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用了10年的“水瓢”,竟來自1800年前,專家:極具考古價值

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泗橋鄉一位農民工在鄰縣務工時,一鋤頭下去挖出個渾身長滿綠鏽、形似長柄平底鍋的銅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收了工就將它帶回了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

農民工用了10年的“水瓢”,竟來自1800年前,專家:極具考古價值


也是機緣巧合,農民工家中剛好缺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總比沒有好,就湊合著用了。沒想到,這一用就是十年。

1996年,周寧縣博物館館長鄭勇一行人前往泗橋鄉做文物調研,這位村民邀請他們到家裡看一隻銅質“水瓢”,說是在鄰縣工地裡挖到的,看看是不是有收藏價值。“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這是個好東西。”鄭館長說,它的外形呈圓腹,寬口沿,有長柄,通體素面無紋,鬥身佈滿銅綠,還沾有一些閩東北常見的紅壤,整體保存完好。他憑經驗判定這是古代用來熨衣服的“熨斗”,極具考古研究價值。

農民工用了10年的“水瓢”,竟來自1800年前,專家:極具考古價值


經村民允許,鄭館長將該熨斗帶回博物館進行研究。在經過專業的斷代檢測後,他們發現這隻“水瓢”竟是1800多年前閩越先民用的青銅熨斗。

“熨斗”一詞,一是取象徵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鬥”。古人在熨衣前,會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去燙衣料。熨斗最初在商代發明時是被當作一種刑具使用,專門用來燙犯人的皮膚。到了秦末漢初,其功能才定型於熨燙衣服。

按理說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銅熨斗”,可器身上一無銘文,二無古紋飾,專家應該不會太過重視。事實卻恰恰相反,專家不僅欣喜萬分,還說是“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這是為什麼呢?

農民工用了10年的“水瓢”,竟來自1800年前,專家:極具考古價值


據專家解釋:漢代中原的青銅器製造已經較為發達,而閩東北山區則相對比較落後,東漢末年的青銅器在山區裡出土,意味著中原文明在東漢末年已經進入閩北及毗鄰的閩東周寧山區。

農民工用了10年的“水瓢”,竟來自1800年前,專家:極具考古價值


而且這種青銅熨斗還不是平民百姓家裡能用得了的,因為青銅器製品在當時還屬於奢侈品,青銅熨斗一般用來熨燙絲織物,只有王公貴族家裡才會有大量的絲織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青銅熨斗。

“小小一個熨斗,卻可以還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鄭館長說,這個青銅熨斗可以為研究東吳時期閩越歷史提供參考,尤其是對研究閩東北山區的歷史有很好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