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社成為貧困戶增收“穩定器”

農民合作社成為貧困戶增收“穩定器”

農民合作社成為貧困戶增收“穩定器”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段睿珺通訊員張蘭陶攀

春暖花開的四月,農村到處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記者走進靈臺縣新開鄉寺溝村農興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看到,菜農們忙著鋤地、栽苗。與往年春耕生產不同的是,今年的工作場景是分散勞作,在努力做好生產管理的同時也要做好疫情防控。

連永傑曾是老屋社的貧困戶,由於妻子長年患病,他也無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維持生計,雖然在政府的幫扶和他的努力下終於在2018年脫貧,但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行業無法復工復產又讓連永傑陷入苦惱。

連永傑告訴記者,“往年我一直在縣城打工,今年受疫情影響,工地開工都比較遲,加上我媳婦也有病,我就到村上的大棚裡打點零工,離家也近,一方面能捎帶的照顧媳婦,再一個也能增加點收入”。

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兩不誤,寺溝村提前謀劃,採取有力措施,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有序吸納貧困戶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前提下,搶抓春耕備耕生產,為今年農業增產增收打好堅實基礎,防止因疫情導致返貧。

“農興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社今年種了30多個大棚,主要種的是西紅柿、甜瓜。今年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人沒有外出務工,我們就把村上的貧困戶叫來在大棚裡幹活,每天70元,年底還有配股分紅,兩方面結合在一起可以鞏固貧困戶的收入”。靈臺縣農興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靈珍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靈臺縣不斷鼓勵農民合作社創新經營模式,解決群眾就業難、收入低的實際問題,以合作社為載體,幫扶帶動貧困戶,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切實從“輸血式”向“造血式”的扶貧方式轉變。

农民合作社成为贫困户增收“稳定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