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己玩會兒!”待在父母身邊孩子竟比留守兒童還孤單

《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年底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有697萬人,他們大多由隔輩的老人照料,總是需要間隔很久才能見父母一次,他們缺少關愛、陪伴和守護,他們的童年缺少應有的快樂,他們的成長也因此受到了消極的影響。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了留守兒童問題。

“去,自己玩會兒!”待在父母身邊孩子竟比留守兒童還孤單

與留守兒童相對應的,還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可以天天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按說應該沉浸在父母的關愛裡,享受自己快樂的童年,然而事實卻是他們的童年比留守兒童還孤單,因為留守兒童至少還有祖父母的陪伴,而這些與父母待在一起的孩子只能自己一個人玩。

6歲的孟孟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放學回家後,爸爸媽媽能夠陪自己玩一會兒,然而就這麼簡單的願望都成了奢望。

孟孟爸爸工作非常忙,早上孟孟還沒起,爸爸已經出門了,晚上他睡了,爸爸還沒回。

孟孟媽媽雖說不像爸爸那麼忙,但也幾乎沒有陪過孟孟。每天晚飯後,媽媽輔導完孟孟的作業就抱著手機追劇,每次孟孟要求媽媽陪他玩會兒,媽媽都會拒絕道:“去,自己玩會兒,媽媽給你輔導作業就夠累了,讓媽媽休息會兒。”

孟孟已經習慣了媽媽這樣的回覆,只能一個人玩玩具去了。

“去,自己玩會兒!”待在父母身邊孩子竟比留守兒童還孤單

教育專家表示,無效陪伴比父母缺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更大。

一、 什麼是無效陪伴

有項家庭教育大調查數據顯示,國內很多孩子雖然待在父母身邊,但是卻是父母雙全的“孤兒”,因為雖然有超過半數的媽媽每天跟孩子相處的時長超過了4個小時,但這段時間裡多數媽媽們在看電視/手機、部分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媽媽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僅在半小時左右,而就這半小時的溝通,內容也多為是“教育性”的。這就是典型的無效陪伴。

1. 有陪無伴

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帶在身邊,給予孩子的卻是有陪無伴的模式。從形式上看,父母確實沒有離開孩子,然而從內容上看,父母都在刷手機、看電視、忙工作等,注意力完全沒有放在孩子身上,最大的互動可能就是拿起手機對著孩子拍幾張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裡“曬”一下,而孩子卻根本感受不到自己被關注。

2. 與孩子的互動應付了事

孩子進入3歲後,他所需要的陪伴已經不再是吃喝睡等基本需求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互動。當孩子跟父母在一起,他們希望父母能夠放下一切陪自己做做遊戲、聊聊天,哪怕是什麼都不做就看個動畫片也好。然而現實情況卻令人遺憾,父母們似乎每一刻都有自己的事情,人在心不在,要麼對於孩子的問題答非所問,要麼直接沒有回應。

3. 消極陪伴

有些父母,會打著陪伴孩子的旗號享受自己的清閒,這類陪伴的效果往往是消極的:

這些父母當中相對好一點的會把孩子帶到遊樂場,讓孩子自己去找朋友一起玩耍,父母則可以專心玩手機,只需時不時地抬頭看孩子一眼;

還有一些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麻煩”自己,會直接丟給孩子一部手機/平板之類的“哄娃神器”;

更有些父母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會火氣十足,當孩子再提出其他陪伴需求時更是厲聲拒絕,讓孩子不敢再“糾纏”。

“去,自己玩會兒!”待在父母身邊孩子竟比留守兒童還孤單

二、 缺少有效陪伴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

1. 情緒消極,內心充滿焦慮

覺得自己在家庭中處於無關緊要的地位,不值得父母的重視與關注,並可能由此引發自我意識薄弱。

2. 與父母之間存在情感隔閡

親子之間未能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孩子習慣了父母不聽自己說,遇到事情之後也會習慣藏在自己心裡,不會產生與父母分享的意願。

3. 任性、脾氣壞,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

缺少有效陪伴的孩子,會通過發脾氣等方式搏取父母的關注;同時由於缺少陪伴,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感受到的接納和尊重反饋,進而會造成自信心和安全感缺失。

“去,自己玩會兒!”待在父母身邊孩子竟比留守兒童還孤單

三、 父母如何給予孩子高效陪伴

網絡上曾經有個非常熱的話題叫做:“我們還能擁有孩子多少年?”說的是父母能夠陪伴孩子的時光細算下來非常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時光裡,父母更應該全身心投入,為孩子提供高效陪伴。

1. 借鑑“海沃塔”教育

海沃塔(Havruta)是猶太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是讓扎克伯格創辦臉書得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是眾多世界名人得以取巨大成就的基石。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父母與孩子每天固定時間的“頭腦風暴”式聊天模式。

父母可以把孩子放學後的某個時間段確定為“海沃塔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與孩子坐在一起展開有意識的聊天,儘可能保證聊天的內容圍繞著某一個主題,父母引導孩子深入探索與表達,傾聽孩子表達的同時,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觀點給出支撐論據,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2. 運用教育“123法則”

“123法則”在臺灣家庭教育中非常流行,內容是:每1天,陪伴家人至少20分鐘,一起做3件事。這三件事包括了親子共讀、分享交流、運動休閒。

每天拿出20分鐘時間全情投入地陪孩子選擇三件事中的一件來做,或者穿插進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所給予孩子的將是未來成長路上直面困難的自信和勇氣。

3. 把孩子看作朋友來對待

如果父母能夠把孩子當作朋友來對待,就不會總想著要改變他。因為人們不會對自己的朋友進行說教,而是會把自己置於平等的位置上去溝通交流。

當父母開始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在親子陪伴過程中的溝通將會愉悅而充滿趣味,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與肯定並受到積極的影響。

“去,自己玩會兒!”待在父母身邊孩子竟比留守兒童還孤單

父母對孩子的高效陪伴一定要趁早,因為成長不可逆,童年的缺憾無以彌補。更何況,高效陪伴並不一定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別讓孩子變成父母身邊的留守兒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