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條”編出鄉村振興“大夢想”——陵川縣楊村鎮寺湖村柳編產業發展紀實

□都麗

“編,編,編花籃,編個花籃上南山……”炎天暑熱,正是人們求陰納涼的時節,陵川縣楊村鎮寺湖村委大院兒卻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在柳編手工藝開班儀式上,近百人的柳編培訓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些學員都是寺湖本村的村民,在培訓講師朱德安的現場講解下,一根根小柳條在村民手裡不斷纏繞,一個個圓盤狀的柳編花籃底盤呼之欲出。學習柳編的村民20歲到60多歲不等,他們時而眉頭深緊皺,時而探頭觀望,時而扎堆討論,一個個比學趕超,生怕落後。

寺湖村是陵川縣最後一個保留“柳編”技藝的村子,號稱“柳編之鄉”。柳編是該村流傳至今的一門傳統技藝,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年代,除了農業以外,村民靠柳編簸箕、圓籃、笸籮等日常用品增加收入。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傳統的柳編簸箕等日常用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銷路受到嚴重影響,原本靠手藝吃飯的家庭,這一部分的收入也隨之急劇下降。

“這幾年,由於柳編的生意不好做,於是大家都閒了下來。無聊了就喝酒、打麻將,村裡的風氣很不好。你看現在就不一樣了,大家夥兒聚在一起學柳編,每天按時上下課,都指望靠這個給家裡增添點收入呢!”村民翟旺興告訴我們。

這次培訓的講師來自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的柳編之鄉程河鎮,是幫扶單位陵川縣委組織部結合寺湖村實際,特意進行一番考察請來的。培訓為期兩週,主要教授柳編花籃、花瓶等一些暢銷工藝品的編織技法。此外,培訓方還承諾收購所有編織成品。

劉保玉是湖北省襄陽市的一個柳編商會的會長,他告訴我們,柳編這個產業的前景非常好,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十分適合足不出戶就想增加收入的村民,如果成了熟練工,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3000元。

“我是村裡的貧困戶,由於老伴兒下肢殘疾,不能勞動,家裡全靠我,日子過得很艱難。聽說了村裡要培訓柳編,而且培訓老師是帶著訂單來的,我馬上報了名。不管別人學不學,我一定要學,因為我太需要這種不出門就能賺錢的工作了。”村民袁玉梅激動地說道。

村黨支部書記翟晚順是寺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告訴我們,寺湖柳編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依靠傳統的柳編簸箕賺錢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要想繼續發揚傳統手工藝的產業帶動作用,必須轉型發展,那就是引進柳編工藝品技藝,讓傳統文化柳編煥發新生命,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項目。

思路決定出路,這個想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可。2017年11月,寺湖村成立了寺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期望靠柳編花籃、花瓶、水果籃等工藝品改變傳統柳編銷路受阻的窘迫現狀。2018年伊始,經過幫扶單位與縣人社局的多次溝通與協商,柳編培訓班順利開班,村民爭先恐後地報了名,紛紛加入到學習隊伍中來。

其實,柳編只是寺湖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脫貧攻堅以來,寺湖村結合本村實際,在進行多次調研和考察論證的基礎上,還確定了肉兔養殖、光伏發電、萬壽菊種植、荒山連翹種植等多樣化扶貧產業項目。

“自從幫扶單位來了以後,我們村發生了很大變化,門口的路修通了,臭水溝不見了,自來水也方便了,路邊的圍牆也壘起來了,許多以前讓村民頭疼的問題,都解決了。還有最近剛完成的整村綠化工程,配上主題豐富的文化牆,我們就像生活在花園裡一樣。”村民翟前成驕傲地說。

村裡的支部陣地是一幢紅色的兩層小樓,在村中間顯得格外醒目,上書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支部辦公室窗明几淨,辦公設施一應俱全,制度版面全部上牆。

村官王娜向我們介紹說:“原來的支部東樓狹小、危舊,辦公都是對付著,為了使支部陣地達標,打造更加乾淨整潔的工作環境,幫扶單位為我們爭取了資金,在保留了歷史建築風格的基礎上,按照標準化支部陣地的要求重新進行了一番改造。有了規範化的活動場地,支部的活力更強了,組織也更有凝聚力了。”

“支部陣地改建工程、水網改造工程、電網擴容工程、衛生所建設工程和環境衛生整治工程等等,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幫扶單位在三年來的工作中,一步一步幫我們實現的,單靠我們的力量,想想都難。”村支書翟晚順感慨道。

產業興旺,鄉村才有希望。寺湖村將柳編作為本村的主導產業,既傳承和保護了傳統手工藝,留住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資源,又激發了廣大村民渴望致富的內生動力,相信只要堅持把這一產業不斷髮展壯大,把傳統文化的名片不斷擦亮叫響,鄉村振興就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