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正山小種作為世界紅茶鼻祖,於公元1568年在武夷山桐木關誕生。紅茶在450年的歷史傳承中,頗具傳奇色彩,也經歷了頗多坎坷。

正山小種發展過程中,也曾有過低迷的時期,但最終在幾代茶人的堅持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當代茶聖”吳覺農、“茶界泰斗”張天福、駱少君院長的關心支持、積極建言,對正山小種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讓我們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人,感恩他們的堅持和付出,讓正山小種在復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01

正山小種誕生

武夷山桐木村廟灣,是歷史上正山小種紅茶的原產地和中心產區。江氏家族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入閩,距今約800年的歷史。其家族世代經營茶葉,有“茶業世家”之稱。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公元1568年,正值採茶季節,一隊官兵途徑桐木關,晚上睡在了採摘的茶青上。待官兵離開,茶青已發紅。江公急中生智,將已經發酵的茶葉反覆揉搓,並用桐木盛產的松木焙制。茶葉吸收松煙後,色澤變得烏黑油潤,蘊散出獨特的松煙香。

因當地一直習慣於綠茶,不願飲用這另類茶,江公無奈,只得將茶挑到幾十裡外的星村賤賣,沒想到第二年便有人以數倍的價錢訂購此茶。

順應市場的需求,世界上最早的紅茶——正山小種誕生了。關於紅茶起源的這一說法見《中國茶經》。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偉大的發明創造往往始於偶然,正山小種的產生不僅是偶然間的發現,更是出於江公的愛茶惜茶之心。

致敬江公惜茶初心,才誕生了紅茶鼻祖正山小種,留給後人說不盡的傳奇故事。

02

“正山小種”發展重要的推動者

19世紀末開始,正山小種紅茶就受到衝擊,20世紀更是每況愈下,民國時期跌落低谷,新中國成立後,正山小種的命運也幾經波折。

這一過程中,我國茶界幾代人為正山小種的復興不懈努力,他們的精神仍影響著在每一位正山傳人。

吳覺農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吳覺農(1897—1989),浙江上虞人,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茶葉專家。我國現代茶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留日期間,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所著《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被譽為“當代茶聖”。

吳覺農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後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國家級的茶葉研究機構,為發展我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吳覺農在崇安(今武夷山)工作期間,以茶樹改造和茶業復興為己任。他曾說:“中國不能沒有世界頂級的紅茶”。

他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多次到桐木、星村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收集正山小種歷史資料和自然地理數據,1942年吳覺農在武夷山設計茶葉研究所,接管張天福創辦的“福建省茶葉改良總場”。與正山小種第二十二代傳人江潤梅一起大批量組織生產正山小種,往上海口岸出口,為正山小種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江素生(江元勳之父)與吳覺農老先生(左一)在京合影

1985年,吳覺農在與正山小種第二十三代傳承人江素生的交談中,提出:“正山小種可以做出好茶,你們要搞新產品開發,搞小包裝,組織茶業產銷合作社,把茶葉做精。”並委託友人幫助江素生。時任武夷茶場場長的“巖茶泰斗”姚月明積極提供幫助,為日後正山小種的復甦提供了紮實的基礎。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吳覺農給江素生的親筆信-節選

張天福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張天福(1910-2017),1910年出生於福州名醫世家,是福建茶業科研與教育的創始人,被譽為“茶界泰斗”。

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對福建省的茶業發展和中國的茶事活動作出了卓越貢獻。

1940年,張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種紅茶示範基地”,為發掘和恢復中國特有正山小種紅茶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受市場的影響,正山小種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時任福建省政協委員的張天福,在委員提案中提出“應保留生產閩紅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正山小種紅茶”。在張天福的建議下,政府給予重視,使正山小種這一傳統紅茶得以保留併發揮效益。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江元勳與張天福(右一)照片

2002年6月20日,時隔60年後93歲的張天福重返桐木關,再續世交友情,並題寫“茶業世家”贈與江元勳。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張天福還指導江元勳辦廠,恢復正山小種。他告訴江元勳要“看的準,抓的緊,時不我待,幹事業切忌一心二用,事無鉅細,從細微入手。”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06年7月張天福老先生到正山堂指導正山小種製作工藝

山高水長,情深義重。撫今追昔的“張爺爺”給繼承先輩從事茶葉事業的江元勳帶來了新的希望、新的發展。

駱少君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駱少君(1942-2016),福建惠安人,研究員、高級評茶師,中國著名的茶葉品質化學研究專家,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從事茶葉生產、研究及質檢工作40餘年,為杭州茶葉研究所所長,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兼《中國茶葉加工》雜誌主編。

駱少君認為:“武夷山是未受汙染的世界環境保護的典範,是茶界的福氣,更是武夷山人的福氣”。

自1997年以來,她每年都要几上桐木,考察正山小種的生產情況,指導江元勳如何傳承與大膽創新,並在她主持下由葉興渭、葉啟桐、祖耕榮、葉勇、修明等茶界專家同仁共同制訂正山小種紅茶標準。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07年張天福老先生與駱少君女士為正山堂“正山小種發源地”揭牌

03

茶業世家不遺餘力

在桐木,只要談起江氏家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會自然想起正山小種,二者已經連為一體。

江潤梅(1914-1973),正山小種第二十二代傳承人,製茶專家、評審專家,是桐木關江氏“茶業世家”中傑出代表人物,被譽為延續正山小種紅茶的“一代大家”。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江潤梅喜茶愛茶,善於思考,通過不斷潛心鑽研,成為當時方圓百里製茶第一人。其父江春波一生奔波於上海、福州等地,為正山小種的發展不辭勞辛。其子江素生一人北上,苦覓桐木茶葉出路。

桐木村作為世界紅茶的發源地,1940年,張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種示範基地”,並交由江潤梅負責收茶、製茶及基地的管理工作。1942年,吳覺農在武夷山麓設立茶葉研究所,並於桐木廟灣、華光廟一帶建立品種園,並交由製茶經驗豐富的的江潤梅負責管理。

為保證正山小種紅茶的產品質量,在張天福先生的建議下,江潤梅在桐木組織成立茶葉生產合作社,集中進行技術指導、科學管理、使產品質量保持穩定,這一舉措使得當時處於衰微態勢的正山小種得以生機和延續,為解放後茶葉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歷代傳承的基礎上,正山小種第二十四代傳人江元勳,艱辛創業,建立正山堂茶業,創新正山小種技術,帶領團隊創始高端紅茶金駿眉。

正山小種在江氏家族血脈傳承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回溯正山小種發展之路,致敬先輩茶人精神

為了正山小種的復興,吳覺農、張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師傾注心血,苦苦奮鬥;江氏三代人不忘初心,不遺餘力;駱少君等現代茶葉專家學者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各級政府、有識之士紛紛助力,致力復興。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正山小種的發展與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