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最好的一年》:從計劃到執行,精準命中你可能失敗的痛點

接受挑戰,就可以享受勝利的喜悅。——巴頓

每年的年初,互聯網上總能見到各種雄心勃勃的新一年計劃,立志健身的,閱讀的,學習外語的,種種不一而足。

六個月後,互聯網上又驀然燃起焦慮的火苗,圍繞著“今年已經過去一半了,年初的計劃完成了多少”這一主題,總是得意者少,懊悔者多。不過幸好還有剩下的六個月,大部分人不會徹底放棄,而是摻雜著對自己的不信任立下五花八門的誓言。

等到年末將至,則滿目哀鴻遍野,偶見頗有收穫的網友出現,總能收穫大量歆羨不已的目光——帶著自愧弗如的赧然。

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因素讓一些人得以成功?

又是什麼因素在阻礙另一些人走向成功?

《規劃最好的一年》:從計劃到執行,精準命中你可能失敗的痛點

非常典型的困擾

1 如何完成任務

人生的一大錯覺即是“沒關係,時間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更是一針見血地概括出對於時間流逝的速度,我們顯然持有了過於樂觀的態度。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日歌》

幸運地是早就有前人注意到了這一點,並且提出了許多方法試圖讓時間重回我們的掌控之中,這些方法因其至少對部分人相當有效而得到推廣和優化。

GTD方法論

GTD全稱“getting things done”,直譯即是“把事情做完”。

它的理論基礎在於人腦面對多項待辦事項時會產生額外的焦慮,以至於本來能做完、能做好的事情也變得做不完、做不好。

因此以列項的形式將大腦中無法“放下”的事項記錄下來,從而達到釐清思路、清空大腦的目的。

至此,可以說已經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下一步只需集中精力各個擊破,把自己當作“沒感情的執行機器”,在做任何一項任務時只集中於此,沒有瞻前顧後或躊躇不前,直到任務全部完成。

GTD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多年來的長盛不衰也說明它解決了許多人的困擾。

番茄工作法

聞名全球的番茄工作法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在中國,大眾更熟知的是《番茄工作法圖解》一書。

《規劃最好的一年》:從計劃到執行,精準命中你可能失敗的痛點

番茄工作法的要義依然在於提高人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利用設定精準的番茄鍾(即定時器)迫使大腦習慣於工作——休息——工作——休息的規律。

其理想效果為在工作時間段內心無旁騖專注於工作,直到番茄鍾提示休息時間已到,進行片刻放鬆,隨後又投入到下一個工作番茄鍾。

實際上,不少人願意將GTD與番茄工作法結合起來,前者用來釐清事項,後者幫助執行。

不管是GTD還是番茄工作法,其能否成都依賴於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工作效率。

如果效率過低,GTD清單便無從繼續,番茄鍾也只是白白浪費。最終的結果依然是大把的待辦事項停留於筆端,無法付諸實踐。

關於提高工作效率,另有一本享譽全球的《深度工作》能幫助你。

《規劃最好的一年》:從計劃到執行,精準命中你可能失敗的痛點

這本書指出,想要達到我們希望的工作效率,唯有獲得深度工作這一能力才能實現。

該書的第一部分詳細論證了深度工作的理論基礎,不僅是從概念上,也從神經學、心理學和哲學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二部分則提出了要實現深度工作的幾條準則。儘管諸如“遠離社交媒體”這樣的勸誡似乎是老生常談,但作者卡爾·紐波特針對每一準則也運用了科學、系統地闡述方式,每一條準則都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非僅僅是感覺上的正確與否。

對於初次接觸時間管理的人而言,以上的內容看似足夠讓我們變身效率達人,然而,只要親身實踐一下GTD或番茄工作法,就會發現一個意料之外的困難——無法列出待辦清單。

2 如何列出有效的待辦清單

關於如何甄別事情的輕重緩急方面,有四象限法則可供我們參考。

《規劃最好的一年》:從計劃到執行,精準命中你可能失敗的痛點

四象限法則示意圖

將事情分為“重要又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四大類,並以此為原則為事項排序,是四象限法則的主要用途。

