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防輸入”,天津這場發佈會又談了哪些“硬核”舉措?

4月8日,在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4場新聞發佈會上,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溫曉清介紹說,按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的部署,市衛生健康委統籌全市醫療資源,積極做好新冠肺炎可疑症狀入境人員轉運、診斷與醫療救治等工作。

市急救中心統籌全市45輛負壓救護車和相關急救人員資源,根據航班到達情況和隔離點觀察情況,合理分配負壓救護車力量。

指定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作為入境航班新冠肺炎可疑症狀人員定點接診醫院,同時接診市內六區和環城四區的隔離點處於隔離觀察期出現新冠肺炎可疑症狀入境人員。並在濱海新區和遠郊五區確定第五中心醫院、寶坻區人民醫院、武清區人民醫院、寧河區醫院、靜海區醫院、薊州區人民醫院,接診相應轄區隔離點的患者。

確定市海河醫院作為確診病例定點醫院,醫務人員全部做好準備,醫院可用床位600張隨時可接收患者。同時,抽調全市各個醫療機構組成的支援海河醫院醫療隊均處於隨時待命備戰狀態。

搭建宿營方艙和綜合保障方艙

每日根據航班數量,市急救中心備足負壓救護車,在機場等候。海關發現新冠肺炎可疑症狀人員後,通知市急救中心,並明確發病人數和個體情況,由機場急救車輛引導負壓救護車到達機場內負壓隔離室。負壓救護車上醫務人員與海關人員在負壓隔離室進行新冠肺炎可疑症狀人員交接,轉運至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為縮短急救轉送反應時間,方便急救人員在機場外值守,市急救中心調派宿營車和綜合保障車到現場,搭建宿營方艙和綜合保障方艙,在機場建立野外臨時轉運營地。對外籍患者及時協調市外辦配備翻譯人員,採取現場翻譯、對講機交流和電話溝通等方式,解決語言溝通問題。

隔離點發現隔離觀察入境人員有新冠肺炎可疑症狀的,由轄區衛生健康委及時聯繫市衛生健康委,通知市急救中心安排負壓救護車和急救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指定的接診定點醫院。

接診定點醫院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完善血常規、CT等檢驗檢查,並組織醫院專家組商市級專家組,共同判定病例是否符合疑似病例定義。符合疑似病例定義的,立即將患者安排在隔離單間進行治療,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可以排除疑似病例的,聯繫相關隔離點,由救護車送至隔離點隔離觀察。

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的確診患者,市急救中心將確診病例轉運至市海河醫院。市海河醫院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開展醫療救治工作。經過救治,符合出院條件的治癒患者,按照我市出院患者康復管理的要求送至相應隔離點繼續醫學觀察。

在外防輸入的過程中醫療機構多舉措應對

此外,在防控輸入型病例的過程中,各醫療機構重點加強對可疑病例的早發現、早排查,強化信息報告。

一是各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在對近期入境患者或重點地區來津就診人員要仔細詢問其旅行史、居住史、新冠確診病例接觸史和發熱病人接觸史,完善流行病學調查,準確掌握患者活動軌跡,並做好有關記錄。在治療全程,要嚴格按規定,做好醫療機構感染防控管理和醫務人員個人防護。

二是醫療機構接診近期入境、有可疑症狀患者後,要將相關患者情況立即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三是醫療機構要強化預檢分診作用,在對患者進行分診時,必須詳細詢問患者情況,發現就診患者屬於入境人員或來自重點地區的人員,要仔細排查是否存在相關流行病學史,對可疑症狀人員要護送至發熱門診進行排查鑑別。

“外防输入”,天津这场发布会又谈了哪些“硬核”举措?

境外輸入病例19人出院

4月8日,在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4場新聞發佈會上,天津市海河醫院院長沈軍介紹說,截至2020年4月7日18時,天津市海河醫院共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180例,其中,天津市確診病例136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44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1例。境外輸入病例中,平均年齡29.3歲,男性23例,女性21例。目前出院19例,在院25例(其中輕型8例,普通型17例,危重型1例)。

沈院長介紹說,天津市新冠病毒抗疫戰鬥歷經50個日日夜夜,3月15日實現了我市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國際疫情快速蔓延導致境外輸入病例逐日增加,定點醫院持續按照“戰時機制、戰時狀態、戰時思維、戰時工作方法”,精神不鬆懈、不麻痺、不厭戰,全力做好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的各項醫療救治工作,築牢首都“護城河”。

