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生存還是隱私?這是一個問題。

華商韜略·洛杉磯報道】

  美國的疫情,至今沒有減緩的跡象。

  抗疫之戰加速升級,美聯邦政府不得不向各行各業尋求助力,硅谷科技巨頭更首當其衝。

  但不論是先進的科技還是寶貴的數據,這些措施在讓白宮看到一絲希望的同時,又引發了巨大的隱私爭議。

【緊鑼密鼓的信息合作】

  3月11日,美國白宮。

  總統辦公桌的案頭,擺放著新冠病毒確診病例突破1000例關口的簡報。人們注意到,對疫情向來“樂觀”的特朗普,從這天起悄然改口。除了號召病人“在家待著”,還頒佈了一項對歐洲公民前往美國旅行的禁令。

  但在“歐洲”後面,特朗普匪夷所思加上了一個括弧——(英國除外)。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這使得禁令的作用變得相當有限,不過,美國政府好歹開始重視新冠疫情了。

  畢竟,美國白宮的科技政策辦公室首席技術官、總統副助理邁克爾·克拉西奧斯(Michael Kratsios),腦子不糊塗。

  從3月11日開始,他接連召集谷歌、微軟、蘋果、臉書等硅谷巨頭,共商抗疫大計。從消除新冠病毒謠言、緩解民眾恐慌情緒,到支持遠程辦公、遠程醫療,乃至調動16臺超級計算機,加快對疾病傳播預測和藥物建模的工作速率……

  這讓美國抗疫,多少展現出科技大國的風範。

  硅谷巨頭們開始紛紛行動:

  臉書禁止發佈可“治癒”病毒的廣告,並給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免費的廣告位;

  谷歌、蘋果,則將應用商店中非官方和政府健康機構發佈的相關應用全部下架;

  谷歌在新冠病毒搜索頁面將預警信息置頂,與美國政府合作建立的疾病預防與教育網站,也在3月21日上線。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

  但“311”會議的真實目的,很快浮出水面,並演變成一場“羅生門”。

  據政治意見網站Politico消息,聯邦政府對科技巨頭們隱秘的要求是:分享數據,以幫助政府追蹤病毒,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比如,通過分析手機定位數據,就能確定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方法是否有效。

  這個消息,立刻遭到白宮的否認。

  但谷歌一位發言人則回應稱,公司正“探索有助於對抗COVID-19的彙總匿名位置信息的方式,該項目將遵循嚴格的隱私協議,並且不會涉及共享任何有關個人位置、行動或聯繫方式的數據”。

  這反而證明了傳言確有其事。

  實際上,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已經推出了“500城市”項目。它通過追蹤美國500多個大城市的地理位置信息,以確定人們是否遵守居家隔離的規定。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4月4日,紐約市民在中央公園跑步騎行

  比如,研究人員發現大量人群聚集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展望公園裡,隨即把情況通報給了地方當局。

  蘋果的聲明則義正辭嚴:公司參加了白宮新冠病毒工作會議不假,但重點在遠程醫療、遠程學習提供支持領域。蘋果甚至保證,絕不會跟蹤並暴露用戶的隱私信息。

  但美國政府沒有輕言放棄,一直試圖說服相關企業。

  《華盛頓郵報》就爆料稱,“311”會議前一天,美國政府已經在跟電信巨頭談判,以獲取對匿名手機彙總數據的訪問權限。

  除了谷歌、臉書、蘋果等企業巨頭,白宮試圖說服合作利用位置數據的公司,多達60家。

  白宮科技辦某官員的說法則恰恰相反:政府是“受到了美國科技公司的遊說”,他們希望能利用匿名大數據,為新冠病毒建模提供關鍵信息,以便追蹤新冠病毒傳播的蹤跡和模式。

  首席技術官克拉西奧斯則言辭懇切:

美國科技公司的快速行動,對防治新冠病毒的進程已是至關重要。

  但是,人們的隱私怎麼辦?

