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冠心病常用治療藥物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冠心病又叫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其病因是由於血脂代謝異常,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逐漸沉積於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由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臟冠狀動脈管腔變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現將冠心病常用藥物做一總結。

全面分析冠心病常用治療藥物

冠心病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將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症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種臨床類型。

近年來臨床趨向於將冠心病分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和慢性冠心病,前者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後者包括穩定性心絞痛、無症狀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和冠狀動脈正常的心絞痛(如X綜合徵)。


冠心病作用機制

心臟作為一個泵血的肌性動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夠的營養和能源,冠脈循環是供給心臟營養的血管系統。當動脈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冠狀動脈狹窄逐漸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臟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就會發生胸部不適,即心絞痛。


冠狀動脈管腔狹窄<50%時,心肌供血一般不受影響,管腔狹窄50%~70%時,靜息時心肌供血不受影響,在運動或者激動時,心臟耗氧量增加,可引發心臟性暫時性供血不足,引起慢性穩定性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指介於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組臨床心絞痛綜合徵,與穩定型心絞痛相比其疼痛發作程度更重,發作時間更長,發作頻率也較高,往往服用硝酸甘油難以緩解。


如果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常常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特別是已經發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會伴隨有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產生因素

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涉及多種因素,其中有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年齡、性別、遺傳等;也有可以控制的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吸菸、缺少體力活動、心理精神因素等,這些因素都是冠心病發生的重大推力,冠心病的一級預防正是針對這些可以控制的危險因素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


全面分析冠心病常用治療藥物

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的目的是改善症狀、防止病情進展,其預防的“ABCDE”方案如下:

A: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和阿司匹林

B:β-受體阻滯劑和控制血壓;

C:戒菸和降膽固醇;

E:運動和健康教育。


冠心病傳統的診斷方法主要根據症狀、心電圖、血脂、運動負荷試驗和心臟超聲等作出診斷,但是敏感性和特異性不高,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它的檢查創傷輕微,檢查一般僅需10~20分鐘,再根據血管情況選擇進一步治療方案。


冠心病的臨床治療主要包括三種治療方案: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心外科搭橋手術,其中的藥物治療是最基本的治療。


全面分析冠心病常用治療藥物

冠心病常用藥物分類


全面分析冠心病常用治療藥物


硝酸酯類藥物

硝酸酯類藥物是臨床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藥物之一,是抗心肌缺血的血管擴張劑的首選藥物,其中硝酸甘油是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常規緩解用藥。

對於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先靜脈給藥,病情穩定、症狀改善後改為口服或皮膚貼劑,疼痛症狀完全消失後可以停藥。

硝酸酯類藥物持續使用可發生耐藥性,有效性下降,防止發生耐藥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足夠長(8~10小時)的無藥期。硝酸酯製劑可與β-受體阻滯劑或鈣通道阻斷劑聯合應用,比單獨應用效果好。

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引起的心絞痛患者均不宜使用硝酸酯類藥物。


抗血栓藥物

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體拮抗劑以及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阿司匹林,所有冠心病患者沒有禁忌證應該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對胃腸道的刺激,胃腸道潰瘍患者要慎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或西洛他唑作為替代治療。

抗凝藥物通常用於不穩定型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以及介入治療術中。


溶血栓藥

溶血栓藥可溶解冠脈閉塞處已形成的血栓,開通血管,恢復血流,用於急性心肌梗死發作時。心電圖出現典型ST段抬高表現的急性心肌梗死者,如無禁忌證,應立即進行溶栓治療。而對於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不僅無益反而有增加心肌梗死的風險。

全面分析冠心病常用治療藥物

STEMI常用溶栓藥物


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既有抗心絞痛作用,又能預防心律失常,長期服用可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在無明顯禁忌時,β受體阻滯劑是冠心病的一線用藥。

使用時從小劑量開始,逐級增加劑量,劑量應該以將心率降低到目標範圍內。要求用藥後靜息心率降至55-60次/分,嚴重心絞痛患者如無心動過緩症狀,可將心率降至50次/分。

β受體阻滯劑禁忌和慎用的情況有哮喘、慢性氣管炎、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功能不全等。

PAD及嚴重抑鬱是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相對禁忌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可謹慎使用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對變異型心絞痛的療效有爭議,一般不應用。


鈣通道阻斷劑

可用於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和冠脈痙攣引起的心絞痛,是變異型心絞痛的首選藥物。且鈣通道阻斷劑適用於幾乎所有的高血壓類型,其中二氫吡啶類CCB優先適用於容量性高血壓和合並動脈粥樣硬化的高血壓患者。

非二氫吡啶類CCB可鬆弛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其負性肌力效應較強,代表藥物地爾硫卓和維拉帕米有減慢房室傳導作用,可用於對β受體阻滯劑有禁忌患者的替代治療。不與β-受體阻滯劑聯用,以免出現心動過緩、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不宜用於已有嚴重心動過緩、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和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患者。

穩定型心絞痛合併心力衰竭必須應用長效CCB時,可選擇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可應用於已知冠心病患者的二級預防。

對於穩定型心絞痛合併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高危冠心病患者均應使用ACEI。

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發生心肌梗死合併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或合併有糖尿病者,尤其應當使用此類藥物。如出現明顯的乾咳副作用,可改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用藥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壓偏低,由於ACEI/ARB可引起急性腎缺血腎小球灌注壓不足而導致急性腎損傷,以及GFR下降,肌酐水平升高,導致血鉀水平升高腎衰竭、雙側腎動脈狹窄或高鉀血癥禁用。


他汀類藥物

他汀類藥物冠心病在改變生活習慣基礎上給予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治療目標為:

  • 穩定性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標值應<1.8 mmol/L(70 mg/dl)
  • 極高危患者(確診冠心病合併糖尿病或ACS),治療目標應為LDL-C<1.8 mmol/L(70 mg/dl)
  • 如某些患者LDL-C水平能降至1.4 mmol/L(55 mg/dl)以下,則不需減少藥物劑量。

最近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發病率。


其它

曲美他嗪為營養心肌藥物。可作為傳統治療不能耐受或控制不佳的補充替代治療;伊伐佈雷定通過降低心率而發揮抗心絞痛作用,適用於β-受體阻滯劑和鈣通道阻斷劑不能耐受、無效或禁忌又需要控制竇性心率的患者。


全面分析冠心病常用治療藥物


冠心病是一種不可逆的慢性病,患者除了要長期遵醫囑服藥,不可隨意停藥之外,平時還應該注意飲食清淡,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等;生活作息方面應該保持心情平和,儘量做到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避免劇烈運動,但是也需要適當的有氧運動,比如跑步,太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