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明:加快推進畜牧業機械化 提高畜禽產品保供能力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畜牧業機械化發展,《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明確提出,到2025年畜牧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0%左右。今年初,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於加快畜牧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畜牧養殖機械化發展的思路、目標和主要任務,這是加快推進畜牧業機械化,提高畜禽產品保供能力的重要舉措和工作指南,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抓好落實。

一、深刻認識推進畜牧業機械化的重要性緊迫性

畜牧業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畜禽產品的主要來源,其產值約佔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且呈逐年增加態勢。中國工程院有關研究預測,到2035年我國的畜牧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將達到52%,成為農業第一大產業。現代畜牧業主要是設施農業,設施裝備和生產機械化是畜牧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畜牧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重要標誌。當前,我國畜牧業正加快向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對加快畜牧業機械化發展的要求日益迫切。

(一)加快機械化是畜牧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畜禽養殖以中小規模養殖場(戶)為主體,其養殖量佔比超過70%,但機械化程度較低,只有35%。其中生豬養殖機械化水平在30%左右,蛋雞和肉雞養殖的機械化水平在40%左右,肉牛、水禽等機械化水平普遍低於30%。從生產環節上看,廢棄物收集處理、工程防疫、種養循環等方面機械化程度普遍較低。推進我國主要畜禽品種養殖加快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意味著畜牧業從“人工餵養”的傳統模式到“人管設備、設備餵養”的現代模式的轉變,意味著對機械化的高度依賴,迫切需要設施裝備支撐。

(二)加快機械化是確保畜禽產品安全綠色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必須補齊糞汙收集處理、糞肥施用設備等方面機械化程度不高的“短板”。開發新的飼草料資源,提升飼草料品質、加工製備水平,促進牧草業綠色發展和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需要機械化技術裝備有力支撐。防治“禽流感”和“非洲豬瘟”等疫情的發生,建立生物安全工程防疫體系,減少人工使用、減少人畜接觸,為動物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環境,保障肉蛋奶安全生產和穩定供給,必須加快發展自動化飼餵、畜禽體徵巡檢、消毒滅菌、畜產品採集等技術裝備,普及機械化、自動化養殖裝備應用。

(三)加快機械化是畜牧業生產提質增效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從事畜牧養殖業的主要勞動力為45歲以上人群,由於畜牧養殖業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差、工資收入低,用工難、用工貴等問題越來越凸顯。推進畜牧業機械化,既可以將農民從畜牧業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節約生產成本,又能夠提高畜禽養殖水平和產品品質,增加農牧民收入,是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重要手段。中小規模養殖場(戶)機械化的發展,為畜牧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成為培養專業服務隊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二、準確把握加快推進畜牧業機械化的方向目標

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畜牧業機械化,制定推動發展的政策措施,研製適合國情的畜牧機械產品,不斷加大畜牧機械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截至2019年底,我國畜牧機械保有量達到791萬臺,我國六大主要畜種規模養殖裝備保有量原值達 2600 億元,約佔農業機械原值的28%。生豬規模化養殖飼料投餵、環境控制等環節機械化率達到60%,蛋雞肉雞規模化養殖飼料投餵、環境控制和糞汙收集等環節機械化率達到70%,奶牛飼料投餵、擠奶等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我國畜牧養殖機械化水平達到35%,但總體上水平還不高,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大規模養殖場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而大多數中小規模養殖場(戶)機械化程度仍然較低,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突出表現在不同地區、畜種、養殖規模和生產環節機械化發展水平差別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部分技術裝備有效供給不足,養殖工程與設施裝備集成配套不夠,福利化健康養殖新工藝與新裝備研發推廣剛剛起步,一些領域“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現象仍然存在。加快畜牧業機械化發展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統籌設施裝備和畜牧業協調發展,集中力量強科技、補短板、推全程、興主體、保安全、穩供給,推動畜牧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現代化步伐提供有力支撐。

在發展重點和目標上,要以主要畜種養殖、重點生產環節、規模養殖場(戶)機械化為重點,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為動力,推進機械裝備與養殖工藝相融合、畜禽養殖機械化與信息化相融合、設施裝備配置與養殖場建設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適度規模養殖相適應,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加快形成標準化規模養殖與機械化協調並進的畜牧業發展新格局。到2025年,主要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取得顯著成效。其中,奶牛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生豬、蛋雞、肉雞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肉牛、肉羊規模化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大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有條件的地區主要畜種規模化養殖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力爭畜牧業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以上。

