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獨立娛樂·出品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作者|霸王花

前幾天獨立君就討論過,觀眾似乎並不需要演技類的綜藝,果然,《演員請就位》首播之後,觀眾討論的不是哪個演員的演技好壞,而是把目光都聚焦到了導演郭敬明的身上。

本來相比陳凱歌、李少紅、趙薇來說,郭敬明所處的位置過於尷尬,伴隨著頗多爭議,節目還沒播出,就因為指導沙溢演出被嘲上了熱搜,不過第一期節目過後,郭敬明算是“翻身”了。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在節目中,郭敬明一改浮誇本色,點評犀利,在面對前輩李成儒的毒舌點評之下仍然能面不改色,有理有據有節的懟了回去,一番精彩battle之後,有網友表示:本來都脫粉了,但現在有點仰臥起坐了。

看過整期節目的獨立君覺得,郭敬明老師的表現有可取之處,但被彩虹屁吹成老藝術家倒也不必。畢竟郭敬明自身的短板還很明顯,道理一套套的,可《小時代》和《爵跡》仍然是他邁不過的坎。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很明顯,這幾年頗受打擊,獨自修身養性的郭敬明在休息期間學習了不少的理論知識,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中準備走“理性”“專業”的人設,跟他的“上海絕戀CP”韓寒一樣,花枝招展的郭敬明也在36歲的時候開始主流文化的自救了。

跟郭老師學習語言的藝術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為什麼不少網友被郭敬明圈粉,不愧是作家,他吵起架來確實邏輯嚴謹,縱觀小四幾次電視史上battle,無一敗績!看來四學又要重出江湖,不少網友表示想看他去奇葩說。

除去前輩本身的表述也有些一言難盡之外,郭老師深諳避重就輕和示弱的打法,堪稱吵架界的“白蓮花”,屢試不爽。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郭敬明和老戲骨的互懟也正中節目組下懷,觀眾並不想看菜雞互啄,也不想看演員誇誇群,吵起來才是看點。

李成儒在看完董力和郭俊辰出演的郭敬明導演作品《悲傷逆流成河》片段後,直言:“坐在這兒看這個,如坐針氈,如芒刺背。”除了質疑演員臺詞、表演功底,他還說:“這就是暢銷書是吧?我倒要問問,這一輩人起來之後,他們受到什麼教育了?”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這段看起來慷慨激昂的評論其實槽點諸多,郭敬明以退為進,成功扳回一城。

首先承認對方的觀點,表示李老師剛剛提到的幾點,我也非常認同。然後給臺上的年輕演員一個臺階下,保護自己的演員的同時以退為進,承認自己的錯誤,說大部分責任不在演員在自己。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再馬上拋出自己的立場。“這部作品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小說”

最後再用一組言簡意賅的金句收尾,拔高立意。“在發表意見之前,至少要先去了解他是什麼”“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小四的這段真的很精彩,但仔細想來,難免有些避重就輕,說的再漂亮也沒辦法掩蓋《悲傷》的問題,這點上李成儒明顯吃了“沒文化”的虧。

以退為進是郭敬明慣用的手法,2016年在《最強大腦》上他和北大教授魏坤琳圍繞選手的特長而產生了爭議,爭論間魏坤琳表示像在跟女孩兒吵架。結果郭敬明甩臉罷錄,隔天發了一條微博,把兩人間的撕逼上升到了女權問題,雙方打起了口水仗。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一下就轉移了公眾的視線,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弱勢群體,事情的本身大家已經不再關心,反倒是郭敬明贏了一波好感。這就像是郭敬明36年的人生一樣,抄襲、拜金、拍爛片,可仍然打著小眾和多樣性的旗號引誘著一群低齡粉絲為自己買單。

道理都懂咋就拍出了《小時代》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單看郭敬明在節目裡的表現,思路是踏實不浮誇的,而且他根本不會因為自己是新手而感到畏懼,面對資深大導和演員依然強勢有主見,按道理來說至少應該達到及格線,可他的代表作《小時代》和《爵跡》卻把他牢牢地釘在了恥辱柱上。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郭敬明對錶演的見解是正確的,先進的,但實踐中他沒有按照理論來操作,會忍不住用商人思維短平快地解決問題,讓劇情更激烈就是商業思維的體現。