【由來已久的分歧與博弈】

  在中國,隱私洩露不是難以容忍的問題;但在美國,對隱私的重視深入骨髓,產生的爭議也由來已久。

  美國《憲法》第一、第四修正案中,通過保護言論、宗教信仰自由,禁止不合理搜查、扣押的方式,構建起保護隱私權的法理壁壘。

  1974年出臺的《隱私法》,則是美國個人信息保護最重要的聯邦法律,並對政府蒐集、存儲、處理個人信息做了詳細規定。

  此後,美國細分領域的隱私措施,更是不厭其煩。從《電子通訊隱私法》、《金融隱私權法案》、《有線通訊隱私權法案》、《電視隱私保護法案》等國家、聯邦立法,到“在線隱私聯盟”、“個人隱私選擇平臺”等行業自律協會,乃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這類非盈利組織等,無所不包。

  美國構建的,是一個縱橫交錯的隱私保護體系。

  但震撼世界的“911事件”,改變了一切。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小布什簽署“愛國法”

  2001年10月,小布什總統簽署了由共和黨議員吉姆·森森布倫納作為主要起草人的

《愛國者法案》(以下簡稱“愛國法”)。法案規定:美國國家安全機關可以在全球範圍蒐集電話、郵件、醫療、財務、金融等各類記錄,允許從美國互聯網公司提取音頻、視頻、圖片、郵件和文檔記錄;甚至允許使用“黑客”手段,入侵、破壞、竊取國外的數據情報。

  2002年,美國國會又通過《國土安全法》,允許對美國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數據挖掘”。

  “兩法”讓美國公民隱私權幾乎蕩然無存,在朝野引發巨大爭議。像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針對“兩法”發起了50多起訴訟;包括紐約在內的3個州、246座城市也通過決議,明確反對“愛國法”。

  反對者中最著名的人物,正是昔日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後來的美國國務卿克里。

  當年,克里曾投票支持“愛國法”。但他隨後發現,FBI除了對美國公民實施竊聽、查看私人郵件和上網記錄,甚至還監察圖書館借閱記錄,以判斷讀者是否受恐怖主義影響。

  這些荒誕舉動,讓克里轉而成為最激烈的抨擊者:

“布什對‘愛國法’的運用,無意涉及、也沒有涉及與反恐有關的方面去。”

  儘管有諸多不滿,但出於國家安全和基於“政府授權”的前提,美國公眾在隱私問題上,做出了事實上的讓步。

  2011年,美國成功擊斃本拉登,讓“愛國法”喪失了繼續存在的合理性。

  但此時,民主黨的奧巴馬政府,正盡情品嚐著權力的滋味。儘管飽受爭議,他們極力為“愛國法”續命。

  結果2013年,“稜鏡門”爆發,“愛國法”的底褲終於兜不住了。

  在美國政府看來,“兩法”足以讓全球信息盡在掌握;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知道,恐怖分子經常會換手機號,NSA就要重新布控、撒網、走程序。等拿到“政府授權”再去窺探信息,黃花菜都涼了。

  怎樣才能將下一個“911事件”扼殺於無形?NSA決定鋌而走險:繞開一切授權,利用美國根服務器的獨霸優勢和“愛國法”中的“時間彈性”,大搞先斬後奏。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先斬後奏搞多了,就成了先斬不奏、亂斬亂奏。

  於是,連斯諾登這樣的“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稜鏡門”曝光後,NSA的惡行公之於眾,不僅全球譁然,美國內部更是輿情洶洶。NSA成眾矢之的,起訴其違反《憲法》第四修正案的個人和組織不計其數。

  奧巴馬明白,“愛國法”可能保不住了。

  2014年,美國政府啟動對NSA的監控改革;國會也順應民心,制定了

《美國自由法案》(以下簡稱“自由法”),以便為NSA勒上“自由”枷鎖。

  “自由法”規定,NSA只有在獲得秘密法庭的許可,才能向通信企業索要記錄。否則,再也不允許大規模收集美國公民的隱私數據(但監控全球不受約束)。

  有趣的是,“自由法”的提案者之一,還是共和黨議員吉姆•森森布倫納——當年“愛國法”的主要起草者。

  美國隱私權鬥爭史,由此經歷了一場奇異的循環。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政客與硅谷的另類搏鬥】

