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閣:一座道家文化孕育下的江南名樓

世人皆知江南有“四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和真武閣。

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漢,始建於三國時期,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寫下《登黃鶴樓》一詩,使它聞名遐邇,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岳陽樓處在湖南嶽陽,自古也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讚譽,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更使它名垂千古;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始建於唐,唐代著名詩人王勃一揮而就的《滕王閣序》使滕王閣流芳百世。

相比之下,“四大名樓”中“資歷最淺”的就是真武閣了。

真武閣位於美麗的廣西容縣,始建於明代。真武閣臨江而立,繡江之水終日滔滔,波光瀲灩。南部的都嶠山更是氣勢雄偉,算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據說宋朝有名的風水大師賴布衣還專程來到都嶠山,並寫下了《都嶠山金斗賦》》,引得後世眾人前來尋龍探穴。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來到都嶠山,與好友邵道士促膝長談,並且提詩牆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真武閣自明代1573年出世以來,卻並未藉助這塊風水寶地的靈氣馳名中外。

更何況,容縣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的故鄉——楊貴妃世人皆知,一是她的美貌,二是她與唐玄宗傳奇般的愛情。當然了,真武閣和楊貴妃並無一絲一毫的關係,畢竟楊美女是唐朝人,真武閣始於明代,時間上相差了800多年。明代以降,也沒有哪位文人為之寫詩作文使其名揚天下。“四大名樓”中,真武閣是惟一一座沒有歷史名人為之“加持”的樓閣了。也許因為它地處西南一隅,遠離中國曆朝歷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文人騷客極少涉足,以至於眾人只知江南有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三大名樓”,竟不知還有真武閣。

1637年的秋天,已是五十一歲的旅行家徐霞客來到容州(今天的廣西容縣),遊覽了都嶠山,並在山中的靈景寺住了一宿,後來寫下了數千字的遊記(見《徐霞客遊記》卷三《粵西遊記之二》),但對於距離都嶠山二十餘里之隔的真武閣,徐霞客未曾留下隻言片語。

歷史,在這裡給世人留下一個巨大的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徐老爺子並沒有在他那名垂千史的地理學名著《徐霞客遊記》中提到真武閣?是徐老爺子並不知道真武閣的存在,還是他雖然知道但由於某種原因沒有前往?否則,依徐老爺子的個性,怎麼可能不形諸於文呢?

無法知曉答案。惟一可以確定的事實是:真武閣與徐霞客失之交臂了,或者說,徐霞客錯過了真武閣。

真武閣就像一顆明珠,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但真武閣並不在意世人對它的冷落,從明萬曆元年(1573年)至今,400多年的時間裡,它默默地立在那裡,閒看日出日落,淡觀花開花謝,雲淡風輕,迎來送往,寵辱不驚。

它就像一位隱修的老道,避開俗世的喧囂和煙火,在山清水秀的世界裡吐故納新。

而這,我以為,恰恰是揭開真武閣神秘面紗的關鍵。

在“江南四大名樓”中,真武閣最為獨特之處或許並不在於它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一座樓,也不在於它是用3000餘根格木構件巧妙地拼接而成的木榫結構建築,甚至,也不在於它的地基既沒有堅硬的石頭也沒有牢固的鋼筋水泥而全是河砂,而在於它的誕生和存在似乎都是為了表明一個事實:道家文化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無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駕馬車”之一,道家文化以它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及獨特的美學觀念,塑造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影響和推動著中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據《容縣誌》記載,真武閣經歷過明代萬曆三十三年、清康熙元年、乾隆元年、咸豐十年、光緒五年的5次大地震和3次大臺風的襲擊。每一次地震和颱風來襲,容縣全城民房倒塌無數,大樹連根拔起,連丈七厚的容縣城牆也裂開了巨大的口子,但是,真武閣卻巋然不動,穩如泰山!

不能不說,這是奇蹟中的奇蹟!這是道家文化創造的奇蹟!

中國的道家文化從春秋末期的老子發端,綿延幾千年,發展到明代,進入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

真武閣:一座道家文化孕育下的江南名樓

老子

明朝的皇室統治者對道教和道家文化十分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將道家的經典《道德經》視為“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冊封真武大帝為玄天上帝,從此真武大帝被視為明朝的護國之神。明成祖朱棣認為自己在靖難之時得到了真武神的保佑,故登基後,不僅大修武當山,還把真武神請到了北京,修建了欽安殿,專門供奉。

這種風氣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

歷史的指針轉到了1573年,此時,中國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是萬曆皇帝,這位皇帝對道教的尊崇與他的先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明定陵出土了萬曆皇帝的御用金盔,上面鑲嵌了一尊金制真武大帝坐像,這似乎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道教和道家文化在明王朝的興盛。

此時橫空出世的真武閣,便是道家文化的結晶。

真武閣:一座道家文化孕育下的江南名樓

真武閣

參觀過真武閣的人都會感嘆:支撐真武閣的幾根大柱子擱在石墩上,而石墩擱在沙堆上,幾百年的時間裡,經歷幾次地震、颱風,可是真武閣竟然屹立不倒、穩如泰山!

這其中的奧秘,正是發端於老子的道家文化。《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雲:“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意即靜止是君王,躁動是臣子,君王能夠主宰臣子。而事物是“動動為靜”的,互相轉化,當地震發生時,強烈的地震力是動態的,而真武閣柱墩下的鬆軟浮沙也是動態的,“動動”為“靜”,所以地震的破壞力還沒有傳上真武閣就已經自行消失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闡述了“動”與“靜”之間既矛盾對立又相互轉化的關係: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道德經》第十六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第四十章)

“孰能濁以靜之,徐徐自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曾稱讚真武閣是中國建築史上罕見的“槓桿結構”,而美國建築大師賴特更是直截了當地說:“中國兩千年前的老子就把建築學中最本質的矛盾講清楚了。”

當然,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文化,其影響絕不僅僅是體現在建築上,而是深入到國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中,正如英國學者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

真武閣,這座江南名樓,已成為矗立在歷史中的一個永恆的道家文化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