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國探祕|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女國探秘|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瀘沽湖全貌

說起女兒國,人們腦海中除了會想起《西遊記》中的精彩片斷,更多的還是會想到雲南瀘沽湖畔的納西族吧,畢竟《西遊記》只是傳說,而瀘沽湖卻是活色生香地真實存在。

瀘沽湖,位於四川省鹽源縣與雲南省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湖東為鹽源縣瀘沽湖鎮(原左所區),湖西為寧蒗縣永寧鄉。瀘沽湖屬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是雲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深水湖泊。

然而,這些"最高""第三大"等詞,卻並不是讓它聲名遠揚的主要原因,真正讓它聞名世界的,是它至今仍然保留著的、獨特的"走婚"習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奇特的民族風情,使瀘沽湖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景區。

國內母系氏族婚姻最集中的兩個地方,一個是瀘沽湖,一個是扎壩。

女國探秘|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摩梭人獨特的走婚習俗

說到走婚,我們就不得不先來說一說生活在瀘沽湖的納西族摩梭人。

瀘沽湖,古名勒得海、魯枯湖,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裡,意即山溝裡的湖。又因西岸鹽源縣元、明、清三代設左所土司千戶所,解放後設左所自治區,又名左所海,俗稱亮海,瀘沽湖,俗稱左所海。

瀘沽湖周邊主要居住著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7種民族,約1.3萬人。瀘沽湖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母權制家庭形式,被稱之為"神秘的女兒國",母系家庭中,母親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信奉藏傳佛教,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摩梭人是中國僅存的兩個母系氏族社會之一,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故稱"阿夏婚"。

女國探秘|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摩梭族的走婚,在摩梭語中叫"色色",意為"走來走去",它形象地表現出走婚是一種夜合晨離的婚姻關係,男女雙方沒有婚姻關係,只有在晚上男方會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與勞動。一到夜晚,男子會用獨特的暗號敲開女子的房門。

走婚的男女,維繫關係的要素是感情,一旦發生感情轉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隨時切斷關係,因此感情自由度較高,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佔主要地位,女方一旦不再為男方開門,走婚關係就宣告結束。

瀘沽湖的納西族起源於古老的党項族

瀘沽湖西半湖流經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瀘沽湖鎮,有文字記載以來,、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在瀘沽湖設立左所土司千戶所(瀘沽湖俗稱左所海得名由來),建立土司制度。從元朝開始有文字記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它揭示了瀘沽湖納西族的起源。

女國探秘|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著名歷史學家張心武曾指出:當初,西夏党項人被蒙古人一路追殺,其中一支党項人一路南下逃亡,他們深知自已無力與強大的蒙古大軍相抗,決定殊死拼殺,可是女人怎麼辦?在他們的意識裡,只要有女人,就會有孩子,就會有一個民族存活並重新站起來的希望。

絕望的党項人最後把女人和一些受傷的男人藏到了一個隱蔽的地方——瀘沽湖。而其他人則與蒙古軍拼殺,最後不敵,力竭而亡。倖存的女人和康復的男人為了種族的繁衍走到了一起,這裡的婚俗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承傳這個民族本來就有的尊重女性的傳統,因此女人在婚姻上,始終掌握著主動權。

蒙古人入主中原並建立元朝之後,便開始在瀘沽湖建立土司制度,這也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出現瀘沽湖的記錄。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瀘沽湖的納西族,就是起源於古老的党項族。

女國探秘|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扎壩地區的走婚與瀘沽湖走婚的不同

我們知道,走婚是以感情為基礎的一種婚姻家庭模式,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至今除了瀘沽湖的摩梭人依然保留著走婚習俗外,還有大香格里拉鮮水河峽谷的扎壩人。兩者都源自西夏王朝古老的党項族,但兩者在走婚的習俗上,還是有些許輕微的不同。

關於扎壩人的淵源,早在二十世紀30年代,英國人活爾芬頓在《西夏文西藏譯音說》一書中論證道,扎壩人就是早已消失的西夏王朝後裔。

在扎壩,青年男子通常到了十六七歲就可以開始談戀愛了,可以找"呷益"(就是女朋友或情人)了。男子一旦相中某個女子,他必須在白天尋找合適的機會向意中人表示愛戀。表達方式一般為搶女孩子的頭巾或戒指,女方如果有意就會含羞跑開,等夜深人靜之時,再打開自己閣樓的窗戶,等待意中人的到來。

女國探秘|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男子會在深更半夜來到心儀的女子房前,並沿房牆徒手爬上三四層樓高,從窗口跳進去——當地人稱為"爬房子"。就這樣,男女雙方做一夜夫妻,並沒有什麼道義上的責任與約束。

解放前,扎壩人沒有夫妻一說,解放後,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大峽谷通了路,習俗風貌也有了一些改變。在婚姻制度上,雖然不再像最初的"走婚'那樣隨意,但也依然是一妻多夫制,女人仍然是家庭的核心。

在更小一些的村落,兄弟幾個共娶一個妻子的現象依然較為普遍,這種"同產共妻""一妻多夫"現象已經沿襲了上千年。在家庭分工上,兄弟幾個負責勞作,妻子則負責財務和家務。

他們堅信,分家會把家分窮,會把兄弟分散,所以家是不能分的。

每一個家庭,無論有多少個孩子,都只會管兄長叫"爸爸",其他的兄弟,一律叫"叔叔"。

女國探秘|瀘沽湖納西族的走婚習俗,竟源自歷史上的這個古老民族

特殊的婚姻制度,都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被賦予的意義,也與今天我們所普遍遵循的婚姻規範不同,這些不同,也造就了中華民族豐富而燦爛的文化,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無論哪一種婚姻制度,初衷都是為了更好的繁衍後代,最終也都給中華民族帶來生生不息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