  出人意料的是,“自由法”出臺,沒能消弭紛爭,反而成為更大紛爭的起點。

  2015年5月20日,美國國會山。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蘭德·保羅在國會舌戰群儒

  號稱“美利堅頭號嘴炮”的蘭德·保羅,開始了他驚世駭俗的表演:從下午1點到凌晨12點的10個半小時裡,他滔滔不絕,連珠炮般譴責NSA對公民隱私的肆意侵犯。

  參議員們見狀抱頭鼠竄,可哪怕參議院裡空無一人,也阻擋不了保羅的口若懸河。

  這猶如瘋人院般的表演,卻深藏著這位共和黨參議員的計謀。2014年11月,在眾議院眾望所歸的“自由法”,卻在參議院慘遭否決。為今之計,只能趁“愛國法”2015年6月1日到期時,拖過投票期,讓法案自動終止。

  靠著保羅“無恥”的拖延戰術,6月1日,“愛國法”壽終正寢;6月2日,“自由法”正式生效。

  奧巴馬錶示,“自由法”既保護了自由,又維護了安全;以起訴為能事的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也盛讚這是隱私權的“里程碑”。

  但硅谷大佬們知道,“自由法”只是白宮、國會和情報部門政治妥協的產物。早在2013年,蘋果、臉書、谷歌、微軟等硅谷企業就成立了“改革政府監控聯盟”,希望對政府收集隱私信息行為加以約束。

  而今,“自由法”把“公民自由聯盟”這種技術廢柴糊弄過去了,但硅谷大佬們不糊塗,稱其存在“令人無法接受的漏洞”。

思科CEO錢伯斯更直言不諱,如果NSA依然監聽全世界,新興國家客戶會對美國高科技製造避之不及,最終損害美國利益。

  美國政府,選擇了裝聾作啞。而硅谷大佬的所作所為,其實也各不相同。

  2018年,“劍橋分析事件”揭示出大數據時代隱私洩露的深度困境。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通過一個性格測試應用,開始在臉書上搜集用戶數據。儘管只有27萬人下載這個應用,但通過數據爬蟲,劍橋分析逆向溯源,最終竊取了8700萬臉書用戶的數據。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劍橋分析”助特朗普勝選

  而它功成名就的“戰績”,就是通過分析建模、大數據操縱,幫特朗普贏得了2016年大選;此外,英國脫歐公投、非洲國家選舉,背後都隱匿著劍橋分析的身影。

  臉書對此心知肚明,但在商業利益面前,選擇了默不作聲。

  這顯示出,在“自由法”與大數據捆綁的年代,美國隱私保護走向了更大的困境:在大數據公司看來,它不需要知道你姓字名誰,卻深知你的脾氣秉性、職業偏好、心理選擇,進而潛移默化地干預你的想法,操縱你的行為。

  東窗事發後,劍橋分析破產,臉書市值狂跌,扎克伯格更在媒體刊登整版道歉信:“我們有責任保護您的信息。如果我們做不到,就不配為您服務。”

  而與臉書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蘋果。

  2015年12月,美國加州發生一起14死21傷的槍擊慘案,警方希望解鎖嫌疑犯的iPhone5c獲取線索。但蘋果有項“變態”設定:連續10次輸錯密碼,數據就會被刪除。無奈之下,

FBI要求蘋果解鎖,結果遭到拒絕。

  於是,FBI向蘋果發起訴訟,並要求其開發軟件“後門”。但蘋果CEO庫克不但正面硬剛,還表示會繼續升級系統,以應對更頻繁複雜的數據攻擊。

  最終,FBI無計可施,在以色列第三方公司的協作下才成功解鎖。

  2020年初,相似的劇情再度上演。針對2019年底發生在佛羅里達某海軍航空基地的槍擊案,美國司法部長巴爾公開施壓,要蘋果解鎖iPhone。這一次,蘋果提供了兇手的iCloud賬戶資料,但解鎖iPhone——辦不到。