知行合一難啊。

所以郭敬明崇尚戲劇衝突,《小時代》裡,動不動上演姐妹互扯頭花的場面,原因無非就是靠“你睡了我男朋友”、“流產”、“癌症”、“誰更有錢”等衝突,推動故事發展。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而郭敬明一直崇尚的拜金主義也曾被很多文化人士詬。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呈現出的樣子就是導演價值觀的體現,這個前半生有能力之後一直紙醉金迷的商業片導演,在這方面做到了絕對的知行合一。

年紀輕輕成了中國青年作家協會代表性的人物。創辦了公司,豪宅,豪車各種炫。

他在上海買了多處房產,其中有一處是汪精衛四姨太故居,裝扮西式,牆壁鑲嵌雕花,抬眼是巴洛克式水晶吊燈,腳踏厚實鬆軟的羊毛地毯,四周都是價值不菲的中世紀油畫。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那時的郭敬明,站在上海的高層公寓露臺上俯瞰整個城市,彷彿世界盡在掌握。覺得自己曾經對未來幻想的一切,都超額滿足了。

《小時代》可以說是郭敬明內心的寫照,是典型的內聚焦型的自我敘事,以富家女顧裡為首的四個女孩生活在人為構建的上層社會;宮洺位居商業中心的玻璃別墅、以環搖拍攝展現的宴會場景,都讓人物沉醉在一系列國際品牌和商業地標帶來的物質迷戀之中。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就像《小時代》是個悲劇一樣,郭敬明的人生也在中年危機的路上扭曲徘徊,就像當年為韓寒郭敬明爭得面紅耳赤的少年,如今已初現油膩。而韓寒叛逆不再,與過去和解,那扇通往精神自由的大門自然也上了鎖;郭敬明商業帝國崩塌,連續註銷公司,那夢裡紙醉金迷的花朵黯然墜落。

中年自救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如果說幾年前的郭敬明有多風光,那這幾年郭敬明的沉寂就顯得有多落寞。

剛出現在公眾視野時,郭敬明是疼痛文學的代表,“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仰望天空45度,望到眼中噙滿淚水”,無論嚴肅文學的讀者覺得多矯情,但總有年輕的少男少女在前赴後繼的推崇。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接著郭敬明開啟了商業帝國,不僅是金錢上的滿足,也是一種人格的健全,他在被告抄襲的時候,那句,執行賠償但絕不道歉的。這種三觀不正的囂張的話,反而成了粉絲眼中勇敢的表現。

他的每一個舉動似乎都充滿爭議,《小時代》的上映贏得了極大商業成功,系列電影每部投資不過兩千萬,最終票房卻達到了近十八個億。同時伴有的是口碑的低谷,人們走進電影院的理由變成:我就是好奇,爛片究竟能有多爛?

接著《爵跡》讓他走向神壇,一腔熱血付之東流,口碑且不論,連引以為傲的票房都遠不及預期。IP+流量明星的路數,觀眾不再買賬。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而在這個時候,他的老冤家韓寒卻混的風生水起,韓寒用幾部影片迅速躋身主流導演的席位,郭敬明卻站在了主流的對立面。

就像一個剛剛有錢的暴發戶,穿金戴銀、買貂買包,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把錢都穿在身上,買完大牌標籤都不想摘,一旦過了最開始有錢那個勁頭之後,就開始琢磨心靈上的追求,提成文化的素養,追求起了詩和遠方。這也就是為何《小時代》敗了,《乘風破浪》卻站了起來。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其實這不是兩部作品的差距,而是郭敬明和韓寒與主流價值觀的對抗,是迎合還是反叛,這一直是個問題。

現在的郭敬明明顯柔軟許多,即使當面被調侃身高,他不氣也不惱,而是微笑地提醒對方:開我玩笑可以,但不要隨便這樣開別人玩笑哦。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以前他大膽的說:我想紅,我賺錢,我從一而終吸引年輕的粉絲,反正總有人在年輕著。現在他開始在主流節目裡試圖展示自己專業、冷靜的一面,開始試圖用“作品”說活。

當年明媚憂傷的小孩兒們已經長大了,現在叛逆的少男少女們卻已經開始追求更高的“文藝逼格”了,提前步入中年危機的郭敬明是時候長大了。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