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專家“雲交流”中醫藥抗疫 仝小林等中醫藥專家“抗疫”成果受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全球,中國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經驗越發受到關注與肯定。其中,中醫藥在疫情防控和臨床診治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西醫結合成為中國方案中的一大亮點。

6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天士力集團等承辦協辦的“中美歐新冠肺炎治療國際學術交流會”,通過視頻連線方式舉辦。來自中美歐的政府部門和協會相關負責人、中西醫藥專家學者等80餘人在線參會,就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進行交流探討,全球共有4.5萬人在線觀看會議直播。其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等中醫藥專家在主題發言中的中醫藥“抗疫”內容,引發了與會者的濃厚興趣。

中醫藥抗疫“武昌實踐”

“中醫藥第一時間的介入,對整個疫情的控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在會上分享了中醫藥抗疫的“武昌實踐”——即面對新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中醫藥參與社區防護的一種創新模式,在疫苗和特效藥沒有出現時,先抓住核心病機以中醫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療並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減,使疫情防控關口前移至社區。

“面對大量患者,靠中醫醫生一個個診脈開方,是不現實的。特殊時期,應該先讓每一個患者都吃上通治方中藥,阻斷疾病向重症發展。”仝小林表示。

據介紹,從2月3日,武昌區針對新冠肺炎輕症、普通型、疑似病人和居家隔離的發熱病人,大面積發放通治中藥顆粒。九州通藥業煎了27000袋中藥,在社區內大範圍免費發藥,康緣藥業緊急趕製顆粒劑,4.2萬人份14天的藥量,一個多月的時間,武漢抗疫方發了70多萬副,惠及武漢5萬多人。絕大多數的病人主要發熱症狀在三天之內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消失,而退熱時間平均只有1.7天。

在“武昌模式”的基礎上,仝小林進一步分享了中醫藥“抗疫”的三項科研成果。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病情無一加重,重型/危重型患者病亡風險降低八成多,康復患者症狀改善復陽率低。

輕症患者病情無一加重。第一項研究是在武昌社區開展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使用寒溼疫方(武漢抗疫方)干預。該研究由仝小林團隊、武昌區政府、湖北省中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劉保延團隊、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建平團隊等共同完成。他們以武昌區隔離點居家治療的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為目標人群,以服用寒溼疫方的患者為暴露組,未服用任何該藥(包括湯藥、配方顆粒)的患者為非暴露組,對兩組患者的轉重率進行對照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最終進入分析的共有721例,寒溼疫方組430例,對照組291例。主要的結局指標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率:寒溼疫方組為0例(0.0%),對照組為19例(6.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亡風險降低八成多。該研究是在重症定點醫院開展的研究,由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合作完成。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所有住院新冠肺炎病例1476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662例(中藥湯劑組484例,非中藥湯劑組178例),分析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亡風險。結果顯示,共病亡71例,其中中藥湯劑組病亡15例;未用中藥湯劑組病亡56例。統計分析表明,中藥湯劑組的病亡風險下降了87.7%,與未用中藥湯劑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出院後症狀改善復陽率低。該研究在武漢康復驛站開展,由湖北省中醫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合作完成。新冠肺炎痊癒患者追蹤觀察時發現,少數治癒患者複查核酸檢測結果復陽,引發了人們擔憂。他們對武漢6個康復驛站觀察的治癒出院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分析,所有觀察人員平均隔離觀察時間約為10天。共觀察有420名出院人員。其中,325人接受中藥綜合干預,包括恢復期顆粒、八段錦、穴位貼敷灸、足浴等。95人未接受任何干預。結果顯示:經中醫綜合干預後,觀察人員的咳嗽、胸悶氣短以及乏力、心悸、失眠、出汗等症狀得到明顯改善。中醫綜合干預組的復陽率為2.8%(9/325);對照組復陽率為15.8%(15/95)。兩組復陽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當然,這一結論,還僅限於我們所觀察的幾個康復驛站,還不能簡單以此來推論武漢、湖北乃至全國的情況。”仝小林說。

助力海外疫情防控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天士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閆希軍表示,新冠肺炎是關乎全球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場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流行之廣、傷害之大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希望通過這次全球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召開的學術交流會,有助於大家轉變思想,統一認識,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技術方法臨床經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新冠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是與會專家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美國專家安德魯·舒伯稱,新冠可能是嚴重的呼吸困難,急性呼吸困難窘迫綜合症以及後遺症,是新冠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原因。特別是呼吸機要保持液體平衡,一旦脫離休克,目前我們希望能夠更好地來治療相應的情況,包括血氧情況和心肌動力等等。

