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报国无门,求索不已

高适善于写边塞诗,是“边塞四诗人”之一,跟岑参合称“高岑”,年轻的时候喜欢游历各地,崇尚游侠之风,后来经过几次科考并中第,开始踏足官场。高适历经官场沉浮和安史之乱,写下了反应当时现实生活的诗,题材和内容多样,有《高常侍集》流传至今。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报国无门,求索不已

高适本是将门之后,其祖父高侃是唐朝前期名将,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是高侃少子。高适小时候,高崇文任韶州长史,高适随至岭南多年,父亲去世后,始回内地,居宋中(今河南商丘)。由于父亲去世早,高适又年少,家中境况,已渐窘迫,有时竟不得不“求丐取给”,靠亲友资助度日。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高适西游长安,生平第一次赴京求仕,他走的是荐举一途,想以自己的才华,获得贵人赏识举荐,迅速入仕,大展抱负。时值玄宗初政,尚属开明,但君主专制任人唯亲的通病,已然明显。像高适这样的家境已近破落的毛头小子,所谓“屈指取公卿”,纯系白日做梦,压根儿没门。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报国无门,求索不已

“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志在必得而去,一无所获而归,高适好不晦气。家中既无良田,宋中又非故土,加之连年灾荒,种地捕鱼,所获甚少。“世情恶疵贱”。入仕不成,务农歉收,高适遭尽乡里白眼。但高适就是高适,他志存高远,很快就振作起来,如拂微尘,摆脱初次受挫的不快,全身心地重新投入耕读生活。

自己满腔赤忱,在位者却漠然视之,这反差也忒大了。十二年前,西游长安,走文路,没门;如今千里赴边,走武路,遭拒。这要放在一般人,早灰心了。高适不然,继续深造,继续等待。渐渐地,高适的人品襟抱、文武才华,在士大夫阶层,广为人知了。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报国无门,求索不已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下诏开制科试,令五品以上官员推荐“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智勇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之举者”,到朝廷应试。史称: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勇“以安危为己任”,又系文武通才,完全符合推举条件。经时任通事舍人的杨公举荐,高适被朝廷“征诣长安”。却没考中,自然不获任用。

三次求索,三次铩羽,高适也习以为常了。高适有诗自述:“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四十多岁了,仍孜孜矻矻,精进不已。虽然“五十无产业”,已步入老龄,家境仍窘迫依旧,却“心轻百万资”,落第还家,继续以耕读为业,继续等待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