防境外輸入天津機場努力實現“三個零”目標

防境外輸入依然是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天津機場作為首都機場第一備降機場,也是北京國際航班的指定第一入境點之一。在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4場新聞發佈會上,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副總經理王顥哲表示,本著“最少人員,最高防護,最嚴措施”的保障原則,努力實現“三個零”目標,即旅客防控零失誤,員工防控零感染,緊急運輸零投訴。

從3月21日第一架分流航班抵津至4月7日,天津機場共保障北京分流國際航班34架次,累計保障進港旅客10025人,托運行李13878件。

改造1號航站樓國際區設置“專用專區”

據統計,北京分流國際航班分別來自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俄羅斯(莫斯科)、加拿大(蒙特利爾)、德國(法蘭克福)、瑞典(斯德哥爾摩)、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7個國家9個城市,其中美國、俄羅斯、英國方向的客流量佔比較高:美國方向的客流佔比為43.2%,俄羅斯方向的客流佔比為24.6%,英國方向的客流佔比為11.3%。

為有效落實國際航班保障措施,機場結合疫情防控、入境管理、旅客服務等多方面考量,緊急對1號航站樓國際區進行改造和物資調配:對隔離區內功能進行細分,設置“三個專用、四個專區”, 明確了專用機位、專用通道、專用處置區,劃分旅客進港區、中轉區、留觀區、休息區等。入境航班所有保障環節、區域都處於空防控制區內,通過牆體、玻璃、圍擋等硬隔離措施,實現與其他正班航班保障的物理隔離。機場公安分局、安檢站在相關點位和區域進行警戒和值守,通過物理或人員崗位值守的措施,避免進出港旅客的交叉混流。此外,機場按照北京分流航班的特點,對旅客構成進行了細分,針對性地制定了專門的保障流程,發熱、密接及無症狀旅客之間避免發生相互接觸,嚴防一切有可能被疫情突破的關口。

入境國際航班平均保障時間縮短至6小時內

經過3周時間的實踐,天津機場持續完善、細化航班保障的各項舉措,分流航班保障方案已經從1.0升級到1.3版本。我們結合航班始發地、聯檢單位需求、航班機型、旅客構成等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 “一天一策”、“一機一策” 的保障機制,每個航班設立機場、海關、邊檢、航空公司、代理人四至五人專班微信工作群,從落地前開始準備工作直至飛機起飛離港全過程,有效實現無縫銜接運行保障,保證了安全,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旅客服務感受。此外,從3月26日起,天津作為第一入境點對所有航班入境人員全部實行就地集中隔離措施,旅客的分類從四類變為三類,即:發熱旅客,密接旅客和無症狀旅客,這也極大提高了旅客入境效率。在機場、海關、邊檢、航空公司等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下,在津入境國際航班的平均保障時間從前期的十幾小時左右縮短至6小時以內。

天津機場4月份計劃共將保障16班分流國際航班,雖然保障壓力有所減輕,但“航班保障減量不減質”,天津機場會始終保持毫不懈怠的戰鬥狀態,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用心完成好每一架航班的保障任務。

做好其他口岸入境旅客抵津疫情防控工作

在做好國際分流入境航班保障的基礎上,國內其他口岸入境旅客轉機抵津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始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3月1日至3月31日,天津機場實際執行國內航線108條,通航國內機場83個,其中國際定期航班機場3個,國際航線4條。國內航班通航較多的城市如上海、廣州,每週飛往天津的航班分別22班、26班。

針對其他口岸入境國內轉機抵津旅客,機場一方面加強信息收集和報送,獲得信息,及時報送市衛健委;另一方面,機場在國內到達大廳設置專門區域,用於其他口岸入境來津旅客留候、登記信息,該類旅客抵津後,機場可根據旅客需求,協助其聯繫居住地所在區,由各區將其轉運至集中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

嚴格管控公務機保障流程

3月19日,天津機場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門出臺《疫情期間入境公務機保障方案》。3月25日,民航局調整疫情期間公務機審批工作程序,從嚴把控入境公務機計劃審批。天津機場實質上承接了首都機場入境公務機分流任務,3月份共保障入境公務機11架次。天津機場對相應政策及時做好航空公司和旅客告知工作,在保障過程中採取針對高風險的應對措施,啟動專用機位,嚴防機場內交叉感染,消除疫情輸入性風險盲區。

新報記者 從竹 李文博 孫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