與會專家表示,中藥在一些病理環節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例如穩定患者的血氧水平、控制炎症反應與抗生素產生協同作用。

天士力國際基因網絡藥物創新中心疾病網絡構建總監胡蘊慧指出,一些控制炎症和潛在輔助提高血氧飽和度的藥物,相關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實際使用,比如有的會加重患者肺損傷,有的具有潛在導致患者發生心率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基於這種情況,複方丹參滴丸可能會給患者們提供一個更優的選擇。相關分子機制研究表明,複方丹參滴丸能夠有效發揮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內皮、優化心肌能量代謝等一系列功能,以上信息均證明覆方丹參滴丸具有輔助提高血氧飽和度的潛在功效。

天士力研究院國際研發中心總監張曉濱也表示,複方丹參滴丸能夠有效發揮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內皮、優化心肌能量代謝等一系列功能。美國加州納入120餘例受試者,結果顯示出和上述國內臨床試驗相同的療效,複方丹參滴丸可以顯著提高血氧的飽和度。同時,在受試者在高原期間血壓和心率的增長,在服用複方丹參滴丸之後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降低。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湯能抑制肺微血管滲出、肺間質水腫,改善血管的含氧量。”北京大學醫學部中西醫結合學系主任、終身教授韓晶巖,則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介紹了麻杏石甘湯對肺間質水腫,注射用益氣復脈對休克脫症改善作用的機理。他表示,中醫有補氣固攝理論依據,相關中藥使用得當,能從根本上解決肺水腫問題。

患者愈後恢復也是與會專家感興趣的話題。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康復聯盟主席古藤博納教授表示,想了解病人愈後健康狀況如何,是否有能力進行身體鍛鍊?

“對於患者康復訓練,主要是改善呼吸功能障礙、活動能力的下降、食慾的下降以及心理的功能障礙。”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夏文廣表示,堅持中西醫結合,通過非藥物的方法,火罐、針灸、刮痧、食療、心理治療等等,可以幫助病人提高生活能力。

建立中醫藥交流平臺

在此次新冠肺炎阻擊戰中,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批中醫藥,被證明具有顯著療效,引發了海外的極大關注。據媒體報道,紐約已出現中藥脫銷現象。

那麼,中藥在抗擊疫情中的表現,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中醫藥“出海”?對此,與會專家既抱有熱切期望,也保持了一份冷靜。

樊太平教授表示,在歐洲,作為藥品“三藥”可能目前還用不了,但作為方劑的“三方”是可以用的。但在歐洲,草藥飲片和顆粒等都比較缺乏,希望國內藥企如天士力等,能協調把飲片、顆粒等抗疫的“彈藥”運到歐洲。

荷蘭植物治療協會理事王梅表示,歐洲非常關注中藥療效,但中藥如要進入歐洲市場,必須符合歐洲藥典要求。目前,很多中藥是以營養補充劑形式進入歐洲市場的。

當被問及歐美民眾對中藥接受度如何時,世界臨床研究公司總裁Peterb Benton表示,藥品來源國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有臨床數據與證據。只要藥物通過臨床實驗,就能被市場接受。

中醫藥“出海”,自身同樣面臨問題。夏文廣表示,我國還缺乏傳染病中醫診療的交流平臺、研究平臺以及數據庫信息等。

天士力控股集團執行主席閆凱境表示,最近,在中華中醫藥學會支持下,天士力聯合相關單位發起組建了“聚智國際中醫藥共享平臺”,目的就是利用互聯網“雲中醫”系統,打造一個國際化中醫藥學術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將中醫藥診療技術和臨床經驗,分享給世界各國。針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天士力專門設立了國際學術協作平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領銜,在防治新冠肺炎積累豐富經驗的九位專家已經進入了這個平臺的專家庫,利用這個平臺長期開展中西醫融合的學術交流,探索新技術、新方法,進行診療案例分享。此次舉辦的國際視頻會議,就是國際學術協作平臺的具體成果之一。

中美欧专家“云交流”中医药抗疫 仝小林等中医药专家“抗疫”成果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