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如何理解“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段話?

小夥伴大家好,我是老湯,本次是我對《論語》“學而篇”的第三、四章進行學習。

學而篇第三章

這篇連標點符號加起來,只有短短13個字,其實就是一句話,但是講述的,卻是孔子的識人之術。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花言巧語,臉色和氣卑躬屈膝討好別人的人,這種人很少是有仁德的。換句話說,這種人不實誠,很少是真正的良善之人。

《論語》學習,如何理解“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段話?


仔細想想,確實也是這個道理,花言巧語的反義詞,應該是“木訥耿直”吧,凡是花言巧語的人,都是心思靈活,心有九竅,玲瓏八面的人,這樣的人,深諳處世之道,在社會上往往左右逢源,頗為圓滑。也正是因為圓滑,所以他的立場往往捉摸不定,原則不定,則可善可惡,就像《大學》中所說的那樣“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有小人之行,又豈可稱為君子呢。

《論語》學習,如何理解“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段話?


而對這種人,孔子也很不待見,孔子更加喜歡人們言行一致,不空談不說大話,心口一致,務實為本,而務實這種質樸的精神,也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精華部分,因此他做出了這樣的論斷“鮮矣仁”。

所以,這就是孔子周遊列國、識人無數之後,總結的“識人之術”,我們在平時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人,注意留神觀察,若對方 “巧言令色”,那就要小心一些了。

學而篇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一章,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課本中有,並且也作為人們修身的格言信條。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溫習了呢?”

這章記錄的是“曾子”的話,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儒者增加自身修養的方法,也就是曾子的修身之術,那就是“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對自己進行自我審視和總結,有過改之,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意思。

《論語》學習,如何理解“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段話?


1、日三省吾身

我們知道,曾子名叫曾參,是孔子晚年的學生,比起孔子足足小了46歲,但是入門雖晚,但是學業卻相當精湛,至於他本人,也是以“孝”著稱,相傳“孝經”就是由他撰寫的。而他這些修養學識的由來,也正是源於他這個“三省吾身”的習慣。

其實,用我們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總結總結再總結”,歸納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然後改正,然後在進行下一輪的循環,長此以往,學業自然精進。

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對於我們學習和生活,用處甚大,如果我們自覺“三省吾身”,肯定會受益良多的。

《論語》學習,如何理解“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段話?


2、為人謀而不忠乎

除了“日三省吾身”的習慣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曾子對人們的道德進行了一些規範。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忠了?什麼叫盡忠呢?那就是盡心竭力,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處理問題。這裡曾子規範的,不只是道德,更涉及到做事情的方法,那就是從別人的角度去處理問題。

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多考慮別人,從別人的角度,把事情辦好,這樣的人,往往也會被稱讚為“高情商”,所以說,為人謀而不忠乎,短短數字,關乎道德,關乎做事方法,關乎情商。


《論語》學習,如何理解“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段話?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與朋友交往,是否做到真誠信用。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無信不立,這種契約精神,是人類社會結構、人與人之間交往穩定的前提。孔子,更是非常注重“信”,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更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的論述。人沒有信用,寸步難行,應用到這句話中——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那就會失去朋友了。

所以說,我們在平時與朋友的交往中,一定要講信用,只有“信”才能為朋;反過來,如果您的朋友對您“無信”,那麼也說明他並沒有把你當做朋友,按照這個邏輯,你也不必把對方當做朋友對待,反而落入“愚信”的窠臼裡。

《論語》學習,如何理解“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段話?


4、傳不習乎?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過?我們在“學而篇”第一章中,解析了“學而時習之”這句話,當時我們把“習”理解為練習。

不過這裡這個習,倒是可以理解為溫習、複習,因為這裡的曾子“日三省吾身”,自省的時候應該是在晚上,所以回顧白天老師講授的知識,也就順理成章了。

以上,就是我關於《論語》“學而篇”第三章、四章的學習筆記。

《論語》學習,孔子的識人之術和曾子的修身之術,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朗讀者老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