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作曲:關廼忠,二胡演奏:宋飛,指揮:黎俊平

【樂曲簡介】

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是作曲家關廼忠於2011年為中央民族樂團創作的作品,也是當年“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比賽組委會委約作曲家創作的二胡作品。《風雨思秋》以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女學思想的倡導者秋瑾女士的一生為主題,描寫了秋瑾革命的情操,憂民憂國,為了民族的獨立富強,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用鮮血來喚醒民眾,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整首曲子表現的不僅是秋瑾的人生,更是體現了百年曆史的滄桑與厚重,給人留下的是久久無法磨滅的記憶與心靈的震撼。

【宋飛與二胡】

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民樂皇后---宋飛

宋飛,是中國當代著名二胡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精通胡琴、古琴、琵琶等多達13種絃樂器,被譽為“民樂皇后”。現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第八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音協二胡學會會長,中國弓弦藝術中心主任。

宋飛是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的二胡演奏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她出身二胡世家,其父宋國生教授不僅長於二胡教學,且有深厚的民間音樂修養和作曲方面的成就,為宋飛演奏技巧尤其是基本功的訓練和音樂感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人後,宋飛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很快便脫穎而出,贏得了群眾的喜愛和音樂家們的肯定。1991年畢業,擔任中央民族樂團二胡獨奏演員。1998年就讀文化部民族聲樂、器樂研究生班,學習二胡和古琴。多年來曾出訪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二胡、古琴獨奏;以及高胡、京胡領奏。引起國際音樂界的極大反響。她善於吸取古典的、民間的和西方的音樂營養,對各家各派的精粹勤於鑽研。作為中國音樂家的代表,兩次在美國卡內基、維也納金色大廳等著名音樂廳演奏。

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二胡大師--宋飛

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宋飛與中央民族樂團

她的二胡演奏有點像觀賞大家筆走龍蛇的書法。“北碑南帖”,風韻迥異,宋飛的演奏也是如此:既有北國大漠孤煙、銅鑼鐵馬的豪放,又有江南小橋流水、杏花春雨的旖旎;既有漢隸的古樸蒼勁、又有晉草的婉轉風流。讓人聽起來自然流暢、揮灑自如,與人們的心靈那樣地貼近,那樣的融通、那樣的感人致深。

宋飛眼界較寬、氣魄較大,存博才眾常之志,有卓越大家之象。宋飛的實力,既有《江河水》這樣傳世的經典二胡曲,又有用改革胡琴演奏優秀作品《葡萄熟了》的新創之作;既有神采飛揚、個性鮮明的板胡小曲《哥哥回來了》、墜胡演奏的《河南小曲》,又有膾炙人口、經常演奏的廣東音樂名曲《平湖秋月》(高胡),孫文明的胡琴名作《流波曲》,還有象奚琴演奏的《茅草屋裡的歌聲》、中胡演奏的《草原上》這樣較少演奏但韻味獨特、內涵深厚的樂曲,更有像作曲家吳厚元的《第一二胡協奏曲-紅梅》這樣的大型樂曲。一件樂器的成熟,是一代又一代優秀演奏家們努力的結果;而一件件表現力豐富的樂器,也會成就一個又一個傑出的音樂家。宋飛若是為胡琴而生,胡琴則是為宋飛而鳴。

作曲家關廼忠

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作曲家關廼忠

中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1986年至1990年為香港中樂團第二任音樂總監,1990年移居臺灣擔任高雄市國樂團指揮。2006年任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指揮。迄今為止,關廼忠為二胡一共創作了五部大型協奏曲。據他說,是因為二胡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樂器,他有個很有趣的理論:與演奏者身體貼得越近的樂器,就越有表現力!樂器一定要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才能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並不是誰拉得快,誰彈得快。

【鑑湖女俠——秋瑾】

秋瑾,原名秋閨瑾,華夏傑出革命先烈,民族英雄,別署“鑑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

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秋瑾女士

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鈞的支持下,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並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本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光緒三十一年,秋瑾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復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光緒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秋瑾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錫麟在紹興創辦大通師範學堂,藉以召集江南各府會黨成員到校,進行軍事訓練。後來,秋瑾在該校發展了600多名會員。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洩,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我們的巾幗英雄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

民樂皇后宋飛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悠悠琴聲演繹秋瑾傳奇人生

秋瑾墓

對於為推翻滿清專制帝制、創立民國而英勇獻身的女中豪傑秋瑾,孫中山和宋慶齡都曾給予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遊杭州,赴秋瑾墓憑弔,孫中山稱:“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句,則傳誦不忘。”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秋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