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17 年前的“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學”事件可謂沸沸揚揚,讓人大跌眼鏡。13 歲就被湘潭大學物理系錄取,17 歲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錄取,成為碩博連讀的研究生,他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少年”。可是 2003 年,“神童”魏永康卻被中科院退學,理由是他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自理能力太差,無法融入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原來,魏永康的媽媽為了讓兒子安心學習,從小包辦了所有的活兒,甚至洗臉洗澡都代勞,讓他成為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低能兒。在孩子上高中還餵飯,寸步不離的陪在兒子身邊,以至於大冬天在北京讀研時,他居然穿著拖鞋和單衣去天安門玩,不知道換衣服,不記得考試時間。在北京三年後,他被勒令退學。

也正是“被退學”讓母親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模式的偏激,開始手把手地教孩子做家務,勞動,與人相處,才讓他涅磐重生。2005 年,他來到上海的航天研究機構,並且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成家立業。2009 年,他再次考上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現在在深圳做軟件開發的工作。現在的他,雖然歸於平凡,但不僅能賺錢養家,還能去菜市場買菜淘貨,燒得幾手好菜。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可以說,魏永康媽媽的好心的包辦不僅讓孩子成為了巨嬰,還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沒有時間管理意識,動手能力弱,成為了只會學習的“神童”。而媽媽教育意識的覺醒和改變,手把手地教孩子做家務,從童年重新成長的支持,讓魏永康涅磐重生,再次活出了自己的價值。

可是,現在還有多少的父母甘願做孩子的“直升機”,盤旋在孩子的上方,害怕勞動和做家務耽誤孩子的學習,讓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生活不能自理,成為“草莓族”,“豌豆公主”,“巨嬰”,“啃老族”。

所以,愛孩子就把勞動的機會還給孩子,從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

而且,哈佛大學曾經對波士頓的 456 名孩子進行了長達 20 年的跟蹤研究發現:不管這些人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從小參加勞動的人,即使只在家裡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學業表現要更好,生活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幸福,收入也更高。

一、勞動對孩子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作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

孩子在勞動過程中,會體驗生活,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進一步積累生活的經驗,提高自己的動手和創造力。而 2020 年春天的抗疫攻堅戰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僅是高精尖的科技工作者,醫護人員,還有建築工人、快遞員、環衛工人等等都在全力協作,才有了戰疫的勝利。

所以,勞動對孩子一生有重要的影響。

1、勞動可以對孩子的五感進行鍛鍊,讓孩子更心靈手巧,提升孩子的智力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0-6 歲孩子的大腦神經元在迅速增加,但是隻有在大腦受到刺激時,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就會形成樹突,而樹突通過突觸來相互聯結。突觸越多,神經通路就越發達,孩子就會越聰明。對孩子的大腦的刺激就是對孩子進行五感訓練,觸覺、聽覺、味覺、嗅覺、視覺的多感官鍛鍊。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就是對孩子的多感官刺激。

孩子在兩歲後,就會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立性。他們如飢似渴地觀察周圍的信息,喜歡用自己的雙手去感受,去探索,從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孩子在幫助我做家務的勞動過程中,會觸摸到不同的材質,硬的盆、軟的茄子,聞到辛辣的洋蔥,感受到不同的水溫,都是對孩子多感官的鍛鍊,讓孩子更心靈手巧。大腦的刺激越多,孩子越聰明。

2、勞動不僅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和時間管理能力,還可以增長見識

孩子在跟著我們準備飯菜、洗菜、摘菜的過程中,會學習什麼事情可以同時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同時做,炒菜的先後順序,放鹽、糖的多少,這些都是時間管理能力和數學知識的學習,是生活中的教育,也可以應用在學習中。

數學家波西亞講道: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繫。

孩子會把生活中學習到的知識遷移到學習中,如何安排學科學習,做作業的先後順序,時間管理能力,從而培養她們的責任心、毅力和自信心。

3、滿足國家“勞動教育”的需求,為以後的成長做準備

3 月 26 日,國務院新發布了關於《加強新時代全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意見》的文件,彰顯了國家開始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提上新臺階,讓孩子們在勞動實踐中體會到勞動的價值,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還會讓孩子們意識到勞動不分貴賤,在勞動中培養她們的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甘於奉獻的精神品質。

