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而迹无量即量,自迹而本量即无量”中体会,缘的现在和过去

要说“迹门”,过去十四品的“迹门”,那个时代能够说,说今生此世;这个是形态,追究过去生世。那个时候都会说过去的因缘,佛陀过去的因缘,和某一个弟子所结的缘;而哪一位弟子、哪一位阿罗汉,他的过去生又是结什么缘。这佛的《本生经》,或者是弟子的因缘本生,是前世、前世的过去世,或者是过去世的无量劫,这都可以在那个“迹门”里面,前后次序来表达,一段一段人生因缘,来譬喻法,那是“迹门”的时代。就是“自本而迹无量即量,自迹而本量即无量”。

“自本而迹无量即量,自迹而本量即无量”中体会,缘的现在和过去

所以,“自本门而迹”,这个“迹”就是因为他的过去。“迹门”的当中,也会显出了大通智胜佛的时代,那就很古往、古往,叫做无量劫、尘点劫,用这样来譬喻长久时间,那个时间,在那里发心,那个最起初发这念心,那个根本;一念心开始,起初发心一直到现在,因为它是尘点劫。在那一品就已经说很清楚了,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说不能尽,无法知道,也无法算,何况其他。所以,“自本而迹无量即量”。虽然说无量,也有说过去的尘点劫,但是尘点劫的里面也是无量。“无量即量”,十六王子的时代,有量;十六王子时代各自再说法,听法的结缘众又是又无量,所以有量、无量,无量、有量。说的十六王子,全都已经都成佛了,随其本源而成。

“自本而迹无量即量,自迹而本量即无量”中体会,缘的现在和过去

而每一尊佛将要成佛之前,就像〈从地涌出品〉一样,他已经完成了度众生,度无量、无量的众生之后,才现相成佛。闻法者就是无量数!所以,量,很多的无量数的闻法者成就了;所成就,他们回归他们的本性,与佛同等的等量,这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要说它“量”或者是“无量”?无量即是量!“自迹而本量即无量”。从“迹门”,大通智胜佛的时代,十六王子那个“迹门”开始,与他们的原先发愿那念间,一直来现前出来,这样显出来的这个所度,那就是无量。这很多的无量,是不是到这样就为止了呢?不是。是不是佛这样就叫做成佛,是终止吗?也不是。这只是这个因缘,在这个时间,一段的现相。

“自本而迹无量即量,自迹而本量即无量”中体会,缘的现在和过去

因为未来浊恶世的时代,在佛的时代现相,这是世间的因缘。要有一段过去已经度那么多人,已经成就,那个觉性圆满了;现在未来要再开始,要人人回归这个真理、觉性,要再有这个“迹”的形象。二千多年,佛陀的“迹”显在人间,只是让我们来证明,有这位觉者生在人间,他的过程、他的经历,这样我们能够相信,将这个法编辑为文字,我们依教信受奉行、弘扬,将这个道理,弘扬在后世来教育人。

“自本而迹无量即量,自迹而本量即无量”中体会,缘的现在和过去

所以,“三身无碍本迹圆融”。我们过去在说,法身、报身、应身,其实合而为一,那就是“自性本体”,就是道理。“寿量非一亦非异”。寿命,到底寿量、生命多长?佛的生命,来人间难道八十岁而已吗?那只是一个相。其实回归于真实的寿量,那是“古往今来”,无始啊!他的寿量本来就开始了,这叫做“法性”。我们的真如本性,“性”多长啊?无始以来,这个本觉慧海无量边际。这寿量不是一,也不是又有其他的各别,总是应天下众生所需求。他就是这样来回不断,应众生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觉悟是体同。若不觉悟,各人就是一个自体,佛与众生的距离就很长,同样的道理,这全都是众生分别相,产生有各异,但觉性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