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心理很健康的人都不會做這八點

最近看了一個心理學的觀點:“越'自由奔放'的人,心理有可能越健康。”


我來分析一下原因。


“自由奔放”其實在這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自由奔放用另一個詞來說,應該是活潑開朗。也就是說,他們的性格比較外向,心理學上把他們稱為“外向型人格”


外向型人格比起其他人的想法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所以有時候也許會做出不當的行為,引起一些小麻煩,但這他們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有沒有讓別人知道自己究竟想表達什麼,以滿足自己的訴求。


內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剛好相反,他們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困難都藏在心裡,不會向別人述說,想去自己解決。


有句話叫做“眾人拾柴火焰高”,對於外向型人格的人來說,他們的同伴可以幫助他們分析事情的解決辦法,但是內向型人格只能一個人思考,有時候鑽了牛角尖,別人也不知道該怎麼開導他。


從外向型人格可以看出“焦點效應”,這個理論就是說:“人們通常高估了自己受到的關注程度。”


其實有時候就算我們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別人也不會太注意,甚至以為你本來就長了一張“苦瓜臉”,而不是不開心。你以為他們知道,但是實際上不知道,這就叫做“透明度錯覺”


我們有時候也會高估了自己在公眾場合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有小失誤的時候,例如你出門的時候不小心忘記洗頭,或者穿錯襪子,其實別人不會覺得你好奇怪。就算路上有人調侃你,過幾天別人就不記得這些事了,因為不好笑。


如果你是外向型人格,那你就不會那麼在意別人的想法,更加我行我素一點,小失誤的時候就不會導致大的心理負擔。


這些舉例都可以證明,在大部分情況下,“越'自由奔放'的人,心理有可能越健康。


心理學家:心理很健康的人都不會做這八點


朋友們可以看看,下面的情況有沒有經歷過?


1) “大家都不要吵了,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然後陷入自責。


2)好好先生,不想拒絕別人,即使自己可能做不到


3) 寧可一個人失敗,也不想請求別人的支援


4)上課、開會的時候幾乎不舉手發言,只是默默地聽


5)自己做的選擇,卻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6)很想得到別人的讚賞,很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


7)在某方面比自己優秀的人面前縮成一團,不敢表現自己的才能


8)很在乎別人的情緒,別人不開心你也不開心


如果這些情況很符合你的心理,那麼你就是內向型人格,有向外界討好的心理跡象。


我其實是一個非常喜歡討好大家的人,我非常想要得到老師、同學們的讚賞,在看這個觀點之前還以為自己是屬於外向型人格的。


但是我覺得,太過內向型的人格不利於個人的發展——為了達成你自己的目標,該做的還是得做。例如和大家好好地溝通,有什麼不明白的一定要說出來。


心理學家:心理很健康的人都不會做這八點


“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就是勝利,加油,奧利給”。——巨饃蘸醬


  • 過分的內向有害於心理健康。對待別人的情緒,我覺得可以適當照顧,但沒必要感同身受。你身邊其實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只有向他們虛心請教,在他們面前敢於暴露出最真實的你,他們才能真正地幫到你,指正你的缺點。別人笑話你,就是別人的道德覺悟低,你不必為別人的錯誤買單。


  • 情緒壓力大,就會損害身心健康,有句話就叫做“心力交瘁”,形容人身心疲憊的樣子。人累了,就工作效率低,幹啥啥不行。適度的忍耐是一個好習慣,但是負面情緒需要一個排解空間。有什麼煩心事,可以和信任的朋友們說;如果沒有信任的人,可以寫日記;怕被人知道,就扔進垃圾桶,沒有誰會偷看。


  • 最後,有夢想一定要去爭取。因為自己的過分內向而失敗,明明自己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但卻還是思前顧後,遲遲不行動,導致最後與成功失之交臂——這該多遺憾啊!然後內向的你會感到鬱悶,不斷地否定自己,如此惡性循環……倒不如,一開始的時候,就藉助別人的力量,把夢想牢牢抓住!只有抓住了,你才有資格在優秀的人面前挺起胸膛,告訴他們——我也很優秀!


心理學家:心理很健康的人都不會做這八點




我是 ,


一名90後大學生,目標是情感領域大V。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