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

雜論隨想瞎漫談


憨山畊素

2020-04-12 22:53:55

今天我反覆思考了一句話:天作孽,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我個人感覺每個人的經歷和成長都“不退轉”。不退轉是佛教詞。

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行隨意動。每個人的認知思想和每個人的宇宙是一樣大的,這是我的宇宙觀。落實到知行合一上,叫世界觀和價值觀。天人合一,是與生俱來的認知和能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知行合一是常人思維努力的結果。天人合一在現實和宏觀上既等價於知行合一,又大於知行合一,絕對不會小於知行合一。最起碼現實結果是如此體現和證明的。裡面所有的對錯都是在相對短的時間和空間得到科學都證實(長期,未必如此。科學的進步就是一個不斷推翻和更新的過程)。期中確實不乏運氣的因素,但是,絕對的說不清楚。尤其是現實生活中是以結果斷定價值大於過程價值的前提下,是如此的。所有的選擇都是建立在合理認知和自身能力基礎上的。否則,遇見了也會錯過或者失敗。這個裡面基本是沒有運氣可以摻雜。否則,也不能把控或者按現實條件不可能成功。如此又驗證了“條件屬性”的理論。

人到中老年是很固執的。因為其經歷、經驗不退轉,甚至如同手機一樣:時間久了必然會垃圾儲存很多,哪怕是一用沒用放的時間太長了都會影響它的性能和使用方便。歲月和現實條件不斷改變,是痛苦和無奈。對於常人來說,過去既是有利的經驗,也是不利的束縛,更是生命和身體機制的不逆轉。

中老年人也是自私的。因為他們過往的一切崢嶸都不能再重來,他們極力想保護或者保住曾經的輝煌和利弊底線。但是現實卻殘酷的很,明知長江後浪推前浪,可是他們卻真實心有不甘,且想再試一把。歲月,是無情的。最終人到年老,變成弱勢群體是不可妥協的結果。歲月有證,僅僅是時間的問題。

人,區別於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自律”。蓮,出淤泥而不染,最終綻放出美麗才是完美的。玉,晶瑩剔透、純潔無暇,源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貴在天成。所以古人經常以此借喻君子。現實歲月裡,君子,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包括歷史真實人物)。偽君子確實不乏過多的存在。但是,尊重個人個性的多樣化,我們必須得給予適合的包容和理解。事,大局上不存在什麼對錯和得失,最終晚年回過頭來理一理、想一想,無非都是歲月裡的故事和笑料談資——畢竟生命歷程就如同是一場光電經歷的幻影一樣,虛空如是。世界觀或者說宇宙觀的基礎和格局都是不斷變化的,現實的發展也是真的無所適從,或者說現實認知是跟不上個體認可或者是現實需要的變化的。想不開、放不下,才是一切痛苦的源頭。不思量,是真正現實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也是糊塗混沌過日子了具體體現。人無完人,理解萬歲吧!所以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糊塗難上難。

佛教的發展曾以“一花五葉”來形容,如此美麗的傳頌我是別有記憶的。我也總結了我個人現實生活中的學識認知: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徹底的融入自己的現實生活,讓自己活的達到自己最滿意、個體最和諧的如意自在狀態。哲學理解和總結作為自己藝術認知和藝術生活的指向和引導。科學的活出自己現實生活中想要的樣子。宗教和巫術是一對雙胞胎鑾兄弟,我們所有的哲學認知和藝術追求是離不開宗教或者巫術的。科學,僅僅是最後來的理性方式、方法。一切都是因人而異、酌情劑量、適情合理。哲學,如同一手五指中的大拇指,其他藝術如同食指,科學如同中指,宗教和巫術是天生合長在一起的無名指和小拇指。也是一分為五,但是天生小拇指和無名指不分秧、生來殘疾,遠遠不如一花五葉的傳承和故事漂亮、宏偉了。可是,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的生活都離不開這個現實的“手”。只是更多的人沒有細想或者細思量罷了。所以說“生而為人,很遺憾”,成就了不可避免的不完美或者是必然的苦惱。人到中年老,更是如是。

難啊,生而為人!尤其是一個想努力做所謂”好人”的人。貪嗔痴,現實不可避免。放不下、亂思量,更是困惑的苦海。常人不必回頭,回頭夜不一定是岸。是岸,時間久了也未必如意。恆之久、變之初,既是舒爽的終始,也是痛苦的始終。無他,人不成佛就千古無解。且,活人永遠成不了真佛。

——入佛門至高境界尊稱高僧“活佛”也。還是人。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雜論隨想瞎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