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豆瓣9.6分,HBO神劇《切爾諾貝利》於19年5月在北美首播。這是繼《權力的遊戲》終結後HBO又一力作。整部劇根據前蘇聯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事故改編的迷你劇。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烏克蘭北部普里皮亞季小鎮郊外,是前蘇聯時代修建的17座核電站之一,曾被認為是最安全最可靠得核電站。直到1986年4月凌晨隨著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個神話。

《切爾諾貝利》講述的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的前因後果。整部劇不僅通過高度還原的場景征服了國內外大批觀眾,更通過事故原因所描繪出人性的陰暗面,對觀眾產生強大的衝擊。整部劇看下來莫名的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劇情圍繞著一個謊言慢慢展開,當四號反應堆爆炸,技術人員向副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彙報情況時。迪亞特洛夫一開始是不相信反應堆中堆芯會爆炸,可是當他走出操控室,看到外面散落的石墨,測量儀器的爆表,廠內檢查人員出現了皮膚潰爛,嘔吐等被強輻射所導致的種種跡象時,則變成了欺騙自己不願相信堆芯爆炸的發生,至此謊言開始。

劇集的敘事以物理學家列加索夫為主線,以他的死亡為起點。這位當時親歷整個事件的人員,在事件調查兩年後即將宣佈調查結果的前一天晚上自殺身亡。臨終前,通過磁帶,記錄下了一些未曾公開的事實。

接下來,我們以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帶你進入《切爾諾貝利》。透過該劇來看“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真相思維。

競爭性真相

“競爭性真相”的概念來自英國作家赫克託·麥克唐納《後真相時代》,其中有段話是這樣描述的。

每個故事都具有多面性,任何一組事實都可以得出多個真相。就像每個辯論者甚至犯錯誤的孩子都知道如何挑選有利於自己的真相。

許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或者一件事物,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此稱為“競爭性真相”。

簡單說就是一個人或者事物具有多個可以相互競爭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下即可分為:片面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片面真相:溝通者選擇的真相

縱觀整個事件,從爆炸之初,查明真相後的副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選擇了片面性的真相。

從自我欺騙開始,通過自己所瞭解的渠道和知識,下意識的濾除了與我們的想法存在衝突的思想和數據。

之後甚至聲稱是彙報的檢查員產生了幻覺,且強制值班中其他下屬按照他的思想判斷行事。在此過程中,其實已經具備了溝通者選擇的真相。就像我們往往會和想法一致的朋友探討問題一樣。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在事件爆發之後和總工程師以及廠長三人都選擇了自我欺騙式的片面真相,從自己的理解出發絕不相信堆芯會爆炸,以致錯過了最好的減少損失時機。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對於發生的事件會不自覺的選擇利我性。劇集中工程師三人面對真相時,都希望通過錯誤的真相來掩蓋真正的真相,以使自己不至於在事件中擔負責任。所以三人默契的選擇錯誤的真相作為誤導。故意用“競爭性真相”營造他們知道不正確的現實。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消防員

現實世界中人們對於事物的判斷也是如此,我們通常看到的真相,其實只是真相的一個部分。我們專注於我們理解和符合我們思維模式的事物,丟棄或淡忘我們當前對世界的理解所存在的衝突和思維模式,有意選擇現實中符合我們目的的部分。因此現在互聯網中很多熱門事件總是容易反轉再反轉。

記得19年網絡上有一個話題,“如何看待王力宏20年不漲代言費依然被換掉?”看這個標題,你很可能會陷入片面真相的陷阱。然而詳細瞭解整件事情的始末,才知道是因為娃哈哈的大小姐宗馥莉覺得王力宏年紀大了,對目標消費群體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所以發現了嗎?不漲代言費是真相、年紀大了、審美疲勞也是真相,關鍵是誤導者想讓你看到什麼。

