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試水“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新模式

(本文轉自華夏時報)

年輕時志願從事養老服務存儲時間,年老時可提取時間兌換服務——以互助養老為特色的“時間銀行”在我國各地悄然興起。

“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急劇加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2.49億人,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7.9%。所謂時間銀行,是指志願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個人遭遇困難時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近日,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陳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時間銀行”的發展要考慮到時代的變化,要鼓勵差異化和因地制宜,希望31個省區都有各自的探索和實踐。

據記者瞭解,將“時間銀行”與養老服務掛鉤,比如,替老人做飯、剷雪、扔垃圾、寫信、陪伴旅遊的時間,都可以存進“時間銀行”。

近日,南京市出臺《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政府鼓勵志願者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按一定的規則記錄儲存服務時間,當志願者年老需要時可提取時間兌換服務。除了南京外,北京、南寧、重慶、成都、遵義等地都在進行積極探索。

多地摸索“時間銀行”互助養老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單一的家庭養老和財政支持的以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為主要形式的集中養老,已難以承擔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開闢了一種新的養老力量源。

據記者瞭解,上海市在全國較早探索時間銀行服務。從1998年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街道開辦首家“勞務銀行”算起,經過前十年的萌芽探索,2008年始進入加速發展期。進過十年加速發展,目前進入落地實踐期。此後,2013年9月28日,武漢成立首家時間銀行,一個月內有30多人通過志願服務“存入”了時間。今年7月18日,南京市鼓樓區時間銀行互聯網服務平臺上線,志願者可以在線“接單”。

南京是全國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目前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47萬,佔戶籍人口的21%。“時間銀行”的服務對象是重點空巢獨居老年人及存有時間的60週歲以上老年人。重點空巢獨居老年人是指80週歲以上空巢獨居老年人,或60至79週歲低保家庭的失能半失能空巢獨居老年人。經南京市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查證,全市重點空巢獨居老人約5.4萬。

具體而言,“時間銀行”服務項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5項,將視情況逐步拓展。個人志願者以南京市民卡為載體,開設專門的時間銀行賬戶,暫定1500小時為存儲上限,超出的服務時間主要用於捐贈或社會褒獎。團體志願者服務所產生的時間先期僅可用於捐贈,給予社會褒獎。

同時,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廈門在政府養老、居家養老等模式外,也在尋找新的養老模式,“時間銀行”就成了廈門的探索方向。

據記者瞭解,廈門提出“時間銀行”的互助養老課題,旨在通過互助養老模式,讓年輕的老年人為年長的老年人服務,並不斷帶動更多“年輕老人”以老助老,形成良好的互助社會風尚,為政府減輕財政負擔,為社區減輕養老壓力,為老人子女減輕居家養老的壓力。

很明顯,“時間銀行”最大的意義是對於向善的正向激勵,讓社會形成健康退休老人不是人口負擔,而是人口紅利的意識,他們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方面,依然可以發揮光和熱,為社會造福。

就此,陳功表示,“時間銀行”有自身優勢和侷限性,它是公益資產的手段,也是促進社會信用和信仰體系建立的途徑,如何更好地對“時間銀行”的理論和實踐進行創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還需頂層設計和信用體系支撐

年輕時“我為別人”,年邁時“別人為我”,“時間銀行”看上去挺美。

不過,11月3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志願與公益分會主辦的2019“時間銀行”研討會上,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發佈的時間銀行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應用於養老服務的時間銀行機構中,多數雖已建立線上服務記錄機制,但普及程度不夠,服務低端雷同,難以真正惠及老年群體。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博士生吳振東代表“時間銀行”課題組做了研究工作彙報。該課題組調研的“時間銀行”涉及上海、廣東、浙江、廣西、寧夏等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覆蓋21個城市,共38家機構。調研表明:目前“時間銀行”以全人群互助服務為主,以“低齡老人為高齡服務”為發展方向。從呈現的4種管理形態來看,以“政府主導型”為主,“社會組織主導型”、“企業主導型”為輔,以“政府與社會組織”共同運營為補充。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存兌頂層設計,鼓勵“非物質性獎勵”及“服務換服務”。

不過調研也發現一些問題,比如目前提供的服務以非專業化服務為主,服務內容雖貼近需求、種類繁多,不過雷同度較高。幾乎所有機構已建立線上服務記錄機制,但普及程度不夠,不少機構難以真正惠及老年群體。此外,實踐層面對“時間銀行”概念界定模糊、混淆,公眾認可度不高、對該機制缺乏信任等問題也比較突出。

就此,長期負責運營時間銀行服務項目的上海華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元穎表示,目前時間銀行遭遇的主要瓶頸在於缺乏頂層設計和信用體系支撐的很難真正落地。

同時,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認為,時間銀行的直接目標在於解決社會項目發展面臨的障礙,旨在將互惠性納入無償服務和低償服務中。時間銀行創新之處是將時間作為一種新型貨幣,用作交換媒介。但這種交換媒介並非要取代市場經濟中的貨幣,而是致力於將互惠性重新納入公共目的經濟和核心經濟中,以解決無償服務和低償服務中存在的倦怠問題,促使社會項目可持續地良好運行。因此,時間銀行僅僅是補充型養老服務保障措施,屬於養老服務不足時的補充,覆蓋人群很小,是一個很小眾的服務項目,在整個養老服務體系中所佔份額極小。

此外,記者通過了解獲悉,在中國,“時間銀行”還沒有形成規模,試水“時間銀行”的地區大都各自為政,“賬戶”無法通存通兌。這意味著服務者一旦搬家,“存摺”就淪為空頭支票,而這正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時間銀行的通病。

就此,南京市日前對外公佈,到2020年,該市將全面推廣“時間銀行”這一互助養老機制,並且,打破地域限制,實現“時間”在全市的流動,這無疑是對“通存通兌”的有力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