顯然,四象限法則對於每到晚上便納悶時間都去哪了的人是一劑良藥。這是因為太多人總是誤把“不重要緊急”的事視為“重要又緊急”。

特別是在工作中,被截止期限追著跑時,沒有幾個人能再分神去考慮緊急的事項是否具有同等的重要度——這將決定你需要為它分配多少精力。

例如一份下班前忽然通知明早要提交的報告,是需要你加班兩、三個小時還是通宵達旦?要知道,如果打定主意想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那就算是需要通宵也不稀奇,問題是工作中內容並非全部都需要盡善盡美。

四象限法則適用於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習慣了這種判斷方法,在一件事所需的時間、金錢超出心理預期時我們會更加敏感,也有助於撥開生活之繁瑣擋在眼前層疊的迷霧,讓我們得以重視起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例如鍛鍊、戒菸戒酒、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早睡早起等等。

伴隨著四象限法則而來的殘酷事實是,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精力和體力。

對於上班族,最常見的情況之一就是計劃週末或假日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卻在掃完地的時候就深感被家務掏空了身體,面對計劃清單上的清洗油煙機、整理衣櫃等內容,不產生挫敗感是不可能的。

《規劃最好的一年》:從計劃到執行,精準命中你可能失敗的痛點

不過別擔心,抵抗著強烈的挫敗感多來幾次,最終我們會意識到自己大概能做多少事情——遠比你開始以為的要少。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待辦事項中加以甄選,儘管此時的清單上全部都是我們認為比較重要的事情,我們也不得不從中挑選出更加重要的那些。

這就要使用到家務收納上的革命性名詞——斷舍離。

斷舍離的概念常被用於對待具體物質的態度,然而在製作待辦清單時,我們面臨的窘境與之別無二致——都是要放棄一些,留下一些。

換句話說,我們不得不在這一階段即和自己的“貪慾”坦誠相對。這世界上有益身心的事情實在太多,我們不可能將其都囊括在待辦清單中。

在頭腦中對待辦事項進行斷舍離,留下真正呼應內心需求且我們有一定信心可以做到的,這不僅大大減輕之後執行計劃的負擔,也更有助於專注能力的培養。

3 完整計劃新一年

用一年的時間,讓自己脫胎換骨,聽起來並非全無希望。畢竟,一年足足有12個月,即52周,365天。

哪怕什麼都不做,只是一天背20個單詞,一年後的詞彙量已超出CET-6的大綱要求——煩惱於六級考試的大學生有沒有考慮過這個方案呢?

以年為單位制定計劃並不意味著這是個一年後才面臨結果的挑戰,把驗收時間設置地太晚是制定計劃的大忌,實際上這只是為了配合大多數人習慣在新年將至時燃起的雄心壯志罷了。

制定一整年的計劃,自然要用到前文所述的諸多理論和方法,然而它們都著實太過零散,倘若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學習,見招拆招,無疑對達成我們期待的目標幫助有限。

與其直到列不出待辦清單才去學習應用四象限法則或斷舍離,直到發覺自己的拖延症如何嚴重才去閱讀《結構化拖延》以改進,直到煩惱於工作效率低下才去嘗試深度工作,我們無疑更希望由一位經驗豐富的人引領我們前進,這必然能減少走彎路的可能。

綜合了以上種種,且實操性極強的“領路人”首推《規劃最好的一年》一書。

《規劃最好的一年》:從計劃到執行,精準命中你可能失敗的痛點

作者邁爾克·海亞特不僅親身實踐證明了照此完全可以過上我們夢寐以求的高效能生活,而且通過開設的“5天即達最棒的一年”線上線下課程改變了逾千萬美國年輕人的命運——他們中的一部分作為典型例子出現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試圖改變現狀面前,大家的困擾和煩惱何其相似!

