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一声弦乐悠扬长舒,足尖轻点的芭蕾舞者如雪花般出场了!

深圳大剧院内正上演着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与此同时,在2.5公里外不远处的深圳体育场内,亦有“四小天鹅”翩翩起舞。他们凌波微步,配合行云流水……踢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足球。

是的,这幅画面描述的正是中超元年冠军球队——深圳健力宝队。被中国球迷称为国青“四小天鹅”的李金羽、张效瑞、隋东亮、李铁成为了这个新舞台的第一批“舞者”。

十五年,中超联赛云谲波诡。各路“诸侯”,或问鼎中原,或群雄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外球员星光迭代,有老当益壮的豪迈,有后推前浪的热血。篇篇故事犹如投石赶羊一般,影响着中超联赛的走势。

时间长河,难以观察量变的片片水花。变化悄然,需要连点成线的宏观视角。笔者以数据为锚点,描绘中超十五年的变化轮廓。中超各队实力是齐头并进还是渐行渐远?中超的风格是逐渐“尚武”还是越发“羞涩保守”?中超这张试卷对于争冠保级是更为友善还是越发超纲?

数据不会骗人,真相就在眼前。


第一节·分合与兴衰 中超卷轴上的时间碑

十五年,三千三百余场中超比赛,五千多个小时。以24小时算,这场没有硝烟的竞技之战已持续200多天了。球场上的主角,大概也更新了三代。“诸侯”们毁灭新生,此消彼长,像极了一场版图的演义。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三家分晋成为了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中国的职业联赛前有大连万达,中有山东鲁能,近有广州恒大。这些一代霸主的高光时刻家喻户晓。但是,冠军的光芒过于耀眼,掩盖了他们登顶前的来路,掩盖了次次卫冕的惊心动魄,也掩盖了那些与孔明同时代的“周瑜”。笔者将 2004-2018年中超前三名统计出来(表1-1,表1-2)目光不局限于“第一”,我们看看能不能挖掘出更多信息。为了纯粹的研究实力问题,我们不考虑个别年份罚分情况。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2

如上两表相结合,这卷轴的时间碑浮出水面,更加明确。

1、老牌劲旅,经久不衰

十五年中超,共出现45次三甲球队,山东鲁能成为了“上镜率”最高的球队(9次)!中超时代启幕后,山东鲁能一直非常稳定的居于前列(“甲A”时代,山东鲁能一直徘徊在4-6名)。2006-2010年拿到三次冠军,有两次是积分遥遥领先第二名,尽显王霸之气。遗憾的是,鲁能没有形成连冠,亚洲赛场成绩不突出。这也是部分球迷不称这段时期为“鲁能王朝”的原因。“王朝”也好,“称霸”也罢。老泰山并不需要这些虚名标榜。与25年的河南建业队一样,持之以恒的支持中国足球事业就值得人们尊敬。

与山东鲁能相似的还有上海申花和北京国安。中超时代的两支“老贵族”并没有像鲁能那样做过“带头大哥”。但与鲁能一并,是职业联赛以来从未降级过的球队。在2011年这条分水岭之后,上海申花“花色暗淡”。北京国安却“半程青葱”。

2、新的王朝,零星挑战

广州恒大队作为一支“新贵”,却高居历史三甲榜中的第二名。广州恒大队在这张榜单上可谓成色最足!七冠一亚!俨然成为2004年中超启幕后最成功的足球队。2011年,他来了,他带着新的王朝来了。队徽上的星星凑成了北斗,成为广州恒大的军功章。

90年代靠着足球土壤与文化,大连万达横扫千军。二十一世纪初,靠着注重青苗,厚重支持,山东鲁能令人闻风丧胆。但在信息极盛,交流极广,热情极高的10后时代,连冠不像之前那么容易。大家不缺资本,大家都知道苗子的珍贵,明里暗里的运营都驾轻就熟。七连冠看似豪强万丈,背后得使多少力气恐怕只有恒大自己知道。

2012年的江苏舜天、2014年的北京国安、2015年的上海上港他们像刺客一样,差点将恒大的连冠刺个支离破碎。反观2006-2010年的鲁能就没那么幸运,没有一次冠军是卫冕成功的。被北京国安、长春亚泰刺中两回。这些“刺客”球队一直都存在,或踌躇良久,或异军突起。