  不僅如此,庫克甚至希望,政府出臺一項明確公共安全與技術安全界線的法律。

  這一堅持和倡議,贏得了包括推特、臉書等一眾高科技巨頭的應援。更有硅谷企業表示,雖然很多公司保持沉默,但全行業堅定站在蘋果一邊。

【非常時期,是行非常之舉還是搞《全民公敵》】

  大疫當前,究竟救人要緊,還是隱私重要?在美國,一度引發爭議。

  3月3日,紐約市長白思豪在推特上,公佈了紐約第二例病人的詳細信息,包括其單位、地址,以及兒女所在學校。由於患者就職於一家7人小律所,媒體很快確認了患者的真實姓名。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患者兒子就讀的高中也被挖了出來

  這位“超級傳播者”,導致千人隔離,並慘遭“人肉”。3月10日,患者妻子在臉書上發聲:“我希望丈夫的名字不是與新冠病毒相關聯,而是與遏制病毒相關。”

  這樣的狀況,讓美國人對隱私再度擔憂。參議員埃德•馬基,就對政府與大型科技公司合作追蹤新冠病毒的行為保持謹慎:“我們需要保證,收集和處理這些類型的信息,即使是聚合和匿名的,也不會對個人構成安全和隱私風險。”

  為此,他要求政府詳細說明:數據將如何被收集、保持匿名和存儲,誰將有權訪問這些數據,以及哪些公司參與了相關項目。

  但隱私研究人員則承認:對位置數據進行真正的匿名化,幾乎不可能;有些數據,本身就是企業秘密或非法收集的。所以,必須要有強力的法律保障措施。

  因為曾失去公眾信任,臉書在疫情中的表現極為謹慎。當傳出將與政府共享個人數據的消息後,臉書發言人立即加以否定。此前,臉書曾透露他們正利用用戶位置數據來製作預防疾病的地圖,但這次又再度說明,“這些數據將會提供給研究人員,而不是政府”。

  當然也有人認為,把匿名的位置數據移交給政府或專業機構,讓專家分析瞭解人們的活動方式、預測病毒的傳播途徑,將大大有利於疫情防控。

  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副總裁丹尼爾·卡斯特羅(Daniel Castro)就力挺表示:“僅關注隱私而忽視公共衛生,將是一個錯誤。”

  如今,美國新冠確診病例即將突破60萬,對隱私數據的應用正越發急迫。

  4月初,蘋果和谷歌破天荒宣佈一項合作計劃,將在Android和iOS系統底層構建一項新功能,即:通過設備的身份識別功能,就能判斷自己的手機在14天內,是否與新冠檢測呈陽性的人的設備接近過。

  據悉,該平臺可能監控大約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

  蘋果表示,這個解決方案相當強大,如果人們都參與進來,將實現應用程序和衛生部門的生態互動。但即便如此,蘋果依然強調:隱私、透明度和用戶同意,才是這個項目的核心要素。

  而處於弱勢的民眾,其實並不吝惜貢獻自己的數據。他們只是關心,有多少數據是真正被需要的,能發揮多大效用?而當疫情過去,這些隱私數據又會不會被繼續濫用?

  相對來說,擁有歐洲最嚴格數據隱私保護措施的德國,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範例。

戰疫之下,白宮與硅谷巨頭的合作與分歧

▲歐盟“數據保護條例” 號稱歐洲史上最嚴隱私保護法

  2020年3月,德國衛生部起草了一部《感染保護法》,以追蹤與冠狀病毒感染者接觸的人群。有學者表示,對個人進行不加選擇的大規模追蹤,在此前缺乏法律依據。而最新的法律,正是要對數據收集的人群、時間和目的,做出規定。

  這樣的效率和對個人隱私尊重並舉的方式,值得借鑑。

  1998年,當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敵》全球上映,有人便預見到,數字時代的“一九八四”,或許不可避免。

  但在國家和生命都陷入生死存亡的時刻,如何設定好邊界,阻止疫情持續擴散,並讓大數據真正發揮效用、挽救生命,這已經成為疫情第一大國美國,必須做出抉擇的問題。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