過去,父母往往重學習、輕勞動,以至於現在的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很多家長對勞動工作者嗤之以鼻,認為白領工作才是體面的。可是,高科技的農民、工人……都需要科技和專業知識來支撐,而越來越少的農二代願意回鄉發展,以至於有文化的農民、工人等都出現缺口。

勞動教育的出臺,也是彌補當今社會對體力勞動的鄙視和輕視,喚起人們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引導老師、家長、社會重視孩子的勞動技能,讓孩子在勞動實踐中增加動手能力和協調組織的能力,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取新知和經驗。

二、幫助孩子從勞動中汲取營養

孩子在勞動過程中,不僅會珍惜我們的一粥一飯以及一草一木,瞭解到各行各業的工作價值,還會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俄國的文學家高爾基曾經在文章中講道: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美好事情的源泉。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從勞動中汲取營養,幫助孩子成長呢?

1、捨得用孩子,不要追求完美,讓孩子體驗勞動的樂趣

傳統的觀念讓很多父母單純以為,只有勤學苦讀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於是,很多父母不捨得用孩子,害怕用孩子就會耽誤孩子學習,影響孩子的學習的興趣。他們錯誤地認為,不讓孩子做家務,不讓孩子勞動就是對孩子的愛。

殊不知,我們所以為的蜜糖其實是給孩子的砒霜,讓孩子成為“富二代”,不知道勞動的樂趣,不知道父母的艱辛,不懂得父母的恩情,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

孩子兩三歲時,有了自我意識,願意模仿我們做家務時,我們要捨得用孩子,讓他們幫忙擦地、掃地、擺碗筷、端碗筷。讓孩子幫忙洗菜、洗碗,即使他們清洗不乾淨,但是對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奇心的呵護才是無價之寶。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在孩子上學後,讓孩子起床後自己整理床鋪;做作業時候,自己整理書桌;寫完作業後,自己收拾書包;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安排玩具的位置和歸類……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都是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

其實,這些所謂的勞動,在孩子的眼中是和遊戲一樣有趣的。可是,如果我們不捨得用孩子,怕累壞孩子,怕用孩子會影響孩子長高,影響孩子發育,孩子就會失去勞動的樂趣,失去體驗生活的機會。

李大釗曾經說過: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所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請捨得用自己的孩子,但不要追求完美,奢求孩子一次做好,而是允許孩子慢慢學會。

2、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還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正確引導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願意探索和嘗試勞動,但是他們的好奇心是有限的,需要我們父母的引導和陪伴。

蔡少芬帶兩個女兒參加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時,有一期任務是到山頂的周爺爺家勞動。原本對 100 個小雞興奮不已的孩子們,在進行到一半時才知道周爺爺家在遙不可及的山頂,被“皇后娘娘戲稱為“世外高人”。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崎嶇的山路,四處亂飛的蚊蟲,讓一行五個人叫苦不迭,連大人都明顯吃不消的路程,兩個小女孩仍然跟隨在媽媽身後堅持著。

在女兒精疲力盡,多次希望媽媽抱抱她,蔡少芬拒絕了女兒的請求,但會同理孩子的感受,說出好累呀,我抱不動你,周爺爺你在哪裡?讓孩子明白不是媽媽不願意抱你,而是媽媽也很累,從而讓孩子體會到媽媽不容易,體會到大人的艱辛,一起同甘共苦。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在孩子累得走不動時,她會拉著女兒的手,鼓勵孩子加油,繼續努力;走累了,就停下來喘口氣,讓孩子觀察山中的蝴蝶,和可愛的草木說話,讓孩子發現路途的美麗,培養孩子的毅力。

後半程,兩個女兒已經累得說不出話來了,只是一聲不吭地躬著身子往上爬時,蔡少芬就沒話找話地問孩子開心嗎?你們開心不開心?周爺爺在哪裡?鼓勵孩子繼續往前走。

而兩個嬌滴滴的女兒,就這樣在媽媽的引導中爬上了山頂,體會到爬山後的樂趣和成就感。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我們父母要身體力行地陪伴孩子,在孩子感覺累時鼓勵孩子突破自己,在孩子想要放棄時,伸手拉孩子一把。同時,給孩子描述勞動後的美好和希望,激起孩子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和鬥志,讓孩子收穫勞動後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做家務是責任,不要用有償勞動來錯誤引導孩子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勞動習慣,喜歡有償勞動的方式鼓勵孩子做家務。比如洗碗 1 元、洗菜 1 元等等,但是我不贊成這種做法。有償勞動不僅會讓孩子養成唯利是圖的功利性,對勞動產生誤解,認為勞動是苦的,喪失對勞動的樂趣,還會在家庭中形成錯誤的金錢觀,用金錢來衡量親情和關係。

