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拜年的?這些你知道嗎?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大家好,我是古月,歡迎來到電影故事匯。

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過年了,過年咱不就是圖個喜慶嘛,所以親戚、朋友都會你來我往,互相拜年。那麼古人拜年送禮都有什麼有意思的習俗呢?

春節放假,始於哪朝哪代?古人拜年都有哪些習俗?官場送禮都有哪勾當?古月今天跟您聊聊歷史上的拜年送禮和放假。

要說古代跟現在的不同啊,家家孩子都多,一拜年或七大姑八大姨、三表舅四表嬸啊,那人太多了,有的時候那實在是拜不過來,那怎麼辦呢?那就發飛貼,那什麼叫飛貼呀,這個飛貼就跟現在的賀年卡差不多。到年底了,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太多,很難一一登門拜訪,就派個丫鬟、馬仔什麼的,帶著這個名片去拜年,這個就叫飛貼。

古人是如何拜年的?這些你知道嗎?

飛貼

那這飛貼送到哪兒呢,送到主人手裡嗎?不好意思,這主人也忙,也忙著跟那飛貼呢,所以每家都會在家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子,上面寫著兩個大字:嗟伏,也就是說,這飛貼就是飛到這裡邊就行了。這個方法最早開始於宋朝,一直流行到清朝。不信的話,您家裡有沒有這個清朝年間的老壽星,您問問肯定就知道了。

說了拜年,就不能不說這個送禮,有人說送禮多俗啊,但其實,這過年送禮也就是對人家表達一種美好的祝願,這也就是一種喜慶活動。當然了,如果這禮你送的過分了,或者別有意圖,那就不好了。

咱們先來講講那些不太過分的送禮習俗。話說在三國時期,那時候也過春節,過春節也講究送禮,送什麼呢,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可文雅了。大年初一在南方,每家都是做五辛盤送人,這五辛盤說白了就是一道菜,拿用五種味道辛辣的東西做的,有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這個東西你家做,我家也做,做好了拿木盒裝好了,送給親朋好友,然後看著人家一邊吃一邊呲牙咧嘴,怎麼覺得有點惡搞的意味呢,這古人還挺幽默的?其實啊,古人做五辛盤是有原因的,那是因為南方溼氣重,尤其是冬天又冷又潮,吃點兒辛辣的東西,一來發一發這個五臟之氣,二來呢,是為了歡迎新春的到來,萬物復甦啊。這五辛盤您可記住了,這是很有文化歷史的東西,也不難做,不就是辣椒、大蒜什麼的嗎,您有空啊這個春節不妨就試做一下,再讓來拜年的朋友們試吃一下,看看他們的反應,再給他們講講咱們國家的歷史也挺有意思的,這個五辛盤,最後就逐漸變成了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東西,什麼呢,那就是春捲兒。

古人是如何拜年的?這些你知道嗎?

春捲

到了宋代,春節的時候,有一種專門由皇上給大臣送的禮,是什麼呢?這種東西叫做帽花。比如大年初一,親王百官進宮向皇帝拜年的時候,皇帝就得賞賜每人一朵帽花,他是由絹紗絲帛製作的,可能您覺得這個皇帝有點摳門,禮輕情義重,所以啊,得了帽花的皇親大臣們,那都是非常高興,那可是皇上賞賜的,大家把這個東西呀,戴在帽子上就回家了,回家幹什麼呢?接著發飛貼。

那平民百姓能不能也送到帽花呢?那可不行,那就是犯上是不敬。再說了,老百姓過日子講究實在,在宋代,只要是一到臘月,這路上到處都是挑著擔子,這擔子上放著滿滿的酒肉,這叫做送酒肉嘛,哎,還真不是,哪能那麼沒文化,這叫送年盤,這為什麼叫年盤?我也不知道,反正是不計數量多少,價格高低,主要就是一個心意,也就是祝賀新春之意。

古人是如何拜年的?這些你知道嗎?

帽花

到了清朝過春節的時候,皇上就不大臣帽花戴了,那麼那個時候的大臣能得到什麼更好的賞賜嗎?清朝的皇帝給福祿壽,其實這個福祿壽是一塊鹿肉上邊寫的福和壽這麼兩個字,這個諧音就成了福祿壽了。另外呀,咱們都知道這個清朝有幾位皇上喜歡書法,喜歡到處在牆上寫字,所以他們一高興,還會賞賜御筆親書的福字。當然了,滿朝那麼多大臣呢?這皇上累成癲癇也寫不過來,所以這個福字除極少數是御筆親書的以外,絕大多數都是由皇帝身邊的近臣所代寫的。

而清代民間的百姓喜歡送什麼呢?那時候流行送荷包。因為在清朝,荷包就是錢包,也就是手提包是一種必需品。所以大家都送這個,用來放一些什麼散碎銀兩、薰香、零食什麼的。另外呢,他們也送對聯、送酒肉、送黃曆等等。這送黃曆也就等於現在的送掛曆。

我們下期再見,電影故事匯帶你瞭解歷史上的人文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