而想要避免片面的真相,我們就不能忽略事物的多面性,通過對歷史背景,故事,數字等競爭性真相來分析,避免作出錯誤決定。

人造真相:由人一手打造的真相

在《切爾諾貝利》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造真相可以說是整件事故的緣由。

首先是對於堆芯不會爆炸的理解,由於真正的真相如果公佈,會造成的社會恐慌。很多人都不希望“列加索夫”知道真正的真相,所以刻意隱瞞編造事實。就是希望編造的真相不被打破。最後在政府強大的壓力下,列加索夫只能通過自縊身亡來公佈真相。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劇中柳霞不顧護士的警告,在醫院看望身為消防員而被嚴重輻射的丈夫時,不聽勸阻選擇親吻擁抱,導致最後由於輻射造成對胎兒的影響。

以如今的所知,看到這些畫面,總是感覺氣氛,一方面覺得她的無知和作,另一方面又感嘆她對於丈夫的愛。

事實上,柳霞與丈夫的一切,都是依據事實所拍。正如她自己所說,這段故事不僅關於死亡,還關於愛情。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被輻射後的消防員

柳霞之所以這麼無畏,其中肯定有愛情的一面,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她不知實情。真相被蘇聯官方刻意隱瞞了。而她所知的是被一手打造出來的真相“煤氣中毒”。就像事故當天夜裡,小鎮上所有人跑到橋上觀看核電站爆炸後的畫面,無知的背後殊不知死亡正在一步一步的靠近,那束美麗的藍光覆蓋了死亡的真相。

對於人造真相,近些年上海迪士尼禁止攜帶食物入園,就屬於典型的人造真相。

所以人造真相是由人們製造的真相。廣泛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當人數眾多人目標一致的時候,語言便有了力量,由語言所構建的定義就具備了真相的意義。即使不在制度、法律範圍內,也仍舊成了一種隱形的規則。

羅素曾說過:“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疑。

所以面對人造真相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尤其是在自媒體爆炸的年代,做到保持懷疑又要深度思考。

未知真相;影響未來


在未來變成現實前,在我們親眼看到之前,它們一直是競爭性真相。對許多人來說,只要我們無法證明這些信仰是錯誤的,它們就是真相的一種形式。

劇中物理學家列加索夫以死亡都要換來的真相,其實是對未知真相的一種先發制人。當時前蘇聯還有16座核電站,而對於真相的隱瞞,很可能導致“切爾諾貝利”事件的重演。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未知真相的預測,具有很大的能量,它可以驅動我們的行為,影響我們的決策,而且可以通過直接的自我實現或自我避免來改變未來。因此,選擇什麼樣的真相做預測是至關重要的,它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每個人每天都經歷著謊言與真相,尤其在這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社會。競爭性真相高速增長,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每一條鏈接都會提高事情的複雜程度。

當自媒體時代爆發時,人們熱衷於個性化的自我表達,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向外輸出內容時。主觀真相會相應增加,新的人造真相也每一秒都在增加,而當我們展望未來,或者面對越來越複雜的概念時,未知真相會越來越多。

其實在競爭性真相面前,我們其實不應該感到恐慌。更不應該產生過度懷疑。保持理性看待問題才能降低成為被誤導者的可能。


《切爾諾貝利》謊言面前 ,你需掌握“競爭性真相”下的三種思維

人們的進步取決於真相的相互作用。就像《後真相時代》裡所說:當我們允許不同真相開展對話時,科學、政治和藝術可以得到繁榮發展。我們應該歡迎競爭性真相,將其視作新思想、創造性和創新的原材料。實際上,我們應該對試圖維護唯一“真實”真相、否定其他所有真相的人保持警惕。如果只有一個真相,其他觀點都是異端,誰還需要對話、判斷和辯論呢?

結語

《切爾諾貝利》這部劇為我們完美呈現了謊言下競爭性真相的思維,從一開始的利我出發到審判時候的很多人不想讓你看到真相的結尾。

任何一件事物面前總是具有真相的多面性,在真相面前如何選擇真相將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從認知的角度看,一件事情通常有不止一種真實的表述方式。我們可以建設性地使用競爭性真相,以便使人們產生興趣,激勵他們開展行動。同時,我們也應該當心那些誤導者的軌跡。用合理的方式重塑信任,做一個真誠且清醒的人。

沒有人能夠將他稱為說謊者。這主要是因為,謊言存在於他的頭腦中,他所說出的任何真相都帶有謊言的色彩。——約翰·斯坦貝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