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3 3”模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徐州日報

徐州“無廢城市”試點創建又“爆”一個全國第一!

3月25日,徐州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對《徐州市工業固體廢物管理條例(草案)》進行了一審,此項立法著力解決工業固體廢物管理中的現實問題,併兼具前瞻性,在全國地市級城市中尚屬首例,將從法制層面為徐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提供有力保障。

作為江蘇省唯一一個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徐州“無廢城市”試點創建一年來,以“創新引領、轉型驅動、協同增效”為方向,不斷創新思維和方法,大膽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徐州創新”。

固優勢 3項創新模式業已成熟

2019年,徐州市能夠從60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無廢城市”全國首批11個試點城市之一,正是因為徐州近年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固廢資源化利用等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等綜合領域成果頗豐。

“特別是在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及固體廢物處置、生活垃圾分類等多個專業領域,徐州市提前開展相應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無廢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依託前期紮實的工作基礎,徐州現已形成“傳統資源枯竭型城市全產業鏈減廢模式”“農作物秸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再造綠水青山提升綜合效益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3項成熟創新模式。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這3項模式都有非常鮮明的“徐州味”。

其中,傳統資源枯竭型城市全產業鏈減廢的發展模式,以“固廢源頭減量”為抓手,實施煤炭綠色開採模式,優化整合鋼鐵、焦化、水泥、熱電等資源依賴型產業,推動煤炭加工環節整合提升,延伸發展高端精細化工產業鏈,促進煤矸石、粉煤灰等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實現了煤炭資源開採-利用-處置的源頭減量和高值化利用。

以修復生態為主的“再造綠水青山提升綜合效益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推進了山水林田湖草礦村城多要素國土綜合整治,優化國土空間佈局,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和土地利用程度,協同治理區域生態環境,盤活廢棄土地資源,實現了資源枯竭型城市到生態化城市的華麗轉身。

而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徐州市立足自身實際,通過技術創新、多元化利用、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建立的以秸稈還田為主與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元代謝模式,為困擾多年的農作物秸稈處置問題找到了合理出路。

據介紹,試點創建期間,徐州市還將通過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繼續提升秸稈高標準機械化還田技術水平、繼續開展采煤塌陷地和採石宕口治理等步驟,持續優化這3項成熟的創新模式 。

再“ 3”

奠定試點國內領先水平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更要著眼於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一年來,徐州又在“工業源危險廢物‘閉環式’全覆蓋監管模式”“推進固廢協同處置壯大新產業,帶動高質量綠色發展模式”“‘以智管廢’的智慧平臺構建精細化統籌管理模式”這3項新創新模式上下大力氣,逐步形成“3 3”無廢城市建設模式。

“我們通過建設集中化的固廢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以及園區,構建工業園區共生體系,在現實有機類、無機類、複合類等固廢協同減排的同時,產生新興經濟增長點,形成了徐州市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市“無廢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而正在建設的以危廢為主的“工業源固廢危廢閉環式全覆蓋監管模式”以及“以智管廢的智慧平臺構建精細化統籌管理模式”,則能夠對固廢的產生源-收集-運輸-處理全過程提供立體化與精準化管控,是固廢管理模式上的一大突破。

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副教授何士龍,多年來主要從事固廢資源化技術研究。在他看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模式,“‘3 3’,示範性非常強”。

何士龍分析,“再造綠水青山提升綜合效益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可為我國傳統老工業基地城市以及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及固廢減排提供借鑑與指導;固廢協同處置共生工業園區的建設,實現不同垃圾消納的同時,可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城市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樣板;農作物秸稈的多元利用模式,為有效解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中農業廢物如何處理的共性難題提供了示範;建設中的固廢精細化統籌管理模式則可為全國固廢管理從無序到有序、從粗放到精準提供標杆。

“由此可見,‘3 3’模式,既彰顯了徐州特色,可以推動徐州‘無廢城市’試點創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同時更能成為可供同類城市學習借鑑的有效範本,這正是徐州‘無廢城市’試點創建的最大創新。”何士龍說。(甘曉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