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人生在世,無論貧富,終其一生都是在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生存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生存的延伸。生活在廣闊大陸上的人類歷經了時光侵蝕,歲月變遷,逐步發展到現今的文明程度。

回顧歷史,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和人類自古以來賴以生存的食物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類種群的發展史,也可以看作是人類對食物的追求史。

人類升級工具,圈養牲畜,開荒耕種事實上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人類誕生之初,雖然可能比現代人擁有更加有力的下顎,但和那些奔跑在森林裡的野獸相比,人類這個物種的戰鬥力實在是不值一提,所以,人類更多的選擇了那些站立不動的植物所繁衍出的果實。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但植物果實生長週期很長,早期的人類除經常面臨食不果腹的處境之外,還要隨時預備著被野獸攻擊,所以,早期人類的壽命以及成活率都很低。直到後來,人類學會了使用火以及各種各樣的工具。

火的使用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質的改變。可以想象,早期人類即便可以圍捕森林裡的食草動物,但捕殺之後的生肉並不那麼容易被吞下,甚至還會帶來各種寄生蟲和細菌。而隨著火的使用,人類解決了咬合力不足以及肉製品的安全問題。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但人類食物蛋白種類的真正完善還是依賴於耕種和圈養,事實上,也正是這種不依賴自然發生的食物來源讓才讓人類有了迅速發展的機會。

從紅薯到土豆,從小麥到大米,從馴鹿到野豬,人類不斷地改造著大自然原有物種的基因,最終,這些被改造的物種成為了支持人類建立村落、城邦和國家的基本保證。其後,隨著食物來源的徹底改變,城市和國家的人口逐漸穩步增長,進而就有了因資源掠奪而引起的戰爭。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當然,即便放在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人們之間的矛盾,歸根到底依舊是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營養不良的人口為8.5億,但體重超標的人口卻達到了21億。也就是說,世界上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攝取的食物能量已遠遠超過了自身需求。

食物能量攝取過多帶來的不僅僅是肥胖的問題,更多的“富營養”病,已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數據顯示,近些年因“富營養”病造成的人類死亡數量已遠遠超過因暴力、戰爭以飢餓。

所以,儘管中國用15年便解決了14億人口的飢餓問題很值得每一個國人驕傲和自豪,但現如今,我們又要面臨一個新問題:如何讓食物變得營養更均衡,對人類更安全。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我們現有的食物種類,絕對可以滿足任何個體的特殊營養需求,但問題在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均衡營養。紅燒肉比饅頭香,烤鴨比豆腐嫩,涮羊肉比青筍更易入口,所以,現階段肉製品的過多攝入幾乎成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習慣和問題。

既然多吃不可避免,那麼我們就提高品質。這樣一來,人類食物的新問題也就轉換成了如何增加食物品質的問題。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雖然,社會各界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議較大,但不得不承認,我們現在所食用的絕大多數食物的基因早已不是他最開始的樣子。不僅僅是植物,家豬的基因也和他們的祖先野豬有著明顯的差異,而生長週期更加短暫的雞的很多品種都是近些年才逐步改良和創造的。

為人類提供肉製品的經濟動物的肉質怎樣,除品種外,它們的食物來源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子。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簡單地講,吃泔水長大的豬和吃飼料長大的豬所產出的豬肉在安全和營養價值上絕對是兩個層次。當然,現階段的泔水豬基本已不復存在,絕大多數的豬都是吃營養價值更匹配的飼料長大。

那麼,如何在都是吃飼料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豬肉的品質呢?這可能就要用飼料著手了。

2019年6月,《Nature》曾刊登文章指出,專業運動員的腸道內存在一種可以分解乳酸的菌種,而普通人腸道內並不存在。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和運動員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儘管,關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還未真正確定,但不同食物來源造成人類自身菌種變化似乎是個不爭的事實。

對動物而言,也理應如此。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過去,動物營養專家根據不同品種豬的特性,為它們定製了各種有利於它們健康生長的配方,而這些豬也會被嚴格的要求進食品類和數量。如今,隨著動物科學的逐步發展,動物飼料的品類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粉狀飼料、顆粒飼料以及液態飼料等,不同的飼料給動物來言帶來了不同的口感和採食量,但從根本上講,其營養成分都大同小異。

豬採食的食物來源不發生質的變化,想必其肉的品質也不會發生。而在不改變動物基因的前提下,想要改變肉質,或只能利用更為先進的生物技術了。所以,近些年,發酵飼料的研發和應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

從吃不飽到“富貴病”人類食物來源的未來在哪裡?

當然,人類的健康和營養均衡也不能僅依賴於改變肉製品,蔬菜、水果等人體所需的主要營養元素來源物質,或許也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