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決定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的石油因素

1939年全球10大產油國,分別是美國17094.6萬噸,蘇聯3030萬噸,委內瑞拉2996.7萬噸,伊朗973.7萬噸,印度尼西亞794.9萬噸,羅馬尼亞620萬噸,墨西哥613.8萬噸,伊拉克396.3萬噸,哥倫比亞330萬噸,特立尼達和多巴哥286.5萬噸。


石油決定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的石油因素

數據分析來看,德國、日本都是“貧油國”,現代化戰爭需要大量的石油。因此,沒有產油國的支持,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沒有能力把戰場持續下去。德國之所以採取“閃電戰”,關鍵原因就是德國石油嚴重依賴進口,國內石油儲備只能支撐短期戰爭。就象司馬懿對付諸葛亮,“坐食而制之”,沒有糧草你諸葛亮再厲害也只能退兵。

日本作為“貧油國”,竟然能夠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還能把戰爭持續到1941年,背後就是頭號原油國美國的支持。美國向日本出售武器和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資,這才幫助日本能夠把戰爭持續下去。可以說日本侵華戰爭其實是美國“僱傭”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日本從中國掠奪的大量財富通過購買美國的石油等戰略物資流入美國。美國明知日本是“搶劫犯”,卻接受日本的“賬款”向日本提供“殺人武器”,這已經是“共同犯罪”。

1941年美國對日本停止出售石油等戰略物資,這才迫使日本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既然不能從美國獲得石油等戰略物資支持,而美國的飛機、坦克、軍艦都離不開石油,日本就只能轉而去掠奪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距離日本最近的就是印度尼西亞即荷屬東印度,這是全球第五號產油國。英美竟然不能判斷日軍進攻方向是盛產石油的馬來群島,竟然在中太平洋甚至南太平洋與日本徵戰,也是奇葩。


石油決定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的石油因素

德國作為“貧油國”,更需要大量的石油支持。德國當時能夠短期內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甚至偷襲波蘭、偷襲丹麥與挪威、偷襲法國與比利時及荷蘭,靠的就是蘇聯作為德國的“幫兇”。蘇聯作為全球第二號原油大國,支持“貧油國”德國佔據了幾乎整個西歐。希特勒摧毀英法聯軍甚至轟炸英倫,幫助德國坦克奔馳幫助德國飛機翱翔的石油,就是來自蘇聯。

沒有兩個原油大國美國與蘇聯的“輸血”,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沒有能力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畢竟它們都是“貧油國”。德國、日本其實為蘇聯、美國崛起做了嫁衣裳,它們不斷侵略獲取的累累財富,很大一批通過購買石油等戰略物資變成了蘇聯、美國的“國民收入”。石油貿易,原來是法西斯國家向美國、蘇聯的“洗錢”。

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後,它的主要石油來源就是羅馬尼亞,靠近德國最近的產油國就是全球第六號產油國即羅馬尼亞。後來英美也是搞笑,雖然對羅馬尼亞油田進行過多次轟炸,但戰略轟炸的主要目標卻是德國的城市。英美如果1942年兩棲登陸奪取克里特島,然後以克里特島與塞浦路斯島為基地不分晝夜轟炸羅馬尼亞有點,或者是英美把大轟炸一半的炸彈都投向羅馬尼亞油田與輸油管道、鐵路線、公路線,德國人還能支持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