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新型冠狀病毒”面面觀

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

——“新型冠狀病毒”面面觀

□江蘇興化中學 王廣清

2017 年,科學家石正麗在《追蹤 SARS的源頭》的演講中說:“儘管這麼多年來 SARS 沒有捲土重來,但在自然界和SARS相近的病毒是存在的。如果人類不提高警惕,那麼下一次病毒可能是直接感染。”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並蔓延。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新型冠狀病毒”面面觀

一、病毒顯微鏡

2020年1月,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最新論文,對9名感染者所分離出的新冠病毒進行基因組分析,揭示了病毒起源和受體結合的相關信息。導致武漢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很可能最初來源為蝙蝠,並可能通過目前在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未知野生動物傳播給人類。但蝙蝠都是天然宿主,存在中間宿主,這個中間宿主或為穿山甲。

二、災難備忘錄

野生動物,已然是疫情中最大的“元兇”。請看——

非典(SARS):2003 年發生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能力和致死性,可以通過飛沫傳播的特性更讓人談之色變。人們對 SARS 進行溯源,找到了農貿市場中的果子狸(後被證實為中間宿主)。

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 病毒):2012年,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在沙特被發現,約有 35% 的病人死亡,致死率甚至超過了 SARS。科學證據顯示,單峰駱駝是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的一大宿主,並被證明是 MERS 感染的一個動物來源。

鼠疫:鼠疫主要經鼠蚤傳播,屬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在14 世紀時被稱為“黑死病”,曾在歐洲造成約 5000 萬人死亡。

三、電影慢鏡頭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新型冠狀病毒”面面觀

韓國電影《流感》劇照

災難性電影以對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天災人禍為題材。一場驚心動魄的災難,不僅刺激觀眾的恐懼感,更給人以思考。請看——

《傳染病》:影片講述了一種靠著空氣就能傳播的致命病毒。埃姆霍夫結束香港出差回到明尼阿波利斯,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死在了醫院的急診室裡。很快,類似的病例出現在全世界各大都市,先是咳嗽、發燒,接著昏迷、腦出血,最後無一例外都是死亡。病毒跨越國界,通過人類日常接觸,一天內有數以萬計的人被感染,美國疾控中心的研究員們全體動員,希望在病毒突變之前,破解出它的生物學密碼。

《流感》:東南亞偷渡客歷經艱險來到韓國,但是整個集裝箱內的偷渡客幾乎全部死亡,只有一人拖著羸弱的身體僥倖逃入鬧市之中。殊不知此人身上攜帶致命豬流感病毒,未過多久,豬流感病毒成幾何式爆發蔓延,坐享太平的民眾面臨前所未有的災難。

四、抗疫英雄譜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新型冠狀病毒”面面觀

李蘭娟院士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新型冠狀病毒”面面觀

鍾南山院士在工作

鍾南山·李蘭娟

每逢險情危機,總有“逆行者”的身影。肆虐無情的疫情背後,總有溫暖人心的力量。“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給出這樣的中肯建議後,84歲的醫學專家鍾南山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與病毒展開激烈鬥爭。還有馳援武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他們成為戰“疫”的中流砥柱,再次成為全民精神偶像。何為懸壺濟世?何為醫者仁心?無論是年老的醫學專家,還是年輕的醫護人員,他們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

來自一線的動人群像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有太多的普通勞動者用他們的微薄力量扛起自己那份責任,他們和抗疫的專業人士一樣,同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湖南常德的90後小夥郝進捐了1.8萬個口罩,村支書要給他錢,他說:“一分錢都不要,我不能發‘國難財’。” 大年初五,河南洛陽一家傢俱廠,接到了一筆20萬元的醫療櫃訂單。老闆袁先生一看是武漢火神山醫院要用的,他立刻接單,並回復:“不用買,我們免費捐贈!”大年三十,河南沈丘42歲武漢退伍老兵王國輝蹬著三輪車,載著5噸蔬菜,隻身趕往火神山醫院工地,免費送菜。

五、思維跑馬場

毫無疑問,這場全民戰“疫”必然會成為今年高考命題的熱點材料,那麼,從寫作角度思考,它適合哪些具有深度思考的話題呢?

思維生髮點1:反思,按下暫停鍵

全民族靜下來,是一個國家反思的開始。這次肺炎給整個中國踩了一次急剎車。儘管這起疫情給中國社會的打擊是巨大的,但是,這次疫情過後,希望每個人都能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審視自己對萬物和生命的態度。

思維生髮點2:理性,不做盲從者

面對疫情,謠言滿天飛,很多人看到信息就複製轉發,根本不予求證。甚至還出現了群體性歧視言論和行為。病毒必須隔離,但人心不能疏離。武漢人也是受害者,對抗病毒,是一場人與病毒的戰爭,而不是人與人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愛,而不是痛恨和冷漠。要讓愛成為對抗病毒的特效藥,不要讓冷漠成為加劇病毒危害的催化劑。如果被群體情緒裹挾,精英也會變傻,要想看透疫情背後的人性,必須要有清晰的理性思維,才能不使自己變為謠言的傳聲筒,罪惡的幫手。

思維生髮點3:麻木,逸豫中亡身

17年前的非典之痛猶在,比對疫情恐慌更讓人可怕的是人的輕慢和麻木。這從一個側面,更凸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疫情面前,容不得半點僥倖。

思維生髮點4:立法,頂格大處理

兩次公共衛生事件都指向非法的野生動物買賣,據媒體報道某些地下市場還在經營野味。所以必須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迅速立法,對濫捕濫吃野生動物的人,以危害公共安全罪頂格處罰。某些人對野味的痴迷和貪婪,釀下了如此大的惡果,讓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天地行之有道,妄自貪痴可休矣”!只有深入解決買賣背後的立法及執法問題,才能讓那些逞口腹之慾者知敬畏,守法度。

當年非典結束後,鍾南山院士說:“我們用意志和智慧、鮮血和生命取得了抗擊SARS的重大勝利。當硝煙漸漸消退,我們要思考我們的社會機體還缺少些什麼?我們如何完善自身,實現自我超越?”今天重溫這句話,仍然如醍醐灌頂,振聾發聵。(編輯:於智博)


本文刊發於《作文與考試》高中版2020年4月上旬刊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郵發代號:12-77

淘寶搜索店鋪名:吉林省青少年報刊總社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新型冠狀病毒”面面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