这些“不懂事”打乱队形的球队往往极具特色,为中超带来积极的朝气,给予一方球迷一段美好记忆,在中超长卷中留下精彩的一笔。如“四小天鹅”的深圳健力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长春亚泰。他们的夺冠历程充满了励志的故事。

还有一些非冠军球队,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强”的津门虎,“专治各种不服”的河南建业,辽足87一代。还有后期默默积累,闪耀一时的江苏苏宁、广州富力、天津权健。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不等球迷们憧憬,亮相之后便走下神坛。这些“流星”球队,有的靠一波青训成功的梯队,有的靠在那个时代实力突出的强援。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闪光球队会越来越少了。过去,也许你进口个新鲜玩意会红极一时,尝试个新鲜打法会令人无解。而当下,信息极大丰富,资本的力量瞠目结舌,鲜有机会让平民球队一飞冲天。硬实力,长期持久的硬实力,将越来越成为中超赛场的主导力量,甚至是垄断力量。新贵的崛起必将走上“广积粮,高筑墙”的踏实之路。

3、二零一一,二零一八

2011年是中超的新篇章。老“大连队”彻底没落,“争霸”兄弟上海申花也隐身江湖。一览众山小的山东鲁能也在2011年后鲜进三甲。北京国安送尽老友,孤独存在。而带着“金元、职业管理运营、商业化”标签的广州恒大一统江湖。纵然各地球队、球迷对广州恒大队“前所未有”的运营方式,以及企图将中国女排成功经验强植国足的行为有些声音。是利是弊,我们交由历史去评判。但不可否认,广州恒大为中超注入了多元的新血液。在下文的数据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拐点都在这2011年。

2015年,根宝在崇明岛上播撒的青苗,终于开花。上海上港队闯入前三,成为对广州恒大形成有力挑战的争冠队伍。2018年,上海上港队结出果实,打破广州恒大的连冠,虎口夺杯!2019年的中超尚未落幕,但可以感受到恒大独大的压倒性优势逐渐消散,并非恒大不强了,而是越来越多头疼的对手加入到锦标的队伍。“合久”的态势渐渐淡去了。“分久”的局面又要重演了?“老”王朝恒大在2018年是偶尔闪失还是就此让位新王?2019年,足协奇思妙想的政策频出,广州恒大强势续命,还想继续享国。中超站在“岔路口”,踌躇迷茫,走势越发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走势已经不是足球自然发展规律的走势了。

2004年中超启幕,2011年成为中超第一个时间关键点,2018年疑似一个转折点。捋清了纵向时间,我们再来看看各队间横向的实力演变。

第二节·高光与至暗 中超诸雄的成绩分化

这是他第八次把球摆在中圈。

这是卡拉斯科不愿提起的回忆。同样也是大连球迷刻骨铭心的伤痛。疼痛是大连队走在复兴之路上的第一难,也是敲醒这头惺忪睡狮的关键一击。主教练马林无法用“运气”、“天气”“裁判的脾气”这些灰犀牛的词汇搪塞。因为惨烈的分差意味着实力上客观实在的碾压。看看这些一家欢喜一家愁的比赛吧!从大比分中,我们可以窥得中超各队成绩分化的真实面貌。

1、棋逢对手到云泥之别

除了上海上港8:0战胜大连一方。大分差比赛还有2017年上海申花8-1战胜辽宁宏运和2015年广州恒大7-0战胜重庆力帆(甲A时代还有实德对八一、国安对申花)。这些极端的赛果在十五年联赛长河中大概要1100场才能碰到一次。更有趣的是,区区三场超大比分的比赛,竟然集中出现在近五年中。难道是在暗示我们中超联赛队伍间的差距在近五年里逐渐拉大吗?笔者将历年净胜2球以上比赛结果统计如下,看看能不能发现规律。(表1-3、表1-4、表1-5)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3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4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5

注:2008年武汉光谷比赛全部3:0判负,智能清除该项数据。这也影响到了2008年该数据的研究价值。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11年之后,净胜2球、3球的趋势在走高。净胜4球、5球及以上的数据由于出现频率过少没有表现出趋势。我们再进一步将净胜3球及以上的比赛打包统计,得出表象为:2004-2007年大比分的趋势在下降;2008年数据受到武汉光谷队影响抛开不看;2009-2018年是向上趋势,近4年,增幅尤为明显。

果然,中超中碾压的情况出现的越来越多了。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些惨案?是一个“魔头”?还是一撮“团伙”?还是“菜鸡互啄”?笔者收敛一下用语,归纳推理如下:

