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分享--牛系列

1,對牛彈琴

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裡有一頭黃牛,心想: "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 “於是,他端坐樹下,為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可是那黃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公明儀以為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於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 "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 "於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成語故事分享--牛系列

對牛彈琴圖

2,庖丁解牛

古時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瞭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

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成語故事分享--牛系列

庖丁解牛

3,九牛一毛

西漢時代有個很有名的大將軍名叫李陵,他奉漢武帝的命令,率領軍隊去攻打匈奴。後來,因為兵力不足而戰敗投降。武帝聽到這件事以後非常生氣,他覺得李陵不但不能立下大功,反而輕易對敵人投降,其它的大臣們也紛紛指責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打抱不平,他仗義直言說道:李陵將軍孤軍奪戰,每一次出兵攻打敵方都有很好的成績。而這一次,他沒有得到李廣利(擔任正面主攻任務的將軍)的協助,五千人的步兵雖然被八萬匈奴兵團團圍住,但是仍然冒死對抗,而且連續打了十幾天的仗,還殺傷敵兵一萬多人,直到糧草都用盡了,才不得不假裝投降,這樣的戰績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李陵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將領啊!至少他的功勞能夠抵他的罪過吧!
  漢武帝聽到司馬遷不但為李陵辯解,而且還諷刺他的親戚李廣利,頓時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把司馬遷打入死牢,接著又判了司馬遷當時最殘酷、最恥辱的宮刑。司馬遷遭受到如此大的打擊,受到這種侮辱,好幾次都想自殺一死了之,可是他想到自已這種情形即使死了,在大家眼中也不過就像是九牛之一毛,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一絲同情,還會受到大家的嘲笑。於是,他下定決心、勇敢的活下去,最後終於完成《史記》這部名流千古的史學鉅著。


成語故事分享--牛系列

九牛一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