門戶,這個區域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一座山門,而是一個整體,一個空間。”站在南門附近拆違復綠的草坪上,何鏡堂院士詳解了白雲山南門改造的設計理念。

何鏡堂說,改造過程中,團隊的目標希望山門更具標識性,也兼具功能性,要把南門景區打造成一個集入口購票、休閒交流的地方。

整體改造中,點睛之筆正是被稱作“雲間花海”的白雲山南門門崗。在何鏡堂心中,新南門將體現廣州“雲山珠水”之秀的地域文化特色,取白雲之意,構嶺南之風,既是雕塑,也是建築。大門形態自由靈動,猶如流動的雲朵漂浮於重巒疊翠之間。白天,陽光傾灑,彷彿一把把散開的雲傘,地面光影斑駁。晚間,華燈初起,雲間木棉花通過燈光裝置映像出來,如同一朵朵木棉在雲間綻放跳動。

為了增強南門作為白雲山景區主入口的標識性,新設計專門把位於大榕樹後方的門樓前移40米,成為統領整個南門集散廣場、指引上山遊客的重要景觀地標。隨著門樓前移,白雲山南路也分成了3個景觀特色不同的區域。何鏡堂介紹,第1個區域是進行曲線設計的臺地式集散廣場,市民可在這裡拾級而上,走進白雲山門。“這裡為遊客上山提供一個觀景、拍照、漫步上山的前導空間。”第2個區域是中集散廣場,這裡整合了門樓、山門等景觀,佈置了檢票集散區、雲傘休息區、廣場附屬功能服務樓、眺望廣州花園的休閒茶座等功能,為遊客提供一個滿足各自服務需求可短暫停留觀景的區域。第3個區域是後電瓶車廣場區,這裡將利用地形建設停車樓,實現白雲山南路交通網東移,人車分流的目標。

據悉,南門改造工程目前準備招標,若順利預計可在今年8月完工。為什麼南門升級改造比其他門需要的時間長?吳敏回應,首先是何院士設計的門崗含有雕塑,耗費時間較長,前期拆違的工作也花了將近10個月時間。

翠竹園門崗

先抑後揚 別有洞天

在眾多改造的山門中,位於白雲山西門不遠處的翠竹園門崗,也許是最不為人知的一個。不過,改造過後驚豔亮相的這座山門,也被不少市民譽為最有“網紅”潛質。

走進新翠竹園門崗,通體簡潔素白,立體的截面外觀看起來像自然而生的山石紋路,中間則巧妙運用了少見的整面玻璃牆,上書白色字體的白雲山。背靠高闊的藍天白雲和竹林,一旁繁花曲水繞山門而過,讓人剛進山門就感到山水之美。

“相比其他幾個門崗,翠竹園門崗用盡可能貼近自然的手法去打造了一個端莊大氣的山門形象,讓它接近自然生成的感覺,這是我覺得最大的亮點。”團隊成員、廣州市冼劍雄聯合建築設計事務所主任建築師程路說,翠竹園門並不是在大馬路外面,和其他門崗有所區別,整體更貼近自然,展現出與自然非常統一、與周邊環境非常和諧的狀態。

程路透露,這個山門原本鮮為人知,進山道路長且路窄,為此,團隊將原來的空間結合河道開拓改造,讓道路更親近水體,形成自然通透的水岸綠地空間。“現在可以看到,進山道路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景觀佈置:市民一開始走進來的時候,是一個比較窄的通道,越走到後面寬度就越大,同時能跟景觀互動的區域也越來越多。”程路說。(全媒體記者申卉、張姝泓、王燕、駱昌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