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忙著發十八歲的照片,而他們卻在孤獨中死去

你在忙著發十八歲的照片,而他們卻在孤獨中死去

小青我於昨晚(農曆八月十五)走了

走時心如止水

這世道無論達官貴人與無名小卒

均相互爾虞我詐令人可怕

好在這大千世界很公正

人人都是匆匆過客無一倖免

當你接到通知回來辦喪事

首先將床頭櫃中鑰匙放在身上

再讓小根放水拖乾淨地面浮灰(不能掃)

而後用溼抹布擦擦桌椅凳上的灰塵

開窗通風才不會染病

最後再打開櫥櫃和抽屜整理東西……

遺體速火化

一切從儉

叮囑落空,未能如願

你在忙著發十八歲的照片,而他們卻在孤獨中死去

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篇新聞。

南京六合區一老居民小區屋內傳出異味,民警到場開門後發現老人已去世。

根據老人的遺書,獨居的81歲老太疑在10月5日已經去世,整整兩個多月,孩子沒有與之聯繫。

警察最後的告誡依舊蒼白:兒女要經常登門看望老人,工作再忙,也要隔三差五給老人打個電話,問候一下,以免老人發生意外還一直矇在鼓裡。

而讓我最五味陳雜的,則是這份遺書的字跡秀美,內容有條有理,心思縝密,全然不像一位將死之人的臨終遺言。

細微之處均交代之下,卻萬沒有料到這一切的囑咐,時隔兩月才見天日,全都落了空,未能如願。

有花香的老太

你在忙著發十八歲的照片,而他們卻在孤獨中死去

心情沉重的我關掉新聞頁面,陷入發呆。

剛參加工作時,我在上海的一個小弄堂裡租了一個小房間,而我樓下是一位老太太。

說實話,跟樓下的老太太其實不是很熟。樓上樓下的距離,卻也只限於微笑點頭。隱約知道老人一個人住,有沒有子女不清楚。

不像樓下呼朋引伴跳廣場舞的退休阿姨們,老人總是獨來獨往,很安靜。穿著打扮一看就是文化人,衣服顏色淡藍偏多,整潔乾淨。長度剛剛到肩的白髮,盤的柔順自然。

上海的這個小弄堂裡,家家戶戶都有幾盆茉莉盆栽。

我偶爾起晚趕上老人買菜歸來,擦肩而過還能聞到身上的花香。彷彿帶著上個世紀的氣息,清香淡雅,妥帖舒服。

我曾經在專櫃前試過各種香水,總不似聞過的那個味道。

所以直到最後,也沒有買成。

過年因為工作跟家裡賭氣,十五未過便改簽提前返回上海。

這一轉眼便是五月了,過兩天便是母親節。

這天走在上海的小路上,燈光微閃,路邊花店的關門時間比往常都要晚。紅綠桶相間,圓圓的桶沿處依著零散的花枝。周圍地上鋪著一層厚厚的花梗,不難猜出,這天花店的生意不錯。

仔細想來,已經狠心連著幾個月沒給家裡打過電話。

放不下面子,拉不下臉,找不到關心的理由。

我事業無成,心酸無處訴,羞愧當日的絕言,也羞愧那一束束含苞的鮮花。

花店門前,燦爛溫馨,付錢抱起一束後我匆匆而過不敢稍作停留。

老人的茉莉花禮物

你在忙著發十八歲的照片,而他們卻在孤獨中死去

快到家門時,正巧趕上老人在前面幾米遠,佝僂的身子因為手中的重物更加彎曲。

“我幫你提吧”

“啊?謝謝儂額關心。”

接過左手的重物,禮貌的對視,老人把目光定在了花上。

“額,明天母親節”,我揚了揚懷中的花。

“是,明朝我兒子來”,老人輕輕抬了抬手中的菜袋兒。菜袋子裝的滿滿,該是明天要做一餐好的和兒子團圓。

一路無言,送到門口轉身準備走,隱約聽到老人呢喃“等花開,送儂幾朵茉莉花。”

接連幾天晚起,整日忙碌,未曾見過老人的兒子,甚至老人似乎也幾天未出門買菜。

一轉眼到六月。

令我沒想的是上次的幻聽原來是真的,她竟然真的要送我花。

跟著老人上到四樓,第二次來到門口,她沒有邀請我進去的意思。


站在門處,屋內和屋外彷彿兩個世界。盛夏初的燥熱和悸動,絲毫沒有影響這間房子的溫度和主人的心境。密密麻麻整齊擺放的書籍,安詳平和,淡如止水。

“個是今年茉莉額一期花,回去尋個有水的杯子插著,還能再開開,之前開過一次早花,花朵特小了,也就沒給儂”。

花是提前剪好紮好,含苞而待,可以想象日後一定會開的很盛。

最後一次見面

你在忙著發十八歲的照片,而他們卻在孤獨中死去

磨磨蹭蹭,今年的國慶假期比往年來的更慢一些。

家人一句“回來過中秋吧”,把幾個月的故作堅強化成一灘灘紅了眼眶的委屈。

提行李下樓準備出發,又一次遇到老人。手裡提著遠超平日用量的蔬菜,一步一步,走的很慢,卻又很穩。

“我幫你提吧”

“勿要麻煩儂了,快去做自己額事體吧”

我看了看腳邊的箱子,“嗯,這次回家,回去過中秋”。

她晃了晃手裡的菜袋兒,“好啊,我兒子也那天回來”。

身上的茉莉花香比我剛見她那會兒更濃郁。

我知道,一年中茉莉花的第二個花期剛剛過去,正是三期花即將盛開的時候。

她家的花一向被料理的很好。

第三期的茉莉花

你在忙著發十八歲的照片,而他們卻在孤獨中死去

國慶回來後,我再也沒有見過老人。

直到我今天看到這篇南京老人去世的新聞之前,我甚至沒有想起她來。

她的兒子中秋有沒有回來?

她有沒有去走親戚?

或是被兒子接回去?

甚至有沒有被送到養老院?

在中國,老人在家獨自逝世無人知,或許是個例。

在日本,死亡方式反映老人們的生活方式。

日本每週有4000名獨居老人離世,這甚至還催生出一個特殊的清掃產業:“孤獨死”老人的屍體和殘骸腐壞而被人發現後,由專門的清潔人員負責打掃公寓。

“如果白天紙窗合著,那就意味著我死了。”老人們用這樣的辦法互相關注,避免出現“孤獨死”的慘況。

中國老人的境況,或許將會是下一個日本的現狀。

“回去後,或許可以問問樓下的老太太,第三期的茉莉花能不能再送兩朵。”

我心中有著莫名的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