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實體門店倒閉,除了電商衝擊,租金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次疫情中,實體生意受影響最大,不少行業迎來關店潮。健身行業比較慘烈,據說很多健身教練轉行做起了騎手。影院也差不多,3月20日影院開工第一天,全國只賣出了1.3萬的票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KTV也是如此,王思聰曾經一晚消費250萬的北京K歌之王倒下了。餐飲行業雖然也受影響,但是隨著全面復工,慢慢恢復了,還是能挺過來的。

大批實體門店倒閉,除了電商衝擊,租金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這次實體店出現倒閉潮,完全是受疫情影響,這種是不可抗力的災害。早在17年前非典時期就經歷過一次,那時劉強東把線下門店全部關閉,轉戰線上,才有了今日的京東。但是,除了這些,還有可能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比如電商衝擊。

很多年前,馬雲就曾說:未來10年將有一半的實體店倒下。後來,馬雲的話得到了驗證,隨著電商的快速崛起,很多實體店生意不好做,特別2012年之後,出現了大面積的關店潮,就連海瀾之家,安踏等巨頭都關了很多門店,李寧都差點死在了那次衝擊。當然,像班尼路、德爾惠等品牌就徹底倒下了。

大批實體門店倒閉,除了電商衝擊,租金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一些街邊的個體戶小店,生意是更難做,無人問津。與之相反,電商卻迎來爆發式增長,阿里一年GMV達幾萬億。一個雙11從2009年的5000萬銷售額,增長到2019年的2650億。年輕人不再逛街,喜歡半夜逛淘寶,喜歡貨比三家,喜歡退貨。物美價廉,貨品豐富吸引著年輕人不斷湧入線上。

因此,很多人把實體店生意難做的原因歸咎於電商的衝擊,甚至說是馬雲害死了實體店。有些門店做不下去,打折促銷,都掛上了“馬雲害人精”的標語。不過,馬雲並不承認,他覺得實體生意不好做,主要是傳統零售模式太舊,創新的零售模式,依舊可以活得很好,比如新零售,在這次疫情中,盒馬等生鮮電商大放異彩,生意爆火,訂單量倍增,不斷擴招員工。

大批實體門店倒閉,除了電商衝擊,租金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電商衝擊外,租金貴也是實體生意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房價一路上漲,這也帶動了商鋪租金的不斷上漲。在城市裡,隨便一個門店租金就是幾千上萬,一些利潤微薄的行業根本就賺不了錢,只能是給房東打工。

然而,房東也不會管你,競爭太激烈,你不租自然會有人接手,所以,在這次疫情中,只有像萬達這樣實力雄厚的房東,才會給商戶減租,其他的個體是沒有的。

如今,除了餐飲行業,其他實體門店人流大不如前,很多街邊的服裝店基本上都倒閉了,換成了其他行業。而手機門店,也是基本上沒人,很多可能都是虧本的,只是為了作為一個體驗而存在。

大批實體門店倒閉,除了電商衝擊,租金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電商衝擊,以及租金居高不下之外,實體店倒下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消費者沒錢了。馬雲說中國有13億消費人群,而曹德旺卻認為只有2億,11億人沒有消費能力,他們的錢只夠維持日常生活,根本沒有錢消費。

曹德旺說的或許是對的,如今,很多錢沒什麼錢,都投入到房貸,車貸,以及養孩子等日常家庭開銷,根本沒有多餘的錢。每月開銷巨大,與其去線下消費更貴的產品,還不如在淘寶淘一些比較便宜的來替代。

進入到2020年,人們的日子可能會更加難過,那就更沒有錢消費了,這一年裡實體店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或許這正是馬雲的機會,新零售可以徹底崛起了,馬雲又要攻佔線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