三、奮力開創畜牧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局面

當前,推進畜牧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迫切、條件成熟,我們要切實增強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畜牧業對機械化的需要為目標,以畜牧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為主線,加快推進畜牧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畜牧機械裝備科技創新。聚集優勢資源,推進產學研結合,組織調動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充分發揮大型骨幹設施裝備企業作用,加強畜禽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工藝、畜禽生理與環境控制機理、畜禽行為與養殖裝備關係、新材料和信息化技術等基礎研究,為突破畜牧業機械化薄弱環節奠定基礎。遴選重大項目,爭取立項支持,研發高效飼草料收穫加工、精準飼餵、智能環控、養殖信息監測、疫病防控、畜產品智能化採集加工、高效糞汙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種畜禽生產性能測定等先進機械裝備,加快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智能、立體高效、福利安全的養殖裝備科技創新。健全完善畜牧工程與裝備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加強生豬、蛋雞、肉雞、奶牛、肉牛、肉羊等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崗位專家隊伍和綜合試驗站建設,推動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畜牧機械裝備的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快推進主要畜種規模化養殖全程機械化。以生豬、蛋雞、肉雞、奶牛、肉牛、肉羊等養殖為主要對象,制定發佈規模化養殖設施裝備配套技術規範,推進畜種、養殖工藝、設施裝備集成配套,加強養殖全過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大力推進主要畜種養殖全程機械化。聚焦畜牧業主產區規模養殖場,鞏固提高飼草料生產與加工、飼草料投餵、環境控制等環節機械化水平,加快解決疫病防控、畜產品採集加工、糞汙收集處理與利用等薄弱環節機械裝備應用難題,構建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組織遴選推介一批率先基本實現養殖全程機械化的規模化養殖場和示範基地,加強典型示範引導。

(三)加快綠色高效新裝備新技術示範推廣。大力支持工程防疫、智能飼餵、精準環控、畜產品自動化採集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健康養殖和綠色高效機械裝備技術試驗示範。加快優質飼草青貯、農作物秸稈製備飼料、畜禽糞汙肥料化利用等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推動構建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積極示範推廣先進適用的暖棚、冷庫等設施和特產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技術裝備,推進畜牧機械裝備節能降耗。加快主要畜種生產所需機械裝備的試驗鑑定,及時公佈結果,為畜牧業技術裝備加快推廣應用提供有力支撐。創新畜牧新裝備新技術體驗式、參與式推廣方式,充分調動畜牧設施裝備生產企業、養殖場(戶)和科研院校、社會團體等參與技術推廣的積極性,加快畜牧業機械化新技術推廣應用。

(四)加快提升重點環節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培育發展新型畜牧機械裝備經營和服務組織,支持服務組織以市場化、專業化為導向,開展優質飼草料“種、收、貯、加、送”、糞汙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畜產品貯運、安全淨化防疫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畜牧機械裝備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大力發展訂單式作業、生產託管、承包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鼓勵中小規模養殖場(戶)集中區域,建設畜禽養殖廢棄物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中心,促進畜牧機械裝備共享共用,支持引導中小養殖場(戶)向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方向發展。

(五)加快推進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推進“互聯網+”畜牧業機械化,支持在畜禽養殖各環節重點裝備上應用實時準確的信息採集和智能管控系統,支持鼓勵養殖企業進行物聯化、智能化設施與裝備升級改造,促進畜牧設施裝備使用、管理與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鼓勵、支持和引導畜牧養殖和裝備生產骨幹企業建立畜禽養殖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示範場,應用畜產品全程可追溯系統。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自動化信息化養殖示範基地,推進智能畜牧機械裝備與智慧牧場建設融合發展。推動畜牧業機械化大數據開發應用,為畜牧機械裝備研發、試驗鑑定、推廣應用和社會化服務提供支持。

(六)加快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畜牧機械裝備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建設投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對畜牧機械裝備的支持力度,重點向規模化養殖場傾斜,實行應補盡補。完善養殖場設施用地標準,支持養殖場“宜機化”改造建設,為畜牧業機械化創造良好條件。探索開展大型成套畜牧機械融資租賃試點。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權屬清晰大型畜牧機械裝備抵押貸款。鼓勵各地通過項目支持、政府購買服務,推動畜牧機械、畜牧養殖科研推廣人員與畜牧設施裝備生產企業、新型畜牧養殖主體聯合建設試驗示範基地,開展技術試驗、人才培養和推廣服務。大力遴選和培養畜牧裝備生產、使用及設施裝備建設安裝、工程監理等一線實用人才。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李保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