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此後,中國政府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國因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蹟。

2017年5月起,我們利用兩年多時間,前往上海、陝北、新疆等地,行程數萬裡,拍攝了幾處比較集中的黔江農民工群體,從中遴選出一些圖片,展示他們艱辛的創業歷程。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2017年10月3日,國慶長假期間堅守崗位的黔江農民工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有機會脫離田土,邁步走出大山,行走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他們共同的名字叫做“農民工”。

據統計資料顯示:1980年,黔江農村人均純收入僅64元,2018年已達11806元,實現了全區整體脫貧,一舉摘掉國家貧困區的帽子,讓黔江這個地處武陵山腹地的貧困區縣千百年脫貧致富的夢想成為現實。

在這份驕人的成績單中,離不開12萬黔江農民工的默默奉獻。沒有他們的脫貧,就沒有全區的脫貧。幾十年來,儘管他們的初衷是為解決自身溫飽,但卻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國家建設和“一帶一路”添磚加瓦。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今天的上港集團各個口岸碼頭,無處不見黔江農民工的身影

1988年,當時的黔江縣勞動局按照中央和四川省的相關政策,開始有組織的輸出50人,以扶貧輪換工的身份到上海港。山裡人,自有山裡人的吃苦和肯幹,這支隊伍在往後的時間裡,贏得了上海港的信任,人員數量逐年遞增,最高峰時達到了3000多人。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工作在上海港的黔江裝卸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工作在上海港的黔江農民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工作中上的黔江農民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工作在上海港的黔江農民工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上海港的黔江消防隊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上海港的黔江消防隊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上海港的黔江消防隊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為了管理和保護好這個群體,這支隊伍,1993年,黔江勞動部門在上海港成立了重慶富民人力資源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數據顯示,從1988年開始,黔江向上海港累計輸送農民工四萬多人,他們經歷了上海港從手抬肩扛到半自動化、全自動化操作及現在數碼無人化的全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港的歷史變遷,見證了祖國的繁榮和發展。

現在的上海港,有十多支黔江農民工裝卸隊以及水陸消防隊,在崗黔江籍職工還有2200多人,每年能夠的到的勞務收入20億元。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慶長假,輪休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人離家越遠心離家越近,他們的活動室,掛滿了介紹黔江的文字和圖片

三十多年來,富民公司和部分職工先後獲得上海市政府和上海港務局頒發的優秀勞務承包隊、優秀共產黨員、市級勞模、革命烈士等榮譽稱號,成為能夠代表重慶享譽上海港的響亮名片。

走四方——“一帶一路”黔江農民工(之一)上海碼頭工

黔江農民工在上海港的痕跡和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