①中超可能是“君主制”:存在一支“独霸”球队,他实力碾压群雄,经常制造“惨案”。

②中超可能是“寡头制”:存在一波“BIG集团”,他们实力相近且明显胜于第二集团。他们在制造“惨案”

③中超可能是“民主制”:大部分球队都功力相近,状态起起伏伏,在互啄中互送“惨案”。

我们明确了成绩分化愈发明显的结论,下一步将进一步探寻,分化的具体模样。

2、零和游戏到BIG集团

我们可以大致把中超联赛看作一场“零和”游戏。每支球队都将面对30轮比赛,理论上都面对着90个积分的“大矿山”。不考虑平局的话,赢了三分归你,输了三分归对手。这就会造成“贫富差距”,很可能出现90%的积分集中在10%的球队手中。我们需要找到“贫富划分线”。

假定一支球队,在这场“零和”游戏中不赔不赚,他实力正好处在联赛的最中间。即30轮比赛中10场胜利,10场平局,10场失败,获得40个积分,这40分,就是“联赛贫富线”。

2004年中超共12支队伍,22轮比赛,中轴线约为29分;2005年中超14支队伍,26轮比赛,中轴线约为35分;2005、2006中超15支队伍,28轮比赛,中轴线约为37分。我们看看,历年中超,这个“联赛贫富线”都排在什么位置上。倘若这根线在积分榜前列,说明少数球队赚取了多数球队的积分;这根线居中,说明大家实力分布均衡,强弱五五开;这根线居后,说明个别球队达不到这个联赛水平,严重拖累了平均分。(表1-6)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6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积分渐渐向“豪强”集中。近几年,1/3的球队占据了近50%的分数(如贫富线为6,则积分聚集在前5名),而2019赛季,截止22轮,50%的积分集中在前3名的球队,集中的趋势快逼近法甲了。

“贫富线”也好,积分榜平均分也好,都只是看到个趋势走向。想再进一步精准的在“君主”、“寡头”、“民主”中做出定论,就必须逐年进行研究了。首先,我们要将数据点切换成画面。将历年积分排名做成柱状图,清晰看出得分的集团化分布(为了更清晰看到各集团,笔者将积分差距放大,分别做了3次方)(表1-7,表1-8)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7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8

为了方便分析,笔者再将集团做成模型图(表1-9)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9

图中客观信息归纳如下:

①2004、2005中超初年,深圳健力宝强势崛起。同时,大连王朝余热未散。这两年以“君主制”姿态呈现,深圳健力宝与大连实德分别遥遥领先第二名获得冠军。中游部分,2004、2005年基本成“等差”递减排列,形成4-5个集团。

②2006-2010年,这是山东鲁能称霸的时期,分别在2006、2010两年大积分领先第二名夺冠。这段时间,第一集团在逐步扩大,07、08、09三年,有多支球队可以参与争冠。“一超多强”是这段时期的代名词。“君主制”在向“寡头制”过度。中游部分,在这段时期出现了第二集团。大概有3-5支队伍,与第三集团拉开档次,但不足以挑战冠军。用当今的话说,出现了“无求无欲”的集团。

③2011-2018年,广州恒大横空出世。本来逐渐走向“寡头制”的中超,回归“君主时代”但是广州恒大这个王当的实属不易!随着中超的发展,强队在变多。独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除了2011年、2013年广州恒大绝对领先第二名夺冠。在其余的年份,“总有诸侯想害朕”。2012年、2014年、2015年尚且只有一支球队威胁到广州恒大的卫冕。而2016年之后,有3-4支队伍可以觊觎冠军宝座。广州恒大的“君主制”成色是足量的,但看起来更像是“分封”,强悍的诸侯真不少。

中游部分,形成了“肥肚”。除去争冠集团,其余的球队不差上下,猜猜谁降级成了赛季末的悬疑大戏。

从2011年起,榜尾总有一支与中超完全脱节的“副班长”存在。他们直奔中甲,没有丝毫的留恋。降级的悬疑就在剩下的一个名额上,颇有“俄罗斯大转盘”的风味。

题外话,我们总嚷嚷扩军,从近几年“牌面”来看,裁掉不中用的最后一名看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当然,裁军是一句玩笑,不会有这样的逆势。看看中甲排行榜吧,近1/3的球队有机会冲超。那么扩军是扩一两个?还是扩上来中甲整个冲超集团,使中超有强有弱更有层次呢?大家可以自行评判。

