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7”度已不在!


2020年,“37”度已不在!

2020年,一提到你覺得2020年最大的事件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都會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的,2020年可能是很多年輕夫婦最期待的事情,無論是結婚還是備孕都是一個很有紀念意義的年份,可開年突如其來的一場流感,讓我們所有人都停下了步伐,時至今日,國內的流感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可怕的是這個流感幾乎已遍佈全球,這不得不讓我們重視健康問題。

2020年,“37”度已不在!

現在每天進出小區公共場所,免不了的就是防疫檢測,基礎的就是測量體溫。眾所周知,“37°”曾是我們人類的正常體溫,通過測量體溫我們可以檢測身體的基本狀況,但是現在我們的正常體溫已經不再是“37°”,我們的體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研究的深入發生變化。一篇刊發在eLife上的新研究顯示,人體基礎體溫正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這一研究,可謂打破了人們的既往認知。

37℃這個“人體基礎體溫”,源於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測量與計算。

早在1851年,Wunderlich醫生對數萬名受試者進行了數百萬次體溫測量,經過測量與分析得出的體溫平均正常值,正是37℃。而現代醫學家測量的數據顯示,人的正常體溫可在 35℃至 37.7℃ 之間波動,平均約為 36.8℃。

得出了人體溫度的“標準數值”後,體溫便成為臨床上判斷健康狀況的關鍵體徵。一般來說,人的體表溫度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因此臨床上測量體溫主要參考的是口腔舌下、直腸與腋下溫度。

當然,人體的體溫並非“一成不變”。體溫往往隨晝夜變化產生波動,而即便是同一個人,身上不同的部位測量出的溫度也有所差異。所以我們常說的正常體溫,並不只是一個死板的溫度點,而是一個相對恆定的溫度範圍。

那麼問題來了,不同部位的體溫數值,在怎樣的範圍內才算正常呢?答案是:口腔舌下溫度為36.3~37.2℃;直腸溫度一般比口腔溫度高0.3℃~0.5℃,約36.3~37.5℃;腋下溫度範圍為36~37℃。37℃作為人體溫度的標準線,實則是人與自然共存達成的“平衡點”。在這一溫度下,人類活動能達到相對出色的生存能力,此基礎溫度還能幫助人體抵擋致病的真菌。但是最新研究數據表明,每10年,人的基礎體溫平均下降了0.05℉(0.028 ℃)。也正是這樣一種體溫下降的趨勢,致使最新研究與既往的研究產生了矛盾。

2020年,“37”度已不在!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的體溫下降呢?

事出必有因,人體體溫雖然處於一個恆定變化的範圍內,但自然環境的多個因素同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基礎體溫。

隨著年齡的增長,季節與晝夜的溫差、運動狀態和情緒的變化,我們身體的體溫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而基礎體溫的存在,其實只是大數據樣本的平均數據,並不能精準覆蓋的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只是,通過這些數據的參考,我們也可以從體溫的一些異常中發現“端倪”,察覺疾病的苗頭。

體溫波動大,正不正常

體溫若是上下起伏大,除了考慮是測量儀出了毛病,很多情況需視個人狀態而定。一般來說,新生兒易受外界溫度影響,波動較大,要注意調節溫度。而年紀小的人,或者是剛做完運動的人,體溫波動是正常的。

體溫過低,是生病了嗎

以口腔溫度為例子,一般體溫低於35℃,且伴有皮膚蒼白、唇耳發紫、手腳顫抖等表現,可能是生理機能異常的症狀。當然,如果生理機能正常,體溫經常徘徊在35℃左右,可能是個人體質特殊,體溫偏低所致。

體溫過高,要多加警惕!

當人體腋下溫度超過37℃、或口腔溫度超過37.5℃,此時人體便處於體溫過高的狀態,也就是常說的發燒。發燒可以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保護機制,但如果高燒不退,則需要警惕疾病,如常見的細菌感染。

2020年,“37”度已不在!

這一次的流感入侵,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這個世界,健康是多麼重要,可能前一天還在你身邊歡笑的朋友第二天被確診了流感,你會“慌”嗎?如果朋友感染了流感離開了,你會多難過,所以說,2020年身體健康高於一切物質享受!讓我們大家一起加入養生的綠色大家庭,養生年輕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