改變的第一步永遠來自於內心而非外部,沒有內心的改變,行動的改變就無從談起,這也是為什麼海亞特在第一章圍繞著“觀念升級”進行了闡述。

即使是用最溫和地語氣,也不妨礙海亞特表現出犀利和獨到的觀點。

例如在談到困囿於資源不足從而無法行動的問題時,他說:

“資源從來都不是我們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主要挑戰——從來都不是。事實上,如果你現在已經具備實現目標的一切資源,那麼你的目標可能太小了。”

在習慣於抱怨缺乏資源的人看來,這不啻於一記響亮的耳光。

在談到尋找夥伴一起行動更好時,他說:

“分享目標,但不要分享給所有人。”

要知道是否告訴他人自己的目標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煩惱。

如果你開始一項新的計劃,要不要告訴你身邊的家人、朋友或同事?有些文章說告訴別人自己的目標有助於他們監督你完成,有些又說心理學表明人在告訴他人後大腦容易默認為目標已完成從而失去動力,顯而易見這是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

海亞特用寥寥數句點破了這一問題。

諸如此類的句子不勝枚舉,貫徹全書。

觀念升級之後是具體的行動措施,與許多注重理論分析和講解的書籍不同,《規劃最好的一年》有成為教科書的潛質——照著書中的每一個步驟去行動,即使你半信半疑,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方法確實行之有效。

《規劃最好的一年》另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亮點是它具有相當程度的人文關懷。

在其他注重實操的書中,讀者們容易感到力不從心,進而懷疑起自己是否天生能力更差。這是因為它們沒有考慮到作為人類必然會有軟弱、猶豫、遺憾的時候,這些負面情緒顯而易見對於執行計劃都有影響。

一味強調高效、完美的結果固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卻也容易讓經驗匱乏者陷入盲目的樂觀自信,實行時又備受打擊,從而難以堅持。

海亞特考慮到了這些典型情況。

他提出學會感恩,表面上看這是要我們知足常樂,其本質在於保持正面的心境,先從內心保持樂觀;

面對遺憾,他強調遺憾意味著機會,因為遺憾的情緒本就預示著事情尚有迴轉的餘地,我們尚有努力的空間;

面對實在無能為力的目標,他也很乾脆地提出刪除目標,隨後又建議最好進行目標的替換;

面對風險,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風險的目標沒有價值”,這風險可能是身體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或物質上的,然而“風險是朋友”,我們會“在旅途中成長”。

這些鼓舞人心的話並不空洞乏味,而是客觀又理智,經得起反覆思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全書的實操性極強,但是在最後兩章才進入“付諸行動”的環節。

這又是這本書的另一亮點——以充分的準備鋪好行動之路,而不是寥寥數語讓你開始,卻沒有給出在思想上做準備的時間和過程。

想要獲得良好的執行效果,前提是制定好可行的計劃。最終呈現於紙面的內容或許並不多,更重要的反而是在此過程中我們的所思所想。

我們要總結過去(第二步)、設計未來(第三步)、找到動力(第四步),隨後才能正式開始行動(第五步)。

海亞特釐清了制定計劃的思路,又在其中詳細闡述了具體的方式。

例如在第二步總結過去中,事後回顧又分為四個步驟:1、陳述理想的結果;2、承認實際結果;3、從經驗中學習;4、調整行為。

如果只告訴讀者要做事後回顧,讀者也只能認識到應該存在回顧這一過程,卻沒辦法習得有效的回顧方法。

在第三步設計未來、第四步找到動力和第五步付諸實踐中這些內容也十分豐富。

所謂極強的實操性,正是在於本書提出了非常具體又細緻的行動方法,從而讓對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制定待辦清單、提高效率一無所知的讀者也能迅速上手嘗試。

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方法指導書,正如其書名所示,完全可以按照它的步驟制定年度計劃,實現“突破的一年”。

在零零散散對制定待辦清單、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了不連貫的認識以後,我們正需要如《規劃最好的一年》這樣能縱覽全局的“領路人”,幫助我們將各方面的方法和理論融會貫通,從而在現實意義上克服各種困難,實現自我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