综上所述,我们简单归纳一下。

2004—2005年:依旧有甲A的影子,一支独秀的霸主时代。

2006—2010年:山东鲁能“一超多强”且积分阶层出现。

2011—2018年:分为三个阶段。11-13年,广州恒大一家独大;14-15年,出现“大小王”,第二集团突起,与身后球队拉开距离;16-18年,第一集团扩充成BIG3或4,第二集团无忧无虑,其余球队几乎无差别的归入第三集团。保级由“黑天鹅”事件转变为“灰犀牛”事件。这期间,总有一支“副班长”实力与中超联赛不匹配。

看清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对近未来做一个预测了。18年上海上港夺冠,打破了广州恒大的连冠势头,想有所作为的俱乐部越来越多,BIG集团的成员想必会再次扩张。16支球队很可能分化成一半争冠组和一半保级组的两极趋势。

阶级分化的结果就是阶级内的竞争,敌手更加明确了。弱队需要盾牌守卫自己的积分,强队需要利矛掠夺更多的积分。我们遇到了春秋时期那个楚国人遇到的灵魂拷问,矛利还是盾坚?这一问也影响了中超的风格走向。中超是一员魁梧的武将,还是智取的谋士?我们用数据摸“象”,力图观察全局。

第三节·1:0主义与最低消费 中超在“功利”与“精彩”间的性格选择

1994年,国际足联一记“获胜三分制”,为足球送来了1:0主义。

足球在“功利”与“精彩”间岔开两路。在这两条路上着墨轻重,成为了一个联赛的风格体现。还别说差距真的很大!

1、互交白卷与一球小胜

在玩足彩的时候,不知大家如何看待平局。是否在潜意识里觉得买平局更冒险一些呢?其实这种意识并没有错。平局在现代足球中的出现概率远低于分出胜负。但如果你想搏一下“别墅靠海”,也不能盲目,不同的联赛,平局出现的概率差距蛮大的呢!

比如说轰轰烈烈的英超,2018年380场比赛中,平局占比18.42%,净胜一球占比33.68%。而近邻韩国K联赛,2018年182场比赛中,平局占比28.79%,净胜一球占比38.38%。我们参与竞彩的话,在英超比赛中买平局命中率不到两成。在K联赛买平局,有近三成的概率获奖。如果再告诉你K联赛2017年的表现(平局占比30.8%,净胜一球占比44.95%)。比分净胜不出一球的概率高达75.75%,是不是更加夸张?K联赛真是讲究中庸之道呀!

那么中超怎么样?(表1-10)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0

自2011年以来,中超的平局走向一路下滑。2018年的平局占比介于英韩之间(英超18.42%,K联赛28.79%)!我们再来看看小胜(1:0)的统计情况。(表1-11)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1

在1:0数据上,中超再一次介于英超33.68%和K联赛38.38%之间。笔者无法穷尽世界的联赛,看看中超排在何处。但跟自己比较,中超的平局与1:0在逐渐减少,大概占到六成,出现两球及以上的胜利高达四成。

从平局与1:0主义说开去,看来中超没有走上实用主义“智”的道路。我们暗自窃喜,作为中超球迷,每场比赛都有大概率看到较多的入球,高潮一波接着一波,这是接近英超的快感呀!真的是中超“武力高强”打的风生水起么?会不会就是一群“莽夫”在群魔乱舞呢?

要知道K联赛的中庸无趣,主要原因是不依赖实力明显高出国内球员几个档次的进攻外援,而且各队防线值得称道。而英超精彩绝伦,也是因为攻防转换极快,净比赛时间高。那中超呢?恐怕数据的相近只是“小无相功”的表像,内核差得远吧!

