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物理學上,弦理論曾經主導科學對大統一理論的研究,後來又一度認為失敗,不管怎樣,弦理論還是在物理學上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路,對科學的探索有一定的貢獻。而且至今,大統一理論並沒有完全確立,或許有一天,弦理論又再一次登上科學的頂峰。

物理學上,對宏觀宇宙及微觀宇宙(量子世界)的解析,現在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及量子理論支撐著,但是兩個理論卻未能統一。只能夠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因此,我認為兩個理論一定有某些錯誤存在著,才使它們不相容。

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量子理論中,一切物質以基本粒子構成,而弦理論認為,構成物質的不是粒子,粒子只是弦不同形式的表現,弦有的很長,有的短,有的呈環形結構,那為什麼我們在物質世界發現粒子的存在?是不是觀察角度問題?例如你看一根圓棍子,打橫水平看是一根長的棍子,但是如果從棍子的端頭直視看,棍子只看到一個圓平面。類推下去看一條線,橫看是一條線,豎看是一個點。那麼我們一直看到的粒子,是不是豎看的弦呢?

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有科學家提出,宇宙存在十維空間,弦跟粒子的形態,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不同空間的形態,在不同的空間,弦跟粒子不同地呈現出來,物質也在不同的空間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因此,科學家們一直未能實現力場的統一理論,恐怕就是我們的宇宙同時存在不同的空間,微觀世界跟宏觀世界的宇宙,或許是一個不同的空間,因此描述宏觀世界的相對論跟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理論無法做出一個統一理論。

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在愛因斯坦年代,已經發現量子糾纏理論,一顆粒子總會有另外一顆粒子跟它對應糾纏,而且粒子的糾纏狀態會不受距離限制,遠在宇宙邊緣的距離,粒子間也會引發糾纏態,這個有違愛因斯坦的光速不可超越理論。大家想想,一個粒子在地球自旋,遠在銀河系邊緣的一個粒子受到地球這個粒子的干擾,也做出干擾反應,而且是幾乎同一時間,就算光速根本達不到這樣的速度。是什麼令到這個粒子有反應的呢?

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我跟大家舉一個例子,假如有一條長長的透明光纖或者膠線,兩頭端點塗上紅色。然後我們把這條線放進一個平靜的湖面,我在一頭旋動線的一端,在另外一端的人會發現,有個紅點也在動,而且莫名其妙地在動。因為另一端的人只看到線的一端那個紅點。並不知道紅點是一個線的端頭,兩個紅點由一條透明的線連接著。我們用這個例子嘗試解析一下量子糾纏。地球上的粒子會不會也跟銀河系邊緣的粒子形成一根弦,而中間那段鏈接線我們根本沒有發現,因此,地球上的粒子運動時,通過鏈接線構成的整體也一起運動,被觀測的銀河系邊緣的那個粒子也在同時運動。量子糾纏是不是就這麼簡單?這只是我的一些猜想!

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或許你很難理解怎麼有這麼長的弦,地球至銀河系邊緣估計有幾萬光年,一條如此長度的弦確實讓我們難以想象,但是,我們想象不了並不代表不存在,例如我們的黑洞,引力之大,連光都逃脫不了,例如我們的宇宙,也是無窮大,我們根本想象不了宇宙的邊緣是什麼,例如宇宙的產生,以後宇宙會否覆滅,等等。因此,一條几萬光年的弦,甚至更長的弦,一定也有可能存在。

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弦論在某程度上給我們在科學探索上提供了一些新方向,對比相對論,弦論只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嬰兒,一個嬰兒過早夭折確實令人心痛。或許我們再給予多一些照顧,多一些養分,嬰兒是不是可以繼續成長。在科學界中,很多理論都是在誕生,否定,再成長的道路上,科學的探索一直是扇敞開的大門,只要有理論根據,如果再加上實驗的論證,那麼理論就基本成立。但是宏觀世界跟微觀世界,很多猜測根本不能用實驗去論證,例如黑洞。例如夸克世界。我們只有採取包容的心態,才可以讓不同的觀點意見得以發揮。希望弦論再一次在物理學上發光發熱,實現人類的萬物論!

為何相隔幾萬光年的粒子都會互相超越光速干擾?或許弦論可以解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