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張大千在甘肅

美食家張大千在甘肅

美食家張大千在甘肅

美食家张大千在甘肃

張大千親自下廚烹製菜餚

美食家张大千在甘肃

張大千贈楊尊一的《百合圖》

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遊藝於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國,所到之處必結交名流、切磋技藝,復以筆墨攝取當地風景名勝,更以品嚐當地美味佳餚為人生快事。正如蘇東坡曾在詩中所寫:“自笑平生為口忙”,展現了大師樂觀的人生態度,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激情。

1941年4月,張大千為赴敦煌臨摹壁畫,偕三夫人楊宛君和次子張心智一行三人,以及500多斤行李,由成都乘坐歐亞航空公司的小飛機抵達蘭州,從而開始了他的甘肅之行。

到蘭州後,張大千一家下榻於位於七里河吳家園的嵩齡別墅。嵩齡別墅是舊軍人魯大昌的宅邸,因魯大昌字嵩齡,故為“嵩齡別墅”。據魯大昌的女兒魯敬說,張大千與魯大昌的相識還是經于右任先生介紹的。

張大千在嵩齡別墅除了作前往敦煌的準備,還一刻不停地作畫,閒暇時也與魯敬等魯大昌的家人們閒聊,聊他的身世、聊他的經歷。

大千先生擅烹調,興趣來了,他也曾親自下廚,讓大家品嚐他的廚藝。徐悲鴻1936年在《張大千畫集》序中寫到:“能調蜀味、興酣高談,往往入廚作美餐待客。”謝稚柳也曾談到:“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於烹飪,且對客熱情,每每親入廚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魚湯’,噴香撲鼻鮮美之至,讓人聞之流涎,難以忘懷。”

據魯敬回憶,張大千曾在嵩齡別墅做了一次魚、一次雞。因大千是川人,飲食上主要以麻辣為主,這對於久居西北的魯大昌家人們來說,能夠品嚐到麻辣鮮香的川菜,在辣的吸溜咂嘴中,連聲稱好。這也許是川菜流入蘭州之濫觴。從中可以看到,張大千作畫或是烹飪都講究一個“美”字,即“衣當重彩,食要美味”。

張大千注重和講究美食,也許是受孫中山先生的影響。因為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指出:“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至於中國人飲食之習尚,則比之今日歐美最高明之醫學衛生家所發明最新之學理,亦不過如是而已。”而且還提出了“烹調一道,也是藝術”的觀點——“夫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之一道也。”

張大千也曾笑謂:“以藝事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曾有人謂其制餚和作畫融合為之,調味用調墨調色法,而濃淡深淺亦兩相配合。

張大千客居蘭州時,還受到時任第八戰區總參議張春浦、交通處長李蘊奇的宴請,前往雷壇赴宴。在這裡張大千欣賞到了蘭州牡丹之盛,同時還品嚐到了蘭州的特產——百合。百合味極甜美,纖維很少,又毫無苦味。百合作為菜蔬烹飪,可炒、可蒸、可炸、可煮。另外,百合花還可涼拌作菜,色美味香。

張大千是美食家,他雲遊海內外,所以百味雜融。當他吃到如此美味的百合,讚不絕口。後來,他曾為甘肅莊浪縣人,參加過護法戰爭的楊尊一繪有《百合圖》相贈。張大千繪贈楊的《百合圖》,只見長幅上一株百合以較大的弧形縱呈畫面,枝葉紛披,花朵橙紅嬌豔,鱗莖碩大,張大千還題跋曰:“雲希希,煙微微,仙人新著五銖衣,一笑嫣然喜玉扉。”這段題跋很美,意思是說:雲煙稀微縹緲,畫中的百合花剛剛開放像是仙女穿上了光彩奪目的仙衣,在美麗的笑容中開門(迎接觀者)。如今這幅畫珍藏於甘肅省博物館中。

張大千為赴敦煌臨摹壁畫,從蘭州出發後,一路西行,風塵僕僕來到了武威。時值暮春天氣,古涼州城已是“吹面不寒楊柳風”,遠望可見祁連山巔白雪皚皚,但山下麥苗如茵。武威名廚陳永亭為款待大千一行,決定以羊肉為食材,烹製一道具有甘肅及西北風味的佳餚。於是精選當地質地細嫩的羊肉,可是考慮到大千為四川人,口味以南方為主,所以在用醬時,採用甜麵醬爆制,旺油包汁,烹製了一道“醬爆羊肉”,色如紅棗,鹹中帶甜,色香味形俱佳,大千嘖嘖稱讚,後文人墨客慕名前來品嚐食之,從此“醬爆羊肉”名聞遐邇,流傳西北各地。

張大千到達敦煌莫高窟後,下榻於上寺。莫高窟處於戈壁荒漠深處,觸目所及皆如混沌初開一般。但愛好美食的張大千依然創制了白煮大塊羊肉、鮑魚燉雞、沙丁魚、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等菜餚。

這些菜餚僅聽名子就不由得令人垂涎。那麼製作這些美食原材料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張大千一行人所需的糧食、蔬菜、肉食等都是由大千的好友、敦煌富商劉鼎臣從敦煌甚至酒泉運送過去的。如食材中的鮑魚、沙丁魚等即是當初大千帶去或劉鼎臣送過去的罐頭。而其他的一些食材則是大千就地取材,如蘑菇、苜蓿和榆錢等則採自當地。

張大千也常思念家鄉的美味,川菜中有一道菜叫“豌豆苗炒雞絲”,可是在莫高窟到哪裡去尋覓豌豆苗呢?於是張大千根據崖窟四周所產的食材,改版製作出了一道“嫩苜蓿炒雞片”。苜蓿在敦煌是早春之蔬,如同南方的薺菜,也如四川的豌豆苗,而它的鮮香絕不亞於豌豆苗。由此可見,大千改版和創制的品位之一斑。

據《民國吃家》一書中記載,張大千的住處有一片楊樹林,每年7月份,樹下都會長出一些蘑菇,每天可採摘一盤。張大千因地制宜,即以此處的野生蘑菇烹製了鮮蘑菇燉羊雜。張大千離開敦煌時,還給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畫了一張蘑菇生長地點的秘密地圖,標明瞭蘑菇的採摘路線和採摘時間以及哪一處的野蘑菇品味最佳。這讓常書鴻非常感動,說這張圖無疑是雪裡送炭,是張大千留給敦煌工作人員的一個寶。

1941年10月,畫家、美術教育家王子云率教育部組成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到達敦煌,王子云等住中寺喇嘛廟。張大千見王子云生活清苦,曾經邀請他到自己所居的上寺作客吃飯。王子云在《中外美術考古遊記》裡說:“我在千佛洞與張大千常有往來,他還特意請我吃他做的四川菜,並且還為我畫了一幅步月圖的人物畫。”

從某個角度看,張大千一生,行遊四海,他有丹青翰墨、有詩詞歌賦、有知己促談,更有美食饕餮,可是不管身在何處,他總能隨遇而安,處之泰然。並且對友人故交充滿了情意。近年來,有人稱大千先生為“美食家”,但這三個字背後,也許是寫滿了大師心寬似海的豁達、興致無前的樂觀,更包含著對生活無限熱愛的情趣。(蘭州日報)

美食家张大千在甘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