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曹雪涛院士本人回复“数据造假”质疑

今天,针对Elisabeth Bik发文质疑2008年发表在Blood上的文章数据,曹雪涛院士本人进行了回应。

在信中,曹雪涛院士表达了歉意,特别指出,作为领导者难辞其咎。但同时也强调对实验的重复性充满信心。

刚刚,曹雪涛院士本人回复“数据造假”质疑

Elisabeth Bik提出的质疑:

Figure 1A. The "unstimulated" and "LPS" panels in the BAPTA-AM row appear to look unexpectedly similar. Shown with red boxes. Could the authors please check?

刚刚,曹雪涛院士本人回复“数据造假”质疑

以下为曹雪涛院士的回复:

针对您最近发表关于我们团队在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免疫学研究所进行的上述研究的询问,我作为通讯作者对您进行回复。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兴趣以及您对保护科学记录的准确性和研究追求的完整性。一直以来,它们对我们也至关重要。

在收到您的询问后,我将其列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并立即采取措施调查您与团队和合作者提出的问题,并仔细地重新检查了我们的原始文章,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如果我们的调查显示所发布记录的最高准确性存在任何风险,我们将立即与相关的期刊编辑部合作。

根据目前仍然在进行的分析,以及同事和同行的反馈,我对这些出版物中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新意,以及我们工作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

然而,作为监督和管理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无法躲避的。您的问题再次提醒我,作为负责人,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和义务,管理好团队和实验室,这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

因此,对于我的学生、朋友、同事、同行以及学术圈,我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并感到非常抱歉。对于我们的疏忽以及给您带来的不便,我深表歉意。

刚刚,曹雪涛院士本人回复“数据造假”质疑


11月15日起,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到目前为止,在最初曝出曹雪涛论文造假的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能检索到有上述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涛的论文已超过40篇。

对于这些质疑,曹雪涛于15日下午回复《中国新闻周刊》时表示,“我现在刚到上海实验室,要把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

这些被疑造假的论文发表时间从2003年一直延续到2018年,绝大部分在曹雪涛供职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期间发表。文章多见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免疫学杂志》、《生物化学杂志》等国内外期刊,还有文章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主办的《自然-免疫学》,另有一篇论文2014年被《科学》杂志收录。

曝出曹雪涛论文图像异常的人,是曾供职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Elisabeth Bik博士。Elisabeth Bik对《中国新闻周刊》说,2016年起,她就辞掉工作,专职调查各类论文图像异常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

Elisabeth Bik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早在2014年,她无意间发现了曹雪涛作为通讯作者的三篇论文有着可疑之处。

目前,在PubPeer上,已经有超过40篇曹雪涛作为论文作者的文章被质疑。Elisabeth Bik解释说,在一定条件下,实验出现图像的多次“重复”是有可能的,比如,蛋白质印迹法采用相同的实验控制条件和样本,采用相同的组织切片,图像会呈现相似性,但这样的相似性应该在该出现的地方。而就流式细胞仪来说,即便用同样的样本,细胞最终落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只是会大体位于同一象限,大体位置接近,但绝不会每次一样”。

Elisabeth Bik发现,在2014年开启、2016年发布的关于过去20年、国际上40种期刊20000多篇论文的研究报告中,有3.8%的论文,共计782篇图像存在问题。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则是有意为之,这一比例她推断约占一半,另一半是“诚实或者无意的错误”。

Elisabeth Bik以曹雪涛2018年发表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的一篇论文举例称,两张流式细胞仪实验图像完全一致,每张图像的百分比也一致,这有着“诚实错误”的可能性,可能同一个图表插入了两次。

采访中,Elisabeth Bik多次强调,她只是将可能存在问题的图像和论文标注出来,至于这样的图像是否构成学术不端,最终要看期刊的裁决,而期刊只有前期审查,才可能杜绝这样的现象。她还称,图像的复制粘贴、PS只是她能够观察到的科研作弊手段的一种,只是冰山一角。

曹雪涛

刚刚,曹雪涛院士本人回复“数据造假”质疑

曹雪涛院士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7岁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本科,22岁在第二军医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6岁时硕士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同年被授予博士学位。

28岁破格晋升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41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他还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将军。

目前,任南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同时,他还是《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主编,《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编委。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pubpeer等。

▎精彩图文

Nature调查再聚焦读博压力:超1/3博士生焦虑抑郁,大学有没有能哭的地方?

经验贴!如何成功出国读(镀)博(金)

穿着自己用17封拒信做成的裙子去答辩博士论文

研究生太难了:2020年研究生将扩招5%、每年博士生延期率近65%

20多万有编制的高级中学or东部四非高校,硕博士毕业的你会如何选择?

精华版:如何成功申请海外博后

独家秘笈!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经验和模板

干货满满!研究生第一篇学术论文常犯问题总结

▎关注我们

科研不易,唯有创新!生物新视野愿与各位一路同行,成为您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希望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视野,让您的科研之路更加顺利和轻松。

刚刚,曹雪涛院士本人回复“数据造假”质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