造成这种虚假“威猛”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进攻靠外援团,本土堆叠防守”,在阵容配置上出现了不平衡。其次,外援越发高级,与本土球员差距过大,在队员实力上出现了不平衡。最后,本土球员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主要表现在中生代球员集体走弱;30岁以上老将普遍占据主力;U23政策下,阵容中不得不出现相对短板。三个“不平衡”导致中超的发展不够“踏实”,颇有“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之风。

总结来说,在表象上,中超走上了“尚武”的道路,风格特点接近“粗暴”、高效、功利。而背后隐藏着“攻强守弱”、缺乏系统、浮躁等不足之处。

我们利用平局与小胜确定了中超“尚武”的大趋势。研究至此,仅仅是印证了我们的感性认识与数据相符罢了,想发现点新鲜的秘密还需要深入研究。

2、强队崛起与大比分

平局小胜走低,必然是大胜的走高。最逆天的球队,是2013、2014年的广州恒大队,净胜三球以上的胜场竟达到12、11场,几乎1/3的联赛都在狂欢中度过。伴随着广州恒大的摧枯拉朽,“最低消费”的slogan潜滋暗长。好像这样的傲气前无古人。当年的万达、鲁能,以及曾得过冠军的深圳健力宝、长春亚泰、北京国安也是这般疯狂吗?有没有哪支队伍默默无闻,步步为营,依靠小胜夺冠呢?中超怎么就进化成如今的模样?我们且看统计:

注:

(表1-12)历年中超中获得大比分胜利(净胜三球以上)的次数统计,取前三名球队。如2004年,辽宁中誉获得过4次净胜三球以上的比赛,这个次数在当年联赛中排名第一。

(表1-13)历年中超获得过净胜三球以上比赛的队伍数量。如2018年16支中超队伍中有15支实现过净胜三球以上的胜利。

(2008年武汉光谷退赛,数据影响研究,不计入统计)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2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3

通过两张图表我们得到以下信息:

①2011年之后,大胜次数开始掌握在少数强队手中。且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②历年积分榜排名与大胜次数排名基本相似,没有当年冠军队伍在大胜次数上落后的情况。

③在单赛季中获得大胜的球队越来越多,2011年,有5支球队在整个赛季里没有获得过大胜。2018赛季却只有1支球队没有获得大胜。

足球本身是矛与盾的对弈,在中超却变成了矛与矛的自杀式互扎。中超各队都将重兵集中在进攻线。导致任何球队都有可能完成一场大胜。即便面对保级球队,你若掉以轻心,也会让你一地鸡毛。“头重脚轻”是造成中超“尚武”的直接原因。

其次,净胜三球的达成,既要能“打江山”还需要“守江山”。灭敌三千,自损也三千,想玩“最低消费”也是痴心妄想。如果你好奇,把表单中历年大胜次数最多的几只球队的失球数拿出来看看,都是优秀的存在。中超优质后防球员像“稀土”一样稀缺,而这份资源被为数不多的强队垄断。少数球队带盾上阵成为中超“尚武”的主要原因。

最后,在进攻线上排布大牌外援,在后防线上垄断稀缺本土资源。在“贫富线”之上傲视群雄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球队实力还有成堆的钞票。2011年后的中超,资本在燃烧,磨盘在推鬼。四溢的金元泡沫成了中超这副模样的根本原因。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我们发现了“预言”规律。当一支球队在联赛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开始大胜,那么他离冠军真就不远了。2013-2015年,上海上港三年中均获得大胜榜第三,2016年第二,2017年上海上港第一名,2018年他们就拿到了冠军。前一两年的大胜表现是可以预言出尚且低调但羽翼渐丰的“夺位者”。

我们通过平局拉开大幕,进而研究了1:0小胜,发现我们的联赛在面子上是“尚武”。我们用大比分的数据挖掘“尚武”性格的形成原因。中超“整体”的形象被我们描绘的大致清晰了些。作为“部分”的各家球队在这个“场”中争先恐后,他们无非在意两件大事——争冠与保级。

第四节·登基加冕与贬为庶人 球队在求索还是中超在选择

1、“正班长”

作为“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他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中超的最高水平。以2018赛季为例,中超班的第一名上海上港队,积68分,场均2.27分,净胜44球,场均1.47个。而“快班”英超,18/19赛季第一名曼城队,积98分,场均2.58分,净胜球72球,场均1.89个。同样是联赛内的头牌,但成色不同。笔者再把熟知的几个联赛拿来比较比较。(表1-14)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4

图表按场均积分排名,大概是“成色”最直观的体现。排在最末的是J联赛的川崎前锋。川崎前锋场均积分少的情况下拿到冠军,是不是说明,J联赛能够竞争桂冠的球队比较多?分数被大家伙稀释了?事实确实如此,日本J联赛中第6名到第17名只差10分,几乎等差数列从大到小以1分分距均匀分布下来。反观排在前列的英超、法甲的头牌,这得踩在多少只弱队的“尸体”上才能获得如此高的场均得分?