(1)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責任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在孩子願意幫我們擦地時,覺得孩子越擦越亂,制止孩子的勞動的慾望;在孩子想自己穿衣服時,覺得太慢了,耽誤時間而包辦了孩子自己做的機會。從而,在我們的不放心和好心的包辦中,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機會,把孩子排除在家庭之外,失去了勞動的慾望和樂趣,失去了家庭責任感的培養。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而孩子和我們一樣是家庭的一員,可能他們最初做得不完美,還會添亂。但是我們都是從不會到熟練的,允許孩子添亂,允許孩子慢,才會有孩子的勞動的利索和熟練。

(2)家庭的責任感是以後社會責任感的雛形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後,就會有家庭責任感,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珍惜父母辛勤勞動的成果,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離不開父母的付出,會懂得感恩。

而當孩子上學後,他們會把家庭的責任感轉化為學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奮發向上,不虛度光陰。而勞動也會讓孩子有勇氣地去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孩子長大步入社會後,他們會把家庭的責任感轉化為社會責任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成果,遵守社會規則,會知恩圖報回報社會。

當一個孩子知道勞動的價值以及如何通過勞動獲得成功時,就不會投機取巧,而會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大腦,用勞動去換取成功和美好的未來。

4、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尊重勞動

勞動不僅僅是體力勞動,是吃苦的體力活,還可以是腦力勞動,而巧思會讓體力勞動事半功倍。勞動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勞動,還有複雜的勞動,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勞動都是光榮的。勞動不僅僅是做家務,還是動手操作、實踐,用腳和手去丈量世界,用全部的感官去體驗世界,是知識的躬身修行。

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尊重體力勞動者的勞動成果,不隨手亂扔垃圾,不破壞公共場所的設施,覺得自己付錢了就可以隨意折損,這也是對勞動人民的工作的不尊重。

3 月 26 日,河南新鄭,“圓通快遞員給中國人民保險工作人員下跪磕頭道歉”的視頻瘋傳。據網友反應,是中國人保前臺的工作人員因快遞員沒打電話通知到貨,於是屢次投訴,要求快遞員當面道歉,才有了兩位圓通快遞員的下跪磕頭致歉。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快遞員沒有電話通知確實失職,可是當面道歉就可以,居然成下跪道歉。快遞員也是勞動者,他們和我們一樣,是靠著自己的雙手掙錢養家的普通人,有自己的尊嚴。這樣堂而皇之的下跪道歉傷害的不僅僅是這位圓通快遞員的自尊,還有整體勞動者的自尊。

尊重勞動者,也是尊重自己。與人為善,也是與己為善。

在 2020 年春天的這場抗議攻堅戰中,除了科研工作者、醫護工作者,還有一批“平民英雄”也在後方貢獻自己的微博力量。加班加點的口罩生產工人,建造火神山的建築工人,堅守疫區送快遞、餐飯的快遞員,清掃醫院的環衛工人……

天才少年因生活低能被中科院退學,不可輕視從小培養孩子勞動能力

沒有這些“平民英雄”的堅守崗位,沒有他們的負重前行,就沒有我們抗疫的勝利。他們需要的不是我們的歌功頌德,而是我們的尊重。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沒有這些平凡崗位的勞動者,就沒有乾淨的街道,沒有整潔的小區衛生,沒有水喝,沒有外賣可以叫,沒有蔬菜可以買。正是因為這些勞動者的付出,我們才有了電、煤氣、水,才有了超市的新鮮蔬菜,才有了乾淨整潔的環境。

寫在最後

孩子在勞動過程中,通過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培養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勞動過程中,突破自己實現了一個個小目標,也是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在勞動中,協調安排事情的難易程度、先後順序,也是對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

猶太人在《塔木德》中寫道:沒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學問更好的了。沒有勞動的學問結不出果實,相反可能導致罪惡。

勞動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感官,讓孩子心靈手巧,還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毅力,應對挫折的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知道感恩,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認識到勞動的價值。

勞動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所以,請尊重每一個勞動者,不論是精英、白領,還是快遞員、環衛工人,我們都是休慼相關的勞動階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