而中超呢?

榜单中不上不下的上海上港,告诉我们,中超既没像日本联赛那样“平均主义”也没有像英超、法甲那样“地主横行”。这个班级不像日本,全班跟你水平相近,想考第一需要格外努力外加一些运气。这个班也不像英格兰、法国,有一撮实力远胜于你的对手,翻身爆冷得靠奇迹。中超这个班,从世界联赛角度看,夺冠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

如果想得到更清晰的答案,还得自己跟自己比比。(表1-15)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5

曾提前几轮夺冠的豪迈球队,如大连实德、山东鲁能,都以遥遥领先的分数(65分、69分)为骄傲。在2011年之后这些骄傲分数却成了冠军的常规操作。争冠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从成色来看,2013年的广州恒大队场均得分最高,其次是2005年的大连实德,2006年的山东鲁能。通过数据我们得出争冠的基本要求①65个积分以上;②场均2个以上进球;③场均只能丢1个球。跟自己比较的话,争冠这条路越来越崎岖了。

另外,在统计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个与正文无关的规律。冠军不一定是进球数最多的那几个球队,但一定是丢球数最少的那几个球队。05年的大连实德、06年的山东鲁能、13年的广州恒大,这几个亮丽的冠军都建立在优势明显的少量失球数上的。

我们再来关心一下排尾的“副班长”前面的那个保级兵。

2、“副班长”前面那位保级兵

个别年份没有降级球队,2008年武汉光谷不在统计范围。我们就以联赛倒数第三(保级线球队)作为研究对象,避开政策因素,专心足球世界。(表1-16)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6

自2008年扩编制16支队伍后,保级的平均线大约为32分。想要保级还要做到,场均要进到1个球,场均失球数在1.5个以内。与争冠相比,保级的达成难度相对小一点。从数据来看2009年、2016年的杭州绿城、2018年的长春亚泰降级最为“冤枉”。

另外,与上文一样,再说一个与正文无关的规律。降级球队不一定是丢球数最多的那几个球队。但一定是进球数最少的那几个球队。两个跑题规律结合起来,大致可以说:争冠靠防守,保级靠进攻了!所以想争冠的球队下一步往哪发展?想保级的球队该抓哪根救命稻草,不辩自明。

3、位于“正副班长”之间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对比一下争冠(第一名)与保级(倒数第三)之间的距离。以此视角再来描绘一波联赛的轮廓画像。(表1-17)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表1-17

冠军分数相对保级分数,更波动一些。但任凭你怎么波动,保级分数一直保持32分左右。似乎两条线的关联性非常小。这又从一个角度印证了,我们的联赛逐渐变为两个联赛,争冠联赛与保级联赛。两个集团的划分在逐步明显。

笔者认为中超未来争冠集团将由BIG3或者4、5逐步扩大到BIG8(联赛半数球队)。宏观方面,有两条改革方向。一是像K联赛一样16支球队进行主客场联赛(常规赛)后分为争冠联赛与保级联赛,再进行小联赛内循环(季后赛)。二是较大幅度扩军,引进第三集团,使得联赛保持三个阶层的梯度化。这两条路各有优缺,但联赛继续保持一动不动就背离联赛实际情况,不与时俱进了。

综上所述,在中超这张大试卷里,争冠的试题越发的难了,而保级的试题难度没怎么调整。我们也在这一节中再次发现了,中超军团分层的趋势。我们甚至通过进球数与失球数,发现了夺冠保级两条路上的攻防秘密。

结语:

至此,笔者对文章之初的三个问题做了分析回答。通过冠军及名次排序划分了中超的时间节点。通过大胜、“贫富线”、积分排名情况分析了中超球队的格局变化趋势。通过平局、小胜、净胜球,分析了中超走上了火力爆开之路。通过冠军、保级的分数分析了中超难度变化。其实在三个问题抛出之初,大家都对答案心知肚明。笔者无非通过三条线索,力图为大家描绘这十五年中超的自身变化。数据均取自中超官方积分榜、详细比分。行文难度在于对这些稀松平常的数据加以分析和整理。

作为笔者研究中超的初篇文章,就像小母鸡的头生蛋,带着血丝还很弱小。一方面饱含着笔者作为球迷的真挚情感,另一方面文笔逻辑尚有不足。期待着广大同道中人共同讨论,指点迷津。

“数随球动”系列一:数读中